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建清 《今传媒》2007,(2):32-32
如果你到小书摊上翻翻杂志或报纸的副刊,经常可以看到署名"佚名"的文章,有些时尚类、生活类、励志类杂志竟然一期杂志上有四五篇署名"佚名"的文章.在前几年里,我对"佚名"佩服得五体投地,人家写作能力真是了得,就跟批量生产一样.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原来这"佚名"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的名字,正确的读法应当是遗名或隐名.  相似文献   

2.
在我近20年的记者生涯中,采访过很多人,施蛰存伯伯是我在<交际与口才>当记者时最初"练手"的对象.那是1995年6月23日,正值我们杂志开办第二年,有个栏目"名人访谈"缺稿.  相似文献   

3.
师曾志 《出版经济》2004,(12):32-33
龚自珍"但开风气不为师"是杂志媒介的最好写照.杂志界人士总说,办杂志的人都有非常浓重的"五四情结".这里主要隐喻有两层含义,一是杂志创办似乎天生就是为了达到开启民智的目的,因而,办杂志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使命感、责任感,试图以自身的激情影响和感染读者;二是办杂志的人往往都是文化人,在他们看来,杂志的文化传播要比市场运营更为重要.这也可以说是我国传统的办刊理念.  相似文献   

4.
在我的记忆中,1988年是个文化思想非常活跃的年份,确实能够让人体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思.那年我30岁,而立之年,还真遇上了几件让人高兴的事:我的论文第一次入选全国出版理论研讨会并应邀参会;我这个小人物竟然也能在由《红旗》杂志改刊而来的《求是》杂志上发表书评《开拓思维 勇于创造》……  相似文献   

5.
韩国的书店普遍都有杂志专柜.在那些杂志专柜上,总是摆满了封面设计精巧且吸引人眼球的女性杂志.让人感到不同的是和女性杂志在一起的用塑料薄膜包装的"附录".即使是"附录",也不亚于"本刊增刊".这些"附录"的内容都是化妆品、皮鞋、帽子、袜子、文具、厨房用品等各种各样的商品介绍.有些时候, "附录"的价格比"本刊"的价格还要高.  相似文献   

6.
杂志人听到的最悲凉的话,即"我以前是贵刊的读者".现在他怎么不读了?哦,工作忙,没工夫;或杂志太多,读不过来,云云.真可谓,铁打的杂志,流水的读者.  相似文献   

7.
我是高校一名国画教师,原本对档案比较陌生,一次偶然机会,在朋友处被一册封面设计古朴、印刷质量精美的<档案管理>杂志所吸引.随手翻来,杂志中的"卷首语"、"名人介绍"、"才艺展示"及"文苑"栏目使我爱不释手.借至家中细细品味,又让我对"档案"这个名词有了些许认识.  相似文献   

8.
"我每个月卖近百元废报纸" 报刊亭是市民文化的一道重要风景线.路过报亭时,顺手买份报纸,定期买心仪的杂志,是不少人过去的生活习惯.然而,这种习惯正在逐渐淡去.《中国记者》杂志记者走访、观察了北京市一些报刊亭,摊主们普遍的反映:现在报纸、杂志不好卖,已经大大不如前几年.  相似文献   

9.
名人轶事     
经国先生评点文风台湾的《中央月刊》曾介绍过一个小故事,大意是:一次,蒋经国在主持国民党中常会时讲,最近有几位同志向我反映,我们有许多出版物,文字太深,文章太长,读起来艰涩难懂.对这一看法,我深有同感.我们办杂志、写文章,总以为"厚重"就表示有份量,才够体面.但平心而论,我们有几个人可以看完这厚厚的一本、长长的一篇?有位朋友  相似文献   

10.
肖东升 《传媒》2000,(9):42-43
我是<农村青年>杂志的长期读者.在琳琅满目的报刊之林中,她是个不事张扬也绝非显赫的角色.她的魅力在于有执著坚定的追求,有朴实无华的风格,她以自己的个性折射时代,以特有的角度反映社会.我翻看今年上半年<农村青年>杂志后,有这样一些印象,即<农村青年>抓住了"农"、"青"、"新"、"深"四个字.  相似文献   

11.
正最早接触到《出版广角》杂志,是在一家出版社的编辑那里,因为自己是独立出版人,所以更重视行业的动态和信息。仔细品读后,感觉跟美国的Publishers Weekly是同类的专业杂志,所以这几年几乎每期都阅读。一本杂志的成长和命运我认为除了有专业人掌舵,更重要的是杂志本身的专业性。《出版广角》就是这样的刊物,每期的"新观察"主打出版行业的新动态,这个栏目常常让我看到行业的前瞻性并深受启迪,是一个引领出版人认清趋势的栏目;而"专题"  相似文献   

