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图书馆文化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或一个研究方向, 它以文化为视角,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审视和理解作为文化现象的图书馆.图书馆文化哲学开辟了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新视角,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哲学学科定位过于狭隘从而制约其发展的不足.阐述图书馆文化哲学内涵与特征,分析图书馆文化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指出图书馆文化哲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科学哲学的发展史是科学哲学从阐释科学"发现"走向解说科学"创造"的历史,它既是关于"发现"的科学哲学的衰落史,也是有关"创造"的科学哲学的发迹史。在科学哲学从"发现"走向"创造"的历史演变中,人们见证一种古老而伟大的科学文化的没落,正是这种日趋没落的真理本位主义科学文化提供了人类形形色色所谓"创造"的精神和物质的思想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3.
技术转向、技术时代标志着技术开始进入哲学的视野.技术的现代境遇得以产生.人们在关心技术问题的同时都在探索技术的历史境遇,询问技术"不在场"、"历史性缺席"的哲学根源.哲学中理论重于其他的传统使得哲学理性成为技术这种境遇问题的承担者.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哲学的双重品性理性品性与宗教、神学品性.那么,对于技术的"不在场"、"历史性缺席"除了在理性品性中寻求根源外,能否从宗教、神学品性中找寻他与技术的历史境遇之间的关系呢?本文在分析技术现代境遇的必然性的同时对技术的历史境遇作出相应的哲学分析.  相似文献   

4.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管理哲学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文化竞争的要义是在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同时强化本土色彩,融入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传统国学的精英元素。21世纪将由科学管理走向哲学管理,这种发展趋势必然要求管理哲学的兴起和文化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技术观集中表现为对技术的批判。技术批判作为马克思技术观的主题,根植于现代性背景下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通过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反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存境遇。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技术批判超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而表现为更为深刻的文化批判。立足于实践哲学,马克思的技术观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哲学意蕴。同时,对马克思的技术观进行文化哲学的解析,也正是基于现代性背景中对技术本质的深层次哲学和文化的追思。  相似文献   

6.
认为在现代科学哲学中,其后现代思想并非来自外部移植,而是内生于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自身的思想之中。历史学派科学哲学中的“怎么都行”等彻底自由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经验”、非中心化、自然主义及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融合的思想趋向。  相似文献   

7.
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舍勒,对技术进行文化哲学的技术哲学研究的第一人。他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考察技术的起源,对技术的价值进行定位,在当时的技术哲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他强调技术与科学、技术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呼吁精神技术与物质技术的平衡发展,这在现在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当然他的基督教神学思想背景和作为基本理论假设的精神——冲动二元论又是最值得质疑的。就像他的哲学或更确切地说思想体系存在着广泛的争议一样,他的技术哲学体系也是很值得探讨和争论的。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自20世纪30、4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哲学界研究哲学问题、中国哲学问题及西方哲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历史文化整体的宏观比较,到具体哲学问题微观领域的疏异;从主题流变到方法的迥异等,无不牵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哲学爱好者去探究。本文意在中西方哲学的宏观差异背景下,细致地探讨"人的超越性"这一微观问题的中西差异,同时,对当下哲学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提供一种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历史哲学——研究历史进程的横断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历史哲学呢?顾名思义,它是对历史的一种哲学反思,一般多指近现代西方哲学中关于历史演变的动力、规律和关于历史认识、历史理解性质的学说。在我国,一些学者根据传统的分类法,将历史哲学划归在哲学范畴,他们认为,历史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已超出了纯历史学的界限,单凭历史学已无法回答这些问题。还有一些学者将历史哲学划归在历史学门下,  相似文献   

