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发言人禁说‘无可奉告’……” “‘无可奉告’是新闻发言人永远的大忌……” 近日,不少媒体都对四川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下发的《四川省级部门新闻发言人手册》中的这一条款予以报道,不少媒体还将这样的话搬上了标题,以示重视。 “无可奉告”成了“忌语”,的确闻所未闻,起码在我国新闻  相似文献   

2.
“有偿新闻”的危害大抵已经有目共睹.不然我们的“老记”们就不会把它当做职业道德的好坏来衡量、但眼下“有偿新闻”是否有所收敛,我看不能过于乐观.至少,“有奖新闻”之类的变相“有偿新闻”,在我们不少行业和不少部门还颇有市场,其同样影响舆论导向的客观公正.只不过,“有偿新闻”是新闻单位的“杰作”,“有奖新闻”是被报道单位的“创意”.  相似文献   

3.
现在,不少地方电视台开设了“社会新闻”栏目。开设“社会新闻”栏目其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在社会新闻日益成为各媒体争抢“眼球”、赢得市场卖点的今天,既守住阵地、把握导向,同时又争取观众、占领市场。但根据笔观察,不少电视记编辑对“社会新闻”的理解存有误区,特别是对“社会新闻报道的策划”更是觉得不可理喻,认为社会新闻报道一经策划,就要远离“事实”,就是炒作,就是制造新闻。  相似文献   

4.
眼下,不少新闻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时政新闻有点“干巴”。相应地,有不少读对有点“干巴”的时政新闻“不感冒”,以至于敬而远之。但时政新闻本身是具有较强新闻性的,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原本应该引人注目的时政新闻,却不太受读“待见”,这是一个现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集锦类”新闻成为诸多新闻媒体扩大信息量的重要途径。翻报刊、听广播,诸如“报刊集萃”、“九州一览”、“新闻集锦”、“环球300秒”等等“集锦类”新闻栏目、节目,五花八门。“集锦类”新闻也有不少值得细加推敲和研究的地方。这里不妨列出几种:  相似文献   

6.
“人大”、“政协”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北京召开,忙坏了场内场外的新闻记者。“两会”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为记者的采访提供了不少方便。于是,记者在采访会场上新闻的同时,也捕捉了不少“报道之外的新闻”。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7.
新闻摄影是新闻的现场形象纪录。正如郑景康老前辈说的那样,从“实事”(新闻事实及其现场)中“求是”(拍摄新闻形象的典型瞬间),由此可见,新闻摄影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它是现实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具体事实的真实纪录。既然说到新闻摄影是真实的纪录,现在提出新闻摄影也要打“假”,不是节外生枝,而是新闻改革开放的需要,必须认真对待。 以我之见,众揽诸报新闻摄影报道,细细研究,“假、大、空”的报道确实不少,所以新闻摄影也要打“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是“文革”中提出的“事实为政治服务”、“不受真人真事限制”等所谓的“理论”的影响下,曾出现过不少的“假·大·空”照片,其流毒至今还在困挠着今日新闻摄影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玉玺 《传媒》2008,(8):69-70
新闻舆论监督,经过新闻界多年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应该说解决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但是近几年来,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比如,在对媒体性质的认定问题上,因受西方新闻观影响,仍有不少人坚持“第四权力说”、“公器说”;一部分编辑记者受“纯新闻理念”影响,大局意识淡薄;少数记者以“无冕之王”自居,干一些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情等。  相似文献   

9.
1987年以来,全国不少新闻刊物发表了一些论述“新闻文学”的文章,把“新闻文学”当作一种在改革中涌现的新体裁。有的文章还从当前新闻队伍结构的变化,论证了“新闻文学”发展的必然性。笔者曾在《新闻学刊》1988年第2期上发表了《“新闻文学”——一个倒退的危险的口号》,闹明了观点,本文还拟就新闻队伍的结构和“新闻文学”的关系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为什么新闻界有的同志热衷于这个“新体裁”?为什么在较短的时间内会得到不少同志的响应,并且  相似文献   

