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今天幸福离我们有多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一个几乎让所有人都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界,即"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栖息"意味着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忧伤;意味着一种开阔的生命视野,一种深邃的生命智慧,一种丰富的生活情趣,一种幸福快乐的生命体验;更意味着爱我所爱,一切随愿,自由生活,无怨无悔.这样的"栖息"谁不渴望?  相似文献   

2.
当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包容进去,我们看到现代人拥有了华美的房屋和悦目的装饰就以为自己找到了诗意的生活,殊不知诗意却离他们愈来愈远。“日常生活审美化”并没有为人们找到真正诗意和美的生活,感性生命个体沉入消费享乐的汪洋大海后,日渐处于一种物质奢华享受的忙碌状态,缺乏一种与自然本真亲切拥抱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是生活的灵魂。人在生活中,不只是人“活”在生活中,而且还是“诗意”地活在生活中,这样的生活才是生命所向往和追求的幸福的生活、自由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论根基为中国生命哲学,“生命”是其理论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诗意语文旨在于课堂上构建审美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由共性的审美愉悦上升至差异性的人生体悟;诗意语文的生命在于它的不拘一格、“日新其业”,这一方面源于生命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来自王崧舟本人的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生命诉求;诗意语文通向诗意人生,其彼岸特征为止于至善、自由对话、精神相契、体验幸福、成就自我,实则为中国传统生命精神的“圆明”之境。  相似文献   

5.
很喜欢这样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它理庆为学生生命的诗意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实现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作为实践层面的教师该从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呢?  相似文献   

6.
清轶的散文大多是在一种特定的背景下写成的,这种特定的背景可能就意味着对诗意乃至于对生命的疏离,可偏偏就在这时候诗意就诞生了:对生命的重建,对脆弱生命的一种形而上的追求,本身就洋溢着诗意,浸透着一种盎然再生的、悲天悯人的人间情怀.  相似文献   

7.
万玉霞 《湖北教育》2004,(13):47-4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师生的共同享受。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生命和美的存在的生  相似文献   

8.
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有的对教师生存状态与生命关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调查、心理分析和专业发展三种研究取向上,出现了关怀学生多,关怀教师少;关怀教师“类”生存多,关怀“具体的人”少;从单一方面关怀教师多,从整体上关怀教师少的问题,没有提升到教师生命的高度关怀教师的生存状态。理想的教师生存状态应该是“诗意地栖居”,而“诗意地栖居”是教师自由的栖居、创造的栖居、精神相遇的栖居和自我超越的栖居。  相似文献   

9.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柄息”是一种优雅的状态,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这种境界的终点是完美,起点就是教育,而中间的过程则是在教育和个体努力下的不断完善。可见,要达到社会中人们普遍诗意地栖息状态,教师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作为坚持在一线的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总感觉工作的繁琐、单调、劳累,而渐失了工作的热情,渐失了工作的艺术,渐失了教育中的诗意。最终使自己的工作沦为平庸。“诗意地栖息”可以让我们的教育走出平庸,找回诗意,回归艺术。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经常扪心自问:我是否存诗意地栖息着?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应该诗意的栖息于世界。教育作为一种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理应从关注“人”生命的角度出发来促进“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因而教育是一件极其谨慎的事,它需要教师精神世界的日益完善。”因此,从教师个体生命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教师,将更好地实现教育对教师的生命关怀,引导教师走向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1.
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生存状态研究的实证调查、心理分析和专业发展取向,关怀了学生,忽视了教师;关怀了“类”生存,忽视了“具体的人”;关怀了单一方面,忽视了整体。教师生存方式的扭曲、教育变革的呼唤和哲学研究的启示,要求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教师生命本真的生存状态是一种“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2.
钟敏 《今日教育》2008,(9):12-13
“学校是创造梦想、实现梦想的地方。当校长、作教师.没有梦想是很痛苦的事情。” “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教育理应充满诗意。教育的诗意就是爱。”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师生的共同享受。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生命和美的存在的生存。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折射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师生的心灵沉浮于语文的字里行间,浸染着墨韵  相似文献   

14.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在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生命和美的生存。但是,我们科学课堂却很少有人关心这种诗意的享受,每当下课铃声响起,有多少老师能够叩问自己:在这节课中,学生享受到科学学习的快乐了吗?  相似文献   

15.
龙士 《教学随笔》2008,(6):39-40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向往,是诗人自己一生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他所期望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高度和谐。教育素以关心人的终身幸福,塑造真、善、美的健全人格,唤醒人类对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普遍认同与敬畏为其终极目标。我们的学校如果能让全体师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诗意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样的校园里,  相似文献   

16.
三毛诗意生命的张扬是从撒哈拉沙漠开始的。这是一块激发她诗意生命激情并供她思想自由驰骋的疆地。三毛的生活,是艺术化了的生活,写作对于三毛来说是贯穿在她生命始终的一根红线。三毛的散文有一种散文诗的意趣,还有神秘的人事和许多奇特的感觉。散文中传递了老庄境界、仁慈之心及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生活作为人生命的动态展开过程,幸福是人生活的意义、目的和动力。诚如荷尔德林所吟咏的那样:“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而所谓生活,是指生物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和趣味的培养》中说:“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工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走向古诗,走近古诗,走入古诗;读古诗,诵古诗,赏古诗;品出它的韵味和趣味,融诗味入生活,化诗心入生命,最终达到我们所追求的“诗意地栖息”。  相似文献   

19.
书架     
《留学生》2012,(7):48-49
唤醒生命深处的诗意 刘欢 “诗词是中国人血液里的一种特别基因,重温最美古诗词,可以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张俊 《教书育人》2004,(11):23-25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在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生命和美的生存。但我们的科学课堂却很少有人关心这种诗意的享受,每当下课铃声响起,迈出教室时有多少老师会想:在这节课中,学生享受到科学学习的快乐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