12.
张中锋 《传媒》2004,(10):46-47
一本杂志的创刊礼选择在商学院,以"商业思想家沙龙"的方式开幕.我听到了经济学家周其仁关于一本有"taste"商业杂志的诞生渴望,他说,你看你一打开,就有独到的观点吸引你读下去,而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读者,在中国,我们需要一本有点taste的杂志能对公司、商业发生作用,推动前行;我听到了有着20年商业实践、著文稀缺而独绝的万盟投资领导人王巍一连串的发问,我记住的第一个发问是作为创业者需要打破规则而紧接下来的运行又要有规则去学习去执行,所以不知道议题所言"新的标杆和示来榜样"是谁;我听到了潘石屹再一次以自己的立论和语言风格说,自己算不了什么标杆,更像一个标本.  相似文献   

13.
娱乐,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演艺人,古代称之为"戏子",到了现代,则由"戏子"升为了"明星",受到很多人的崇拜.但提及娱乐圈,文化人总是不屑,对于所谓的娱乐杂志,更是不屑一顾.娱乐杂志,更多人喜欢把它称为八卦杂志.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讲,财经媒体是"窄"媒体,报道内容比较专业,受众群体相对较窄.区域性财经媒体加上"区域"两个字,就更"窄"了.但在财新传媒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区域性财经媒体虽然"窄",却需要更加宽广的视野. "重财经而不唯财经" 财新传媒旗下核心杂志<新世纪>周刊,是一份纯粹的财经杂志,但在这一份纯粹的财经杂志中,却有很多非财经类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邢瑞 《传媒》2006,(6):22-23
现在我们可以接触到一种让人惊艳的阅读方式:那就是会说话、会唱歌、会表演、会活动的杂志.不要不相信,如果未曾体验过网络杂志的感觉,你一定会说:"天啊,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漂亮的杂志!"  相似文献   

16.
偶然在一个旧纸袋里发现两本《蜜蜂》杂志,纸已发黄发脆,一碰就会掉下细细碎碎的纸片.在两本杂志的夹缝中又发现三页纸,原来是父亲丁景唐当时想写回忆《蜜蜂》的两个开头,题目为《采撷百花酿蜜忙——记1938年编辑<蜜蜂>文艺刊物》. 一个开头是:"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大可不必为自己孩提时的幼稚,穿开裆裤而脸红的.我也服膺先生此语.初生之犊不怕虎,没有当初的幼稚,何能茁壮长大成人.年青人充满活力和精力.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1938年,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  相似文献   

17.
水涓 《编辑之友》2007,(5):89-90
作为编辑,如何审稿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这方面,既有有关专家、学者的编辑学论著专述,也有很多编辑论文专评,在此,我不必赘言.也许是职业的缘故,我对期刊尤其是文学期刊的"更正"内容产生了更多的关注,每当看到一些文学杂志上的"更正"时都会多加留意,并从中借鉴.下面我仅从"更正"谈编辑审稿中的问题,就教于同人方家.  相似文献   

18.
闲来无事跑去期刊阅览室看杂志,沿着一排排的杂志架扫描过去,忽然看到一本杂志,标题大大的写着<80后>,我一阵激动,居然有如此贴近我们的杂志,赶紧拿起一本看了起来.可惜没看几眼便大失所望,原来打着"80后"大旗的<80后>只不过是一本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浅显杂志.  相似文献   

19.
对于当今的传媒人,我有一个"论",叫做"一重三有"."一重"是重人格;"三有"是有作品、有理论、有影响.人的素质,要而言之分为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那么,"一重三有"我想就大体可以概而括之了.  相似文献   

20.
《人物》杂志发袁厉害一稿前,我有期待.我的前同事、《人物》杂志副主编林天宏早就在微博上惊呼,他编袁厉害一稿很过瘾,魏玲是他见过的最出色的实习生. 魏玲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徐泓教授的学生,我也是北大新院硕士毕业的,从徐泓老师那受教颇多.想学妹未出道即能获得前同事如此称许,稿子自当拜读为快. 未承想,看到这篇稿子时,微博上已是飙风四起,诟病如潮,"脸谱式写作"、"抒情式调查"、"审判式报道"、"预设立场"、"自以为占领道德高地并炫耀智力优越"等指责,可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一篇报道能引发如此多争议,在新闻业界并不常见.我把报道认真看了一遍,想得出自己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