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快攻技术是篮球重要技术之一。多年以来,快攻技术一直受到中国队的重视,是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对抗对手的重要武器,加强快攻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是中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重要任务。快攻技术包括跳球发动快攻、掷界外球发动快攻、抢后场篮板球发动快攻、抢断球发动快攻。青少年快攻训练包括培养快攻意识、初级学习、重点训练和其他一些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李岩 《体育世界》2009,(12):49-50
快攻是进攻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得分的重要手段,其战术核心是争取时间,创造战机,运动员具备强烈的快攻意识和行动能力是完成快攻战术配合的基础。本文对快攻战术的转换原则、运用条件、具体方式以及快攻的各个环节进行论述,保证快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快攻是从获得球权开始,以最快的速度,力争在对方立足未稳之际,合理果断的进行攻击的一种常用的进攻战术。快攻战术的运用及快攻机会的把握通常包括:利用后场篮板球发动快攻;利用抢断球后发动快攻;利用跳球发动快攻;利用掷界外球发动快攻等等。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要加强对运动员快攻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加强快攻战术的多方位练习,从而在比赛中赢得主动权,取得比赛胜利。  相似文献   

4.
从现行的五人制足球快攻战术定义着手,对进攻方不具备人数和位置优势时的快速进攻战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能力优势快攻的概念。同时,立足于五人制足球运动实践,把现行的快攻战术重新限定为优势快攻,并将其分成三个类别,即:三项比较优势快攻、两项比较优势快攻及一项比较优势快攻,同时把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快速进攻战术视为向阵地进攻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5.
对篮球快攻战术概念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敏 《体育师友》2005,(2):41-42
快攻是篮球比赛中主要得分手段之一,它可以简化进攻过程,提高进攻的成功率,因此,快攻与防快攻一直是各队争夺的重点之一。随着篮球运动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快攻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特别是以NBA为代表的快攻理念和快攻实践引人深思。目前国内篮球的经典教材和理论对篮球快攻的理解有以下几种:“由防守转入进攻时,进攻队以最快的速度将球推进至前场,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对第十五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队与赛队的快攻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队快攻的来源匮乏,快攻次数远远落后于对手,一传的效果不如对手,得分率明显落后于赛队。建议加强防守的攻击性,从而增加快攻的次数;加强个人在快攻中的把握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本次比赛的所有快攻技术指标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国家男子手球队是1支打法以快攻为主要攻击形式的球队,并且快攻的主要方式是第2波短传快攻;但第3波快攻的运用较少、快攻射门成功率较低,需要在今后的训练中加以重视并尽早解决。  相似文献   

8.
快攻是篮球进攻战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进攻战术中最锐利的武器。实践证明,由防守转入进攻时,积极创造快攻战机,充分发挥快攻的威力,能给防守很大压力,并能争取主动权,达到较好的进攻效果。本着重论速了抢篮板后快攻的发动与接应在整个快攻战术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随着排球运动技术的发展,快攻已经成为排球进攻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特别是对于在身高、力量都不如欧美强队的亚洲球队更是如此。学习排球快攻技术要从青少年开始,针对一些青少年对快攻技术的认识不够清晰,本文对排球基本快攻技术进行简要介绍,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排球快攻战术系统的结构缺陷与战术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系统理论方法,分析了排球发球区规则修改对快攻战术系统的影响,认为发球区规则修改使得在原发球区规则下形成的以2、3号位之间区域为战术组织中心构建的快攻战术系统出现了结构性缺陷;提出针对发球区规则的修改,应该在原快攻战术系统的基础上,以3、4号位之间区域为另一战术组织中心构建新的快攻战术系统,使快攻战术系统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1.
商业视角下NBA竞赛规则的修改及对CBA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NBA竞赛规则演变过程(规则建立、规则巩固、规则成熟、规则完善4个阶段)基础上,从商业视角探讨NBA竞赛规则的修改.具体为:鼓励球星发挥作用,满足社会对英雄的寄托;提倡进攻,实现观众对比赛的观赏需求;使用暂停,体现商业和赛事营销的需要;制造悬念,迎合社会的娱乐心态;取消禁止使用区域联防规定,拓展国际市场;平衡比赛,体现商业需要和运动之间的博弈;分割比赛时间,保持赛事精彩程度和紧凑性;处罚不当行为,维护赛事良好声誉.并探析规则修改对CBA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社区体育的内涵、特点及其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剖析社区体育的内涵、特点的基础上,对发展社区体育提出5条对策:要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营造社区体育的氛围;要健全街道办事处各种体育组织,将社区体育纳入办事处议事日程;加强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的配备;加强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加强社区体育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20年3月24日国际奥委会决定东京奥运会延期举办,这一变化对中国空手道国家队备战带来诸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东京奥运会延期背景下空手道项目竞争形势进行全面和具体的分析。研究认为,东京奥运会空手道项目群雄逐鹿,外部环境竞争激烈,我国运动员整体竞技实力不强,呈现女强男弱的态势,且东京奥运会女子项目夺金级别单一。要充分发挥协会实体化改革的优势,创新奥运备战模式;以夺金为最终目标,做到精准滴灌;深化对项目制胜规律的再认识,提高训练针对性;充分借力现代科技手段,搜集信息情报,重点研究各自竞争对手;力争获得更多参赛入场券,争取在东京奥运会上夺取金牌。  相似文献   

