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注内涵建设:从课程到课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课程文化概念界定基础上,以学校课程文化的视角关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结合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提出:课程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人化文”,更在于“文化人”和“文化文”;要以院校文化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以课程文化建设支撑和引领课程改革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构全新课程文化,创新课程知识管理,全面提高课程质量。此外,还提出了当前课程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化阻隔:源于课程改革与文化之间的张力过大 课程改革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它一方面要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会反作用于社会文化。相比较而言,课程改革对文化环境的依赖性大于它对文化的反作用,这是因为,“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并为课程设定了基本的逻辑规则与范畴来源,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3.
课程文化自觉:实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一场文化变革,当然这种课程文化不仅仅是教材文本承载的文化,更包括由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整体文化意蕴的重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大量的西方课程理念移植过来,这些概念、术语、理论都是在西方文化与语境中产生的,一旦放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必然与中国文化产生激烈碰撞,对于长期浸染于中国文化中的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改革的展开势必拉动学校文化的变革,促使学校文化转型,而学校文化转型关涉课程改革的发展前程;学校文化的转型涵盖学校主体文化、学校观念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环境文化的转型。本文意在探寻深化课程改革的动力,为新课程的生长提供文化“沃土”。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优质与现代化的需求,使得学校文化的重建成为必然,学校文化成为课程改革研究领域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要研究课程变革下的学校文化,涉及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学校文化的现状如何?实然学校文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实然的学校文化对学校课程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借助学校文化的改造来推进课程改革?围绕这几个相关的问题,从学校文化的分析视角人手,以“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愿景与目标”、“学校的制度规则”、“学校的人际关系规范”以及“教师的教学实践”几个维度为主,采用观察、访谈、文件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手段,深入地分析了一所普通中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的实然状况、形成的原因、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以及学校文化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6.
和重要目标,日益成为当代的学术热点之一。那么,何谓课程文化?其实质是什么?尽管有学者曾作过阐释和界定,但仍有深入研讨的必要。这是由于课程文化研究既是特定文化研究的成果引入课程论领域,又是从课程的角度来分析文化,所以,课程文化研究既可能过于简化(如简化为课程意识形态或课程观念形态),也可能过于泛化(如把一切文化现象和活动都与课程牵涉起来),其问题的症结在于“课程”具有多种含义,“文化”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解读中职文化课程的目标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专业课程方面,文化课程多被当作是职业教育课程中的陪衬部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高移化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观念的确立,我们必须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作出客观、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应限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层面,也不应仅视为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下对课程的考察。技术作为文化裂变的重要动因,它对当下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全部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视野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信息文化环境下传统课程体系解构和新课程体系及课程文化重新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由学校成员、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文化建设是以课程改革为主旋律的学校文化的诊断、设计、转型和生成.她是以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建构的一种有利于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特征与学校实际的学校文化。现就课程文化建设结合实际谈几点肤浅的见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从长株潭8所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体育课程存在文化品格缺失的问题,急需从文化的角度探究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品格缺失的成因及其消解策略。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品格缺失的成因包括师资力量薄弱,场地设施匮乏,学生体育课程认知偏颇,课程目标虚设,课程内容“术、德”分离化,等等。其消解策略有:优化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营造良好的大学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大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学生体育课程文化的实践意识。  相似文献   

11.
科学课程是与科学文化、教育文化、社会文化相关联的特殊文化形态。对科学课程进行文化学分析、阐释和建构,不仅有利于科学课程基本理论的建设,而且也是科学课程改革与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从“合理性”、“迫切性”和“重要性”三个方面探讨“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价值所在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教育研究者和一线工作的教师都要仔细分析课程与文化的关系,理解课程文化的涵义,正视课程文化的缺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建新的学校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13.
论班克斯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途径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克斯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途径有四种:贡献途径、附加途径、转换途径和做出决定与采取社会行动的途径,这四种途径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课程要体现多元文化的理念;目前的课程向多元文化课程的改革必须要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必须能使学生形成多元文化社会所必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中,要增加活动课程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
洪晓玲 《成才之路》2023,(10):89-92
综合实践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乡土文化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十分契合,教师将其合理融入“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文章从明确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合理融入乡土文化内容,立足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元素,结合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探寻乡土文化融入策略等方面入手,对乡土文化融入“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不仅仅在于课程知识与结构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这种文化重建与以往技术理性主导的改革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特别关注课程新文化的形成。因此,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然会实现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就是课程文化精神的转变,而新的课程文化精神的根本点就在于: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课程不能忽视的基础,对课程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文化冲突是导致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因;文化交流、融合和文化创新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17.
当前,“课程作为文化的传承工具”这一思想正受到挑战:课程由文化的工具存在转变为文化的主体存在,课程文化正在成为一种自主、自律、自为的教育文化。学生在课程文化中主体地位的确定,更加凸显了课程文化的培育价值。课程文化强调对学生的陶冶、解放,强调对人的深切关怀。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注重营造一种合作、对话和探究的课程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刘微 《现代教学》2010,(4):77-79
[本书与编著者简介]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师教育。《课程的逻辑》是《教育的挑战》的姊妹篇。钟启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程的逻辑》就是针对这个主题编辑的。这本论文集由26篇论文构成,按照主题分为“创新课程文化”和“重建课堂教学”上下两编。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不仅在于课程知识与结构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20.
关怀文化传统:课程改革的又一使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课程改革无时无刻不以各种方式“遭遇”着文化传统,同时课程改革也以各种形式被传统所“文化”。然而熟知并非真知,课程改革却在课程目标、理论资源和改革阻力等方面刻意地回避和忽视文化传统,基于关怀文化传统的视角,笔者认为关怀文化传统即弥补文化传统的薄弱和消解文化传统在课程改革中的抗拒应作为课程改革路径追索的着眼点和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