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学生主体”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生是主动的客体主体与客体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它们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其中,主体是指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即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而客体则是进入实践领域并为主体所认识、改造的对象,即主体活动的对象。〔1〕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并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能动的、积极的作用,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是教育活动的承受者,是接受教育影响的人,是教师教育的对象,尽管他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体现自身…  相似文献   

2.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主体是教师 ,学生则是教学实践的对象。然而 ,与一般实践活动的客体不同 ,学生是人 ,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追求的人 ,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客体。正因如此 ,我们可以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以主体的身份存在着。虽然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 ,但其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是不同的 :教师是施教的主体 ,学生是受教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为主导作用 ,即引导学生向着理想的目标发展的作用 ,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则体现为主动接受教师施与的教育影响和主动发展。因此 ,在教学…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认识论视野里,主体是相对客体而言的,一般指有健全意识能够能动地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人。学生主体,则指能动地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人,主要是指发展中的青少年儿童个体。所谓主体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一种能动表现。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就是要让全体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享有选择和创造的自由,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发挥与提高,使发展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态势。在教学中,学生的对象性活动的自主性和能…  相似文献   

4.
一、必须弄清的概念 :主体、主体性、主体性教育  人类社会的历史 ,就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历史 ,是人的主体性产生、觉醒、成熟、弘扬的历史。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 ,人的主体性一直是其重要的课题。主体 ,从认识的意义上来说 ,主要是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主体包括两项基本规定 :一是主体必须是有自觉意识的人 ,二是主体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认识—实践活动。从这一点来看 ,主体与人在认识—实践活动中具有本质上的内在的同一。[1] 一般认为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哲学范畴 ,属于认识领域 ,即主体是认识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另一种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还有一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笔者从教学过程中不同维度出发,认为学生既是客体,更是主体。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相似文献   

6.
浅谈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与课堂表达艺术陈亚立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哲学上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则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在教学范围内,教师既是教的主体,也是学生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师教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目标,试图通过活动引发学生主体与环境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过程就是其知识、能力、情感的生成与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前世界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发展 ,我国经济建设也在日益取得新的成就。客观世界的变化对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理论也需要新的变革。主体性教育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已成为当今教育的新趋势。一、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1.主体性的含义及特征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在认识活动中 ,主体是指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体现者 ,即人 ;客体是指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即客观世界。主体性就是指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的人在各种认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特征。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 ,有四个…  相似文献   

9.
曾立荣 《文教资料》2010,(24):196-197
人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在本质上是教育主体建构其主体性的对象化活动和交往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性。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是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主体性是人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然而,关于主体的观念和实践,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讨论。比如学生如何从课堂的客体变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在哪里?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有何作为?如何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的交互主体性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属于交往实践活动或实施交往活动。师生关系是交互主体性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的相互作用是教育交往,而教育的客体是教育的内容和教育辅助设施,师生与它们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关系,发生的作用是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对教育过程的主导上,而学生的主体性则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工作的主体性选择、理解与内化、借鉴与超越上。在高等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语言、非语言符号理解上的不一致是师生交往的障碍之一。而不健康的情感碰撞也会产生误解性教学交往。从教师方面看,注意语言符号在教学交往中的合理运用,树立民主的教学交往思想,确认学生在教学交往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平等地进行教学互动,对于克服误解性交往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应用“柔性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认识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由主体自身的活动赋予,在活动中生成、确定、发展和完善。弘扬人的主体性应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题。主体性的体现需要尊重受教育的自主性。教育应从“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转向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中学教育体现和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让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教学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对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创新活动进行辩证分析,无论对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还是指导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都会大有裨益。 1.“教”与“学”创新的根本价值   马克思主义从人的本质和人的本性出发,认为创新使人同其它动物分离,使人成为人,创新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最高境界。教学作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与实践的社会活动,同样需要创新,需要教师“教”的创新和学生“学”的创新的双方互动。这是由于教师从事工作的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具有时代性,随社会发…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教学要义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主体及相关的主体性教学问题 ,是理论界长期争论 ,至今尚未定论的重大理论问题 ,也是当前教学实践与理论的一个热点、难点 ,极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一、教学主体、客体与主体性教学的界定主体 ,原是认识论的专有术语 ,相对于客体而言 ,是认识论的一对范畴。主体指认识、实践活动的有目的的承担者 ,是具有能动性的人 ;客体是认识、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主体与客体是相互规定的 ,离开其中任何一方 ,另一方也不复存在。活动的主导是主体 ,客体对主体具有制约性。转义作为教学术语 ,教学主体指的是教学活…  相似文献   

15.
论教学的主体性与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论中,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理论一般归因于“主体-客体”关系的界定。以教学主体性及其转换、扩展作为逻辑起点,抓住主客体关系的统一性和动态性,有助于探究教学主体性与主客体的共变关系,从而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的相对地位。在这种认识活动中,把握静态客体和动态客体是认识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动态性的关键;理解教学主体性的转换和扩展过程,充分发挥教学的主体性,是研究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动态性的内涵和根本;而贯彻主体性原则,实现课内向课外延伸,则是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转化的根本保证和原动力。  相似文献   

16.
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随着教改的深入,现代教学理念日益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学生的主体作用愈来愈不容置疑。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客体的承担者,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定则。由此可见,激活学生主体意识,让其自觉自愿地完成学习任务,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教学工作实际,我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17.
1.教育观念需要澄清和创新。只重视教育的学生主体性而忽视其教师主体,只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如同重视教师主体而忽视学生主体、强调发挥教师主体而忽视发展学生主体一样,不仅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而且对主体教学实践也是不利的。主体教育应当是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主体教育:物化与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代名,主体性成了一个正向的价值判断。问题是,主体仅仅是作为认识者、实践者的人,客体是被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认识和实践(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是中性的,怎么能从这中性的东西中推出个“好”来呢?主体性仅仅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相对于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的功能特性,主体性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从“相互作用”中能一定推出“好”来吗?“主体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是一句模糊话语,它形成一种遮蔽:凡主体教育都是好的。这话在教育中被重复地说来说去,并不能保证人…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素质的培养要通过掌握知识来实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双边主体性发挥的过程就是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知识不是目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与学生必须转变观念,以刨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相统一为教育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学理论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认识的实践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客体的承担者,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这也正是新形势下主体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装结构造型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造条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