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化丰富、广博。在辉煌的民族化中,神巫观念占着一个独特的位跫,神巫观念是先民对现实世界虚幻、歪曲的反映。学作品是作家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神巫观念必然渗透到学作品里,这是人们的共识。甚至人们在考察学的起源时认为“神巫仪式”是学活动的起点、提出“神巫仪式发生说”。  相似文献   

2.
墨子和德谟克利特是中西方早期秉持理性、身体力行的人生伦理代表。墨子办教育旨在播扬“兼爱”之道,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兼士”,为此他强教于人,不遗余力。德谟克利特对人、人性、人道、人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将教育定位于建构良好社会的基础,主张热心照道德行事。  相似文献   

3.
《师说》是一篇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散,也是中学语教材的保留篇目。这篇章从内容到形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对比手法的有效运用便是其中之一。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章第二段中写到,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是故圣益圣”。古之圣人不仅从师,虚心求学,而且“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  相似文献   

4.
庄子评论各家学派,认为关尹能顺应自然,甘为人后;老聃能以辩证的眼光看世界,知白守辱;且都能“濡弱谦下”、“淡然独与神明居”。二人的学术甚合庄子旨趣,庄子因而称二人为“古之博大真人”。不过,在庄子眼里,“古之博大真人”并不是“道术”的至高点,与其所推崇的“得道术之全”者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庄子对关尹、老聃的评价虽多褒扬,但也甚有节制。  相似文献   

5.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篇教育专著,作者从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总结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实践的经验,反映了早期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第一,《学记》明确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强调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社稷的兴衰存亡,对当代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彭国华 《成才之路》2009,(29):I0012-I0012
研究学问,投身学术。一个重要前提是明确价值取向。“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为学者和社会所关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这个问题,孔子如是说。仅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厚古薄今”的,他所向往的是“周制”和“周礼”,因而有所谓“周监干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叹。从这一立场出发,他所肯定的想必就是“为己之学”,所否定的就是“为人之学”了。然而,如果从一般意义出发。把“为己”理解为“谋取一己私利”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为人”理解为“兼济天下、服务苍生”。那么,“为己之学”不是十分狭隘吗?“为人之学”又何错之有呢?  相似文献   

7.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模仿者不绝于代,其中,清代的《烟室铭》、当代的《教室铭》及《给“以权谋利干部”画像》更是让人拍手叫好。《烟室铭》借《陋室铭》之体,注瘾者之神,达作者之讽刺与痛心之意。《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写家信,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虽非跳舞厅,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给“以权谋利干部”画像》:“才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这个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无小兵。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唯颂扬之谐音。青云能直上,随风显精神,群众云:臭哉此人。”这二篇则是借刘之体,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丑陋面。这种模仿因其形式早为人们所耳熟能详,而内容又直指时弊,所以常常让人在大赞痛快之余,不得不折服于作者的幽默与机智,折服于作者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古之球迷必有空。球迷者,所以爱队迷球忘我者。人皆生而球迷者,孰能无爱?爱而不迷球,其为废也,终不得矣。生乎吾前,其幸也固多乎吾,吾喜之贺之;生乎吾其幸也固厚乎吾,吾恭之羡之。我恭喜者,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之“人”,指人世间;“人文”之“文”,与“武”“野”相对,但不是诗词歌赋之“文”,而是如司马光所说:“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传家集》)因此,所谓“人文”实际是就社会整个文化层面而言,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总称,它是指社会典章制度、道德规范、风俗礼仪等各种文化现象。只有这样的“人文”,才能教化天下,达到大治。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11.
庄子《天地》篇有一段寓言说明只有艺“象罔”才能获得道真“玄珠”:“黄帝游生产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噢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日:‘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吕惠卿注释得好:  相似文献   

12.
韩愈《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说要概括为“学必有师,惟道是学”,有人说要概括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有人说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等等。我认为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余敦康先生在《夏商周三代宗教》中证明了文化共同体意识形成于三代宗教文化,根据此项成果,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即意味着文化人类学意义上“别自然”的过程,其革命意义在于为共命运体观念的理论建构与社会实践提供了现实条件。因此,若以共命运体-命运体之“两行成物之理”的系统化表达方式为理论路径,对《周易》文本的结构与内容进行体系化的解释与创新,则可凸显其理论的“两行并建”性,而这正是“古之道术”的基本内核,是《周易》《黄帝内经》等文献的基本理论遵循,也是中国哲学道术体系的理论核心。因此,共命运体与命运体的两行并建关系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的逻辑结构杨东林刘勰的《文心雕龙》向被称之为“体大虑周”。就其体系之完整,结构之严谨而言,实为我国文论史上绝无仅有。在《序志》篇中,刘勰对自己论文的体系结构做了表白:盖《文心》之作也,本手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  相似文献   

15.
古之学者,常见于以翰墨跻身仕途,而辛弃疾却以博大的政治情怀,充乎宇宙的凛凛之浩