10.
白京 《青年记者》2006,(4):26-27
不少新闻工作在抢新闻、报新闻时存在做“无用功”现象。新闻工作在工作中应该围绕什么转?新闻工作工作的重心和“主旋律”是什么?是每个忙碌着的新闻工作应该弄清的。  相似文献   

11.
广播新闻应具有自己的特点。近几年来,广播新闻进一步强调要“自己走路”,努力开拓广播新闻写作的路子,广播新闻的面貌正在逐年变化,有不少广播新闻佳作出现。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广播新闻改革的步子迈得还不算快。人们还在议论:现在不少广播新闻,在导语写作、语言运用、体裁、形式等方面,与报纸新闻的区别不大。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少编采人员长期以来习惯于使用报纸文体和书面语言写广播新闻。“习焉不察”,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在采访场所,我们见到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文化新闻在不少城市晚报呈现削弱状态,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文化新闻的采写缺乏创新。自2004年至今,《宁波晚报》对文化新闻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推出了大量系列“文化特色新闻”,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有不少策划与稿件还取得了轰动效应,其中几篇系列报道还分别获得市级、省级新闻奖和全国晚报新闻奖。主要创新实践有:策划报道“天下宁波人”,做强“热点文化新闻”、深挖“冷点文化新闻”,举办“宁波的中国之最”征文活动等,使这类文化特色新闻像其他主流新闻类别一样登堂入室,成为《宁波晚报》吸引读者、打开市场的“杀手锏”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翔 《新闻采编》2002,(1):18-19
“新闻”是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目前学术界关于新闻的定义有文字可查的,在100种以上,代表性的有“事实说”、“报道说”、“手段说”、“传播说”等。“新闻”到底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精密,人们迫切要求对“新闻”这一基本概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定义。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哪里来的?有新闻常识的人都知道,新闻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所以记者在新闻单位也被称作是“跑新闻的”,可是现在新闻单位,有不少记者自己不出去跑新闻,却有不少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5.
搞宣传报道,常常遇到一些使你难以摆脱的应付场面。特别是近年来,“请柬”,“通知”、“相约者”委实不少,往往是身不由己,勉强写稿以应付,故有人对此类报道冠以“应付新闻”。究应如何对待“应付新闻”?一味地为“应付新闻”而奔  相似文献   

16.
信息窗     
如何办好报纸?王维提出“三个为主”的见解1983年秋,在实行干部“四化”中,我退出第一线,现任解放日报社党委顾问。回顾从事几十年新闻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得出自称为“三个为主”的见解;即办报要以发表新闻为主.新闻要以提供新的信息为主,办报要以满足读者的正常需要为主,即为读者服务为主、看来,单提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还不够.因为不少具备新闻五要素的新闻,主题重复,内容大多老生常谈,缺少新的信息,特别缺少“含金量”高的信息。不少很有新闻价值的素材,由于记者采访不深入,通讯网不健全,成了“漏网之鱼”,…  相似文献   

17.
我是无锡日报的记者,采写过不少短新闻,也编辑过不少“豆腐干”文章。读罢阮海儿的《宝钢“小人物”推动了国家金融政策调整》一文,对比报纸上常见的干瘪鸡肋式短新闻,深感写好“豆腐干”新闻是不容易的,是大有学问的。文短题材重很多人认为,新闻短,容量必小,反映不了重大题材,只能写些小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庭以来,“热点”二字很兴时。矛盾集中或突出的问题,叫“热点”问题;运用信息手段反映这些问题,叫触及“热点”问题;信息发表在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又叫“热点”新闻。这些新闻拥有众多的读者,往往引起“轰动”效应,最近的不少新闻学术刊物上也提出了“热点”新闻之说。从实际来讲,“热点”新闻已经是新闻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了。但是,什么是“热点”新闻,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如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一大要素,但在新闻实践中,不少媒体或是误读了这一理论,或者是对“接近性”的理解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20.
陈亮 《新闻世界》2008,(7):61-61
时政新闻作为有关时事政治一类的新闻,题材较为严肃,由于其表现在版面上多数形式呆板,在可读性上缺乏社会新闻的“柔软度”,因此不少人将其称为“硬新闻”。时政新闻从内在属性上说,具有题材重大、政治性、政策性及服务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