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谈的是当今大红大紫的易中天。易中天以《品三国》一朝闻名,可谓如日中天。作者亲身参与了易中天的讲座,也读了易中天的书,对易中天有所了解。本文的可贵之处是:一、作者读了不少书,其中包括《三国演义》和易中天的书,所以在写本文时,能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分析问题;二、作者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做到独抒己见,不随流俗。关于第一个问题,作者提到的《三国演义》《、世说新语》和《新民晚报》上的《易中天的土豆》等,以及分析问题时所引用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阅读广泛。关于第二个问题,作者则认为,易中天的《品三国》是“经典”的平民…  相似文献   

2.
国学热在2009年继续升温。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袁腾飞是2009年聚光灯下的主唱。易中天穿梭于全国各地,上节目,作讲座。一桩毒舌门事件将易中天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  相似文献   

3.
易中天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的“汉代风云人物”和“易中天品三国”两个系列讲座引起了极大轰动,百度贴吧里有个“易中天吧”,易中天拥趸们自称“意粉”(易粉)、“乙醚”(易迷),称易中天是“超级教授”,其《品三国》等书也在全国各地特别风行。关于易中天讲座的评价很多,批评者称其一味取悦大众,是媚俗,是对学术及学者的背叛;而赞扬者称其讲座为“评书历史”“麻辣历史”,激起了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历史、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学术走向大众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4.
大约是几个月前,父亲兴冲冲地领着我去上海图书馆听易中天的讲座。易中天是谁?当时还真有些孤陋寡闻,一路上听到“有个小孩听了他的讲座,连读十八遍《三国演义》”之类的传说奇谈,也没当回事,不过就是一个说“三国”的吧。到了现场,感觉不对,一个学者的讲座,大概讲的是中西文化比较,有那么多“粉丝”来听?事实上也只能用“粉丝”或者“追星族”来形容这种疯狂,现场的情况几乎失控。前日去了书展,书展首日易中天可谓是最大的惊喜。等待签名的读者,或许说“粉丝”更恰当,排成了一条长龙,似乎还不满足,又在偌大的展厅围了数圈。父亲是搞出版的,…  相似文献   

5.
据《中国青年报》消息,著名学者易中天在上海书展活动中,为大众举行了一次公益讲座。在这场题为我读经典的演讲中,易中天畅谈了自己的读书经验。为什么非要强调读书有用呢?你越说有用,别人越不读,后来发现真的没用,就会说你忽悠他。如果明知没用,还来读,那是真的爱书。易中天将书本分为两种,  相似文献   

6.
易中天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一开讲,万千观众就痴醉于他的儒雅而风趣的品说当中。其实,易中天的“品说”中并没有什么新的历史材料,也没有什么惊世结论。为什么他的品说就那样吸引人呢?笔者认为他靠的就是“说”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最近易中天同志被炒得火热,又是上电视讲座又是出书,他自己还没作什么声,粉丝们已经帮他在余秋雨同志身边安了一把交椅。真叫人弄不清楚这是是中国历史托了易中天教授的福,还是易中天托了中国历史的福。谁叫中国历史这么漫长,有那么多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咧。没有一个易中天,中国历史好像就无法普及。没有中国历史,易中天去讲什么啊?讲汉语言知识,小说创作法啊?托福托福。  相似文献   

8.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舞台上大显神通,万千观众如痴如醉于他儒雅风趣的讲解。其实,易中天并没有什么更新的历史材料支撑,也没有道出什么惊世结论,仅仅依靠讲来吸引听众。惊叹之余,不禁深思: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学学易教授的“讲”,还怕学生不认真听吗?  相似文献   

9.
《文学教育(上)》2011,(11):158-159
继《书生傻气》之后,易中天近日为读者送上了《书生傻气》的姊妹作《公民心事》。易中天表示,撰写关于社会良知和公民责任的书并非说他就是“公共知识分子”,因为没有做什么为民请命的事,他只不过是在讲常识罢了。在他看来,讲常识讲成个事,这本身是个“杯具”。  相似文献   