14.
在阐释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基于SCI的选刊标准分析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该系统的可行性。认为封闭内向的办刊理念、陈旧滞后的运行机制、语言文字水平的限制是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路径:在办刊定位上,集中优势"兵力"、突出刊物特色;在办刊内容上,以国际创新成果、国际编排惯例为标准;在办刊工具上,基于英文"质"、"量"的提升,加强网络化建设;在办刊理念上,至上而下立体式实施"主动出击"战略;在入选方法上,组建国际性编委会及审稿专家库。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毅  刘巍 《冰雪运动》2008,30(1):87-89
黑龙江省拥有良好的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与人文基础,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采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更新冰雪体育产业理念、构建多层次市场格局,改革冰雪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实行自主经营机制,重视冰雪体育产业战略研究、优先发展竞技冰雪体育,加强冰雪体育产业队伍建设,利用各类比赛契机、形成多元化产业规模优势等发展冰雪体育产业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念动训练概念的界定,产生的理论依据及其特点对念动训练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根据羽毛球运动的特点,提出了在羽毛球教学中如何运用念动训练的方式方法,旨为提高羽毛球课程授课质量提供一定的建议与帮助。  相似文献   

17.
教练员是决定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项目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以心理学的视角探讨教练员执教的艺术,认为在目标设置时应注重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性、设置能自我超越的目标、各种目标的结合、强调重视表现目标而非结果目标;在训练执教过程中应强调批评的艺术,努力创建学习性的外部环境,做一名智慧、民主、以队员为中心的现代教练员。  相似文献   

18.
体育品牌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品牌是重要的体育无形资产,能带来巨大收益.体育品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立足于现实,就如何开发中国特色体育品牌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树立体育品牌意识;对体育品牌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打造特色体育品牌;重视市场调研,开展体育品牌营销创新;加速发展民族体育品牌,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同时加强民族体育品牌保护,走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9.
家庭体育作为德国全民健身运动的突破口,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德国家庭体育的缘起以及管理、运行、保障、促进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德国家庭体育缘起于德国"黄金计划"的实施,具有以下特征:以国家体育的最高管理机构为纽带,注重家庭与俱乐部的协同管理;注重多部门与机构的协调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注重体育俱乐部的责任体现,创编家庭体育指南;注重以家庭友好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是推动家庭体育发展的机制动力。得到以下启示: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培育各类推动家庭体育发展的社会组织;基于学校、家庭、社区的一体化模型,创建良好的家庭体育开展环境;完善《家庭体育指南》,引导我国家庭体育的开展;坚持"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体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谷旭辉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1):83-84,86
采用理论分析、录像观察、力学分析等方法对投篮技术动作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着重分析了单手肩上投篮的持球方法、抬肘伸臂、屈腕拨指,提出重视持球方法、提高出手高度、屈腕拨指与瞄准一体化来提高投篮的命中率,提高投篮出手的抗干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