11.
黄燕华 《科教文汇》2014,(31):107-108
老子关于“道”的阐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作为中国哲学特有的基本范畴,涉及人类技术活动的一些根本属性。他建构了一个尊道贵德、绝巧弃利、见微知著、有而无为、小国寡民的技术发展的理想国。一方面他批判了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因素,社会处于无序失道之中;另一方面他肯定了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尊崇道法自然。本文分析了老子文献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即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应用和技术与人四个方面逐一解读其技术哲学的理念。进一步探讨老子技术哲学理念对现代技术文明的启示,引申出技术发展的未来导向。  相似文献   

12.
"性别与技术"论题是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研究新的关注点,进入技术领域的女性主义为反思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技术女性主义的后期走向充分整合建构主义的理论洞察,并植根于技术实践中的性别问题,为解构父权制的科学技术遗产并以符合女性主义政治目标的方式重构技术的未来提供了富于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杨靖 《科教文汇》2013,(12):207-208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由医院文化因素产生品牌效益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越来越明显,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已从技术和服务的竞争向更高层次的品牌竞争发展,医院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已经成为了品牌医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革命造就了哲学的信息技术转向,催生了信息技术哲学这一新的哲学分支,引导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哲学问题,成为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哲学的发展可以互惠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信息技术哲学目前主要沿两个方向推进:关于信息技术的“分支哲学”研究,以及关于“分支信息技术”的哲学研究;作为技术哲学的新形态,信息技术哲学正在使技术哲学走向“当代形态”、“分支形态”、“微观形态”和“会聚形态”。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统、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良斌 《中国软科学》2006,(11):120-125
本文从社会资本等基本概念出发,运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有关理论探讨文化传统、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中西文化传统的主要区别,论述了文化传统对社会资本的创建和增殖有重要影响,文化传统和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文化传统既可直接影响技术创新,又可通过社会资本这一中介与技术创新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研究对于"技术哲学"与"哲学认识论"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对现代信息技术朝着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撑。国内外学者基于信息技术哲学来探讨当代认识论的研究路向大致有三种:一是从信息技术哲学出发引申或拓展到对当代认识论问题进行探讨;二是从作为哲学元理论的认识论出发拓展到信息技术哲学的研究;三是将认识论哲学与信息技术哲学作为并列重要的理论基架"直接"研究信息技术的认识论问题。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系统探讨中国与西方的信息技术发展史,强化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的历史维度;进一步打开"技术黑箱",基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纲领,全面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各子领域诸多更"具体"的认识论问题,丰富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的现实维度。  相似文献   

17.
伯雷及维尔贝克对技术哲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他们认为当代技术哲学比20世纪初的经典技术哲学有所改进,但是,当代技术哲学的规范性维度处理仍有不足,他们分别对当代技术哲学提出理论性与实践性修正,反映了特文特模式的技术哲学专注在价值化技术的改善层面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8.
生态智慧在企业经营中的历史演进及其要素结构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红  陈绍愿  陈荣秋 《科研管理》2004,25(6):96-102
本文在生态智慧和生态智慧型企业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阐述生态智慧在企业经营中的自发、失落和觉悟三个历史演进阶段,进而解析企业经营中的生态智慧哲学、生态智慧伦理、生态智慧文化、生态智慧行为和生态智慧技术五个层次的内涵,并构建出生态智慧型企业生态智慧要素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9.
黄红生 《科学学研究》2007,25(4):623-627
信息技术对世界祛魅与返魅是后现代信息技术哲学的新特性。信息技术不仅调整哲学的维度,浸没哲学经验,颠覆哲学体验;而且调整哲学价值向度,祛除幻想,消解主客体的确定性。不仅变革哲学思维方式,促使纯粹实体思维方式走向虚拟思维方式;而且变革哲学认识,形成虚拟认识,导致可能性规范现实性的认识运动。  相似文献   

20.
广义的文化分三个层面:心理层面、体制层面和器物层面.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因为哲学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信仰体系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但人又反过来受文化模式的强烈影响和制约,从而成为文化的"产物".这就意味着,不同的文化模式或文化背景决定了个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做以及信仰什么或不信仰什么,从而最终决定人及其由这些人组成的社会的性质和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