10.
"易中天现象"的出现,引发了一场文化与文学的论争,同时也引起有关学者和媒体关系的争辩。《百家讲坛》成就了易中天,而易中天也激活了《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以通俗的语言、故事化的叙述方式、立体的传媒手段等并借助学术明星来传播经典的学术文化,赢得了广大观众,形成电视栏目中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朱亚平 《考试周刊》2011,(18):40-41
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的演讲,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其"品《三国》"成为"百家讲坛"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之一。本文试从意义和声音的角度分析易中天的词语锤炼艺术。  相似文献   

12.
时言妙语     
侃点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没有人告诉我。没有钱。——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规定公务员不许说的短句你们可以侮辱我的人格,绝不可以侮辱我的智商。——在地摊上发现《易中天品性感内衣》等伪书后,易中天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笔者在电视上看到王志主持的《面对面》节目,他采访的对象是在百家讲坛上以《品三国》一炮走红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王志问了易中天这样一个问题:"在武汉大学工作了十年后,为什么选择去厦门大学工作呢?"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易老师这样回答:"为了养老!厦门的气候温和,而武汉不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罗大红 《教师》2008,(9):33-34
话说“听书” 古时,自汉代就有了说书艺人,那时县城乡镇茶馆常有“讲评书”的,听书的人挤满半边街。因为没有电视,少有电影,偶有戏剧,文娱的匮乏致使说书大有听众。今天,也有刘心武讲纽楼》、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说《论语》,轰动全国,听书者数以亿计,听书一时又成为现代新时尚。今年“五一”期间,云南昆明一些市民就没有按常规出游,而是上网听书,给耳朵“散散心”。  相似文献   

15.
田力 《广西教育》2008,(8):11-12
自从《三国》、《论语》、《庄子》走进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就成了畅销书,名居各种排行榜前列。于丹、易中天等学者也随之走红,掀起阵阵波澜,欢呼拥趸者众,批评泼冷水者亦不少。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之人,没必要去赶其中任一个潮头,他们是大学教师,我辈是中学教师,也难辨其中对错。但于丹、易中天却于我等从业者许多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石慧萍 《考试周刊》2014,(47):31-31
正《百家讲坛》于2001年开播,捧红了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从褒贬争论中走到现在,没有更辉煌,收视率下滑,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曾发表文章说,易中天走红是"浅思维"的成功。课堂上,很多教师"清浅化"地处理教材,课堂上热热闹闹,似乎这样才是生动的课堂。不知道看过《百家讲坛》的观众,有多少被激发了阅读《论语》、《三国演义》等原著的兴趣,课堂下经典依然冷冷清  相似文献   

17.
我视儿子为一所学校,我要做那里最好的学生。这是我给亲爱的儿子一生的承诺。——题记一这些日子,儿子成了"易中天迷"。他一集不落地看完了《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品三国"部分,一遍又一遍地读《易中天品三国》,外带着重新细读了《三国演义》,甚至还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宽容     
<正>2022年11月9日网上《老俞闲话·对话易中天》谈到读书时,俞敏洪问易中天中小学读了哪些书?易中天说:高中毕业之前,我已经把当时译成中文的世界名著读完了,《鲁迅全集》和《郭沫若全集》也读完了。所以,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吴传忠对我说,你已经把大学三年级学生读的作品都读完了,以后你可以不上我的语文课了。后来上语文课,我就做当天数学等学科的课后作业。有一次,吴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叫《记一位难忘的人》。  相似文献   

19.
文化教育篇     
《高中生》2007,(23)
学术超男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通过《百家讲坛》栏目迅速走红,由一位学者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传播者。后来,《三联生活周刊》刊载了王小峰的《"学术超男"易中天》,由此,这一称呼得到大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笔者在电视上看到王志主持的《面对面》节目,他采访的对象是在百家讲坛上以《品三国》一炮走红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王志问了易中天这样一个问题:“在武汉大学工作了十年后,为什么选择去厦门大学工作呢?”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易老师这样回答:“为了养老!厦门的气候温和,而武汉不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夏天,屋子里比外面热;冬天,屋子里比外面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