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东路事件”的性质,苏联政府和我国学术界一直把它视为国民政府的“反苏反共”事件。本文认为,从中东路事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看,这一立论难以成立。它既不是单纯的“反共”活动,也不是在日本唆使下的“反苏”行动,而是中苏两国站在各自不同的民族主义立场上的一次民族冲突,是中国人民反对不平等条约,维扩民族独立的具体表現。  相似文献   

2.
中苏大论战是20世纪国际共运和国际政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后果和影响巨大而深远。从国内学术界关于中苏大论战后果的相关研究成果看,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对毛泽东及中共认知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国际共运的影响;对世界政治格局及苏共路线、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后,毛泽东改变了原先“世界大战可以避免或推迟”的判断,突出地强调战争爆发的危险性,从而对中国的建设走向产生极大的影响。毛泽东这一判断变化的过程,与中苏两党关系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苏两党从产生分歧、摩擦到公开论战,在一系列问题上形成对立,其中包括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中苏论战产生的影响是多层面的。从中苏论战的影响这一大背景,厘清毛泽东改变判断的原因,有助于更准确和更科学地作出历史的评价。毛泽东形成“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以及对战争的高度警觉,决不是其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在特定时代背景影响下、特殊历史事件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我省广大中、小学教师一致热烈拥护中苏会谈公报,认为这是加强中苏友好同盟,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维护世界和平的极其重大的措施。广大教师表示;中苏两国人民坚如磐石,中苏两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起来,一定可以制止美英帝国主义对中近东的侵略行为;如果帝国主义胆敢扩大战  相似文献   

5.
1931—1941年之间,在东北亚的中苏日三个国家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三边关系。崔可夫作为苏联军事顾问团团长,亲身经历了发生在1941年里的、对中苏日三边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本文试图通过崔可夫在1941年的活动来分析和回顾这一段精彩的外交。  相似文献   

6.
北塔山事件是一次影响中蒙苏关系的重大边界纠纷事件,它的发生彻底改变了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苏联由对蒋介石政府的支持转向了对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支持,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改变了中国国内的局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国际局势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而此阶段由于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使得原本复杂的中苏关系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试图通过对北塔山事件...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虽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它对国际政治格局和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是巨大的。今天我们分析和探讨这一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毛泽东晚年的思想特征,而且对我国今后的外交实践具有重要启示。一、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的形成中苏两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关  相似文献   

8.
中苏大论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场论战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乃至于世界政治格局都带来了深刻影响.与其他各国学者一样,日本学者也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日本学术界有关中苏论战爆发的原因、论战涉及的理论问题以及论战所带来的历史教训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深化中苏论战的认识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图像证史     
中苏友好海报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中苏友好宣传海报。海报画面上,两个举着本国国旗的男子并肩相拥,表达出画面的那句主题语:"中苏两国人民友谊万岁"。这是50年代前期中国在外交上"一边倒",坚定地站在以苏联  相似文献   

10.
十年来,我们一贯重观对孩子们进行中苏友好的教育,使孩子们认识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兄弟团结,对中苏两国的繁荣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事业有着巨大的影响。苏联人民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孩子们都为之欢欣鼓舞,孩子们从心灵深处热爱苏联,并与苏联儿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下面是我校中苏友好活动的片断: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鉴于苏联变修"而在国内开展"反修防修"的一场错误实践,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的产物,而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中苏分歧和论战密不可分。对波匈事件的不正确判断和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使毛泽东偏离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开始重新估量国内的阶级斗争;中苏分歧的进一步加深、社会主义建设的逆向发展和国内出现的所谓"单干风"、"黑暗风"、"翻案风".使毛泽东从"反修防修"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阶级斗争,初步形成了阶级斗争的理论;中苏公开论战,使得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作好了理论准备。这样毛泽东就走上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12.
<正>No.3园田大臣和邓小平副主席兼副总理的会谈(1978年8月10日)(一)关于中苏同盟条约第1631号电,绝密,特急关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邓小平副主席的发言内容如下:①(1978年8月10日)(一)关于中苏同盟条约第1631号电,绝密,特急关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邓小平副主席的发言内容如下:日方在和外交部长的会谈中好像提到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我已经数次对日本友人说过,这一条约实际上早已经失效了。现在,再次在政府层面明确申明这一条约已经失效。我们没有以某种形式明说这件事,说明我们并不重视这个条约。按照这  相似文献   

13.
苏共二十大并不是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标志,台海危机及赫鲁晓夫对中国人民公社的批评、撤出在华专家才是导致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两个主要事件。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追求的矛盾,以意识形态的同一性掩盖国家利益的差异性;把党际关系等同于国家关系也是同盟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东路涉及中苏两国民族利益,在中东路事件的宣传上,陈独秀支持中共中央"拥护苏联"的口号,但认为还必须加上"反对国民党政府误国政策".陈独秀关于中东路事件的宣传方针,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既坚持原则又富于策略,它将民族利益与阶级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统一,是正确的思想.中共中央关于中东路事件宣传方针,忽视了民族利益,缺乏群众观念,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  相似文献   

15.
1929年中苏间爆发了中东路事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美国作为一战后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国当然也没有置身事外,以维护《非战公约》为旗号,广泛联合其他国家,向中苏双方施加外交压力,为中东路事件的最后解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美国积极参与其中一是作为《非战公约》的发起国要维护该《公约》的神圣性,以体现其迅速崛起的大国地位;二是美国与中国东北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希望和平解决争端、继续推行在中国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以符合美国垄断资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嵇康和阮籍是正始诗歌的代表,但两人诗风差异甚著。思想的歧异是形成嵇、阮诗歌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魏晋玄学背景下,嵇、阮思想歧异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了,这也影响了人们对正始诗歌的认识。本文通过具体分析,缕清嵇、阮思想的本原面貌,并由此深入地探讨了嵇、阮的思想歧异对其诗风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国人民怀着无限的兴奋,热烈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九周年纪念日。根据这个条约而发展起来的中苏两国的伟大同盟,对我们时代的历史发展的进程有着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早在这个条约签订的当时,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人们可以看得见:业已经过条约固定下来的中苏两大国人民的团结将是永久的,不可破坏的,没有人能够分离的。而这种团结,不但必然要影响中苏两大国的繁荣,而且必然要影响到  相似文献   

18.
关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二十八子之死,历代史家有不同的说法,彼此互有出入,难以圆融,以致于影响到今天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过对记载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史料考辨祛疑,最终证实沈约《宋书》的记载属于历史事实,可以消除各种记载之间的相互歧异,纠正历代学者的某些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19.
人明末至民国初年,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本土民间信仰发生严重的矛盾和冲突,本文认为,中西文化传统的歧异是双方冲突的症结;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而言,双方在乡土社会中的权力建构也是产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一冲突又为清末民初列强侵略的时代背景所强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边档案,拉钦科重新解读了1962年到1967年之间中苏关系分裂进程,认为中苏分裂的主要原因是1960年代双方在是否维持既有不平等的同盟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苏联领导人企图维持现有的联盟状况,而毛泽东则要求平等和超越。中苏联盟的破裂在基本层面上是权力的争夺,意识形态扮演了工具的角色,拉钦科的研究启发并引导我们进一步从文明、文化视角来理解中苏分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