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翻译观曾经在我国翻译界引起极大的争议,褒贬不一,而更多的是遭到批评。然而鲁迅先生翻译观的形成过程是受到社会历史环境、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现代白话文和现代翻译的发展趋势等来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20世纪文学翻译界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为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其翻译实践中鲁迅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直译、硬译、死译的观点,以及异化的翻译策略。该文基于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 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阐述了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3.
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其学术生涯的最后时间发表了著作《论翻译》,书中他展开了独特的翻译批评,并阐述了有别于传统的译学立场和翻译主张。解读全书,其所做出的翻译批评及其在书中阐述的译者的任务,翻译的欲望,翻译的伦理等相关译学思想都显示出鲜明的"对话性"和"实践性"特征,可以说利科的译学观实质上是"对话的、实践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4.
1924年的今天(3月25日),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发表。今天有很多人认为鲁迅先生就会骂人,是个愤青。但是我想说,他在骂人这个问题上七成骂的是对的,有很多劣根性确实应该批评。既然骂人,就会有人回击,有人回击那就要战斗,战斗就会误伤很多无辜。人一旦进入战斗状态,有时就不管不顾了,逮着谁就冲谁开两枪。所以鲁迅先生虽然骂了很多该骂的人,但是因为当时他一通扫射,也有人确实是躺着中了枪,比如梁实秋先生、林语堂先生、梅兰芳先生等。但鲁迅先生在其他方面,包括在文学创作上、在翻译文学作品上、在学术上确实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是民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先生不仅是文学家,其作为翻译家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也曾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提出的直译策略,开创了中国翻译界的先河。本文借助鲁迅先生提出的“中间物”思想,以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的中译为例,研究鲁迅先生直译策略的历史性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佐良先生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译诗观、标准观、文化观、译者观和文体观等,建构了系统的译学思想,学习研究他的译学思想,对繁荣今天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存在许多分歧,争论一直未休.2002年<变译理论>一书的出版在译界同样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些读者对该书中提到的一些内容产生了质疑,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本文作者就这些"疑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共勉.  相似文献   

8.
曹靖华的翻译和散文蜚声海内外,可是他对我国早期话剧的贡献却鲜为人知。他默默地工作,默默地奉献,恰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尚广告,至今无煊赫之名。”然而,他的劳绩——话剧创作和翻译——却向人们显示了他在我国话剧初创期所作  相似文献   

9.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外语界的著名学者,他对英语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建树颇多.文章通过对王佐良先生所译的戏剧作品--<雷雨>的译例进行分析,探讨王佐良先生在忠实传递原文内容和文体风格等方面的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10.
常波 《文教资料》2008,(33):57-58
马建忠于19世纪末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提出了基于传统比较语言学的"善译"翻译理论,但是没有得到当局和当时中国知识界的重视.导致马氏译论被边缘化的主要不利因素包括当时的主流翻译观、语言观和文化观,当时的翻译活动情势,马建忠译论自身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以及随后严复译论的登场.  相似文献   

11.
梁竞男 《天中学刊》2005,20(6):106-109
认为中国当时的民众愚昧、麻木、落后而不觉悟,是鲁迅民众观的主体,它尤其表现在他前期的小说和杂文里。鲁迅的民众观,是在对民众精神状况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当时民众的客观现状有关,也与其某些主观因素相关。改造国民性的文学初衷、思想的悲观及潜意识里天才与庸众对立的立场对其民众观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为刘云虹教授与中国当代翻译研究界领军学者许钧教授围绕翻译批评展开的一次对谈,表达了诸多重要的观点,其中包括: 一、翻译批评在当今中国的有效在场不够,翻译批评遭遇了生存危机; 二、翻译批评者的主体意识和翻译批评的历史意识这两者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三、翻译批评的学术合法性基础之一在于它是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构建之间的互动场域,必须真正发挥翻译批评在翻译理论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真正让批评介入翻译场域和系统。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然而当中国译界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尝试时,人们还没有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最近几年,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学者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本文试图对鲁迅翻译思想的确立,鲁迅的直译观以及鲁迅的读者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4.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在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以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作思想武器向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个性主义的脆弱无力性则给予了一定的批评,提出了在当时超出一般论者认识的较为正确的爱情观。历来评述《伤逝》的文章,对于抨击封建主义和批评个性主义谈得较多,而对于鲁迅正面的爱情主张则谈得甚少,本文试图对《伤逝》的爱情思想作一个全面剖析。  相似文献   

15.
鲁迅对翻译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精湛论述,它几乎涉及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这些译论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内篇和外篇两个层面上。内篇方面的译论包括翻译之难、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方法及翻译的文体等,外篇方面的论述包括翻译的目的、翻译的功能及翻译批评等.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旧教育的批判曾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对教育改革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有关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女子教育、美育、师生关系等,他都发表过许多真知灼见。本文拟就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作一综合介绍,以期有益于今天的教育与教学的实践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存洋气与求易解--鲁迅的归化和异化翻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本试就他所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翻译法有机结合观展开论述,以期推动当代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奈达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翻译界往往过于关注奈达的翻译科学理论体系,而忽视了他的诗译观。事实上,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始于《圣经》翻译的实践,更是以《圣经》翻译为研究基础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作为散文式诗歌文体中的经典之作,《圣经》中《雅歌》一章的翻译必然包含在奈达诗译观的探讨范围之内。本文拟将奈达散见于《对等原则》一文中的观点加以梳理、整合,并试图结合《雅歌》翻译中唯文化隐喻的处理揭示奈达诗译观对诗歌翻译实践尤其是《圣经》翻译实践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及翻译理论涉及到翻译的许多重要方面,许多在今天看来仍不失新鲜,可说是折射出中国传统译论的精华,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外语界的老前辈,他对英语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建树颇多。本文通过对王佐良先生所译的两篇散文《论读书》和《射手》的译例进行分析,展示了王先生在忠实传递原文内容和文体风格是表现出来的精湛技艺和严谨的翻译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