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的思想源流。“中体西用”说是洋务派的思想纲领。这一主张并不是张之洞首先提出的 ,它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过程。 186 1年 ,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可以说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发端。此后 ,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人都进一步论述了这一主张。他们的思想 ,特别是“器可变而孔子之道不可变”的思想 ,很快被洋务派承袭过去 ,成为推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纲领 ,李鸿章、曾国藩无一例外都是中体西用论者。继李鸿章、曾国藩之后 ,张之洞在…  相似文献   

2.
“中体西用”与张之洞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是西方近代文化传入中国后,中西文化结合的一种形式,是洋务派从事洋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文化政策,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时代的产物。19世纪90年代末,洋务运动后期的代表,洋务教育的集大成者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年,他在《劝学篇》中集中地、全面地阐述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思想,形成了以新卫旧,以西维中的文化理论,这是张之们推行近代化运动,特别是教育近代化的纲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含义指的是教育首先要以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封建的典章…  相似文献   

3.
何启《劝学篇书后》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系统、深刻地批判洋务思想的代表作,其中批判“中体西用”说,击中论敌要害,彻底划清了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思想界限。本文从何书写作的时代背景,洋务派与维新派关于中学与西学、君权和民权之争等方面着手,对这一批判进行探析,并以此为基础评价了《劝学篇书后》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艳华 《考试周刊》2010,(3):53-54,79
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模式是“多元一体”,在鸦片战争爆发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以保护、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然而“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华文化形成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中体西用”思想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冲突的产物,是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为寻求中国出路的文化自救方案和关于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战略思想,较成功地指导了早期工业化运动,也是政治变革的先声。“中体西用”思想为文化、教育、思维观念近代化创造了契机,促使了持续变革开放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的教育思潮,也是洋务派兴办洋务学堂的宗旨。"中体"与"西用"的矛盾贯穿着洋务学堂的发展,支配着洋务学堂的发展形式,其办学模式呈现出不中不西、新旧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的教育思潮,也是洋务派兴办洋务学堂的宗旨。"中体"与"西用"的矛盾贯穿着洋务学堂的发展,支配着洋务学堂的发展形式,其办学模式呈现出不中不西、新旧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维新运动兴起之际,中国思想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仍占主导地位,即使是康有为的维新变法理论也未真正突破这一框架的束缚。严复则在对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了中国传统君主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弊端,强调自由与民主对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重要作用,从而真正在理论上给“中体西用论”以致命一击。然而,严复在变革的实践上又未能突破“中体西用论”的框架。他思想中激进与保守、现实与空想的双重因素,矛盾地交织在一起,这实际上是由清末社会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西体中用”是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处理中西学关系的一个命题。它的基本内涵是,西学自有本末,即政治上的议院为本,经济上的以商为本,文化上的以学为本。中国必须引效其体而行之为用。早期维新派以此与洋务派分离。这又是他们与维新派的一个分水岭。“西体中用”是对“西学中源”的扬弃,扬弃中有继承,继承中有矛盾;它也是对“中体西用”的发展,发展中有突破,突破中有保留。三者都是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立论,西学中源侧重于学不学,中体西用侧重于怎样学,西体中用侧重于深入学等不同层次的西学东渐问题。它们互相联系,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10.
发韧于19世纪40年代,形成于60年代,于90年代达到顶峰的“中体西用”思想,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指导中国早期现代化初始阶段———洋务运动的最先进、最科学的现代化理论。在“中体西用”的旗帜下,洋务派在军事、经济、教育、思想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创新,为中国近代社会从农业向工业文明过渡提供了最初的现代性因素,成功地实现了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洋务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游离于正统教育体制之外 ,主要是在洋务派创办的几十所学堂和极少数的书院中实施 ;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洋务派试图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嫁接在儒学文化上 ;科学教育受科举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显 ;忽视基础教育的基础作用。科学教育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理论是以现代汉语为工具的学问。在学理论的建构中,无论从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滤,还是从印欧语(主要是表音字体系)向现代汉语的转换,现代汉语都是最终的归宿。马宗霍《学概论》模式的“中体西用”和“古语今用”,夏炎德《艺通论》模式的“西体中用”和“西语中用”,刘若愚《中国学理论》模式的“西体西用”和“西语西用”,都不能使我们满意。我们希望一种中西“互为体用”的学理论建构方法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要以本土学的媒介——现代汉语为起始,来建构起一套本土化的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思想分野不在于坚持还是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对中体西用的不同理解和运用。维新论者把西政引入中体,把西用引向开民智、兴民权、设议院的变法理论,使中体西用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五)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影响很大的思潮。它并非张之洞首创,而是洋务运动(当然也包括洋务教育)的一贯指导思想。但张之洞是全面阐述这一思想的第一人,并在教育活动中不遗余力地贯彻了这一思想。从张之洞转变成洋务派以后的教育活动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中体西用”是他的基本的教育思想。他于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乃是这一思想集大成的代表作;由他主持制定的1903年学制中的《学务纲要》共56条,则是这一  相似文献   

15.
发韧于19世纪40年代,形成于60年代,于90年代达到顶峰的“中体西用”思想,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指导中国早期现代化初始阶段——洋务运动的最先进、最科学的现代化理论。在“中体西用”的旗帜下,洋务派在军事、经济、教育、思想化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创新,为中国近代社会从农业向工业明过渡提供了最初的现代性因素,成功地实现了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相似文献   

16.
薛菁 《闽江学院学报》2004,25(1):102-105
文章从福建船政学堂创办的目的、课程的设置及其取得的成绩等方面进行论述,充分肯定了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教育理念作了客观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用历史分析方法,对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内涵及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作者坚持“古为今用”的立场,提倡吸取“中体西用”之精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张金鹏  曲铁华 《教育评论》2023,(10):140-146
《劝学篇》“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张之洞在清朝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调和了不同思想阵营的矛盾,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论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体内容为民族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健全齐备的教育体制观、调和中西的教育内容观和改革科举的人才选拔观。“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特定历史时局的产物,对加速社会变革与进步起到了实质性促进作用,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对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文化、重建民族教育文化自信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洋务运动时期,面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朝野知识分子首先利用“强制同化”的认知心理,将来自于西方的一切知识,用中国传统固有的概念和框架进行归类。接着,他们再用演绎的方式,将其放置在儒学精义下“圣学投影”,进行评价。这一“认知—评价心理”在洋务运动时期具体表现为“西学中源”说和“中本西末”说。然而,随着对西学知识认知的加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突破既有的“认知—评价心理”,提出了“中西各有本末”“中本亦可变”“中本中的大本”等别样的“中本西末”观,但最终仍未摆脱既有“中本西末”的整体框架。按照麦金泰尔的相关理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中国朝野知识分子没能从根本上意识到西学之于中国在本质上属于“认识论危机”,而他们仍在采用传统处理知识危机的方法进行应对,因此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20.
洋务运动时期,面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朝野知识分子首先利用“强制同化”的认知心理,将来自于西方的一切知识,用中国传统固有的概念和框架进行归类。接着,他们再用演绎的方式,将其放置在儒学精义下“圣学投影”,进行评价。这一“认知—评价心理”在洋务运动时期具体表现为“西学中源”说和“中本西末”说。然而,随着对西学知识认知的加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突破既有的“认知—评价心理”,提出了“中西各有本末”“中本亦可变”“中本中的大本”等别样的“中本西末”观,但最终仍未摆脱既有“中本西末”的整体框架。按照麦金泰尔的相关理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中国朝野知识分子没能从根本上意识到西学之于中国在本质上属于“认识论危机”,而他们仍在采用传统处理知识危机的方法进行应对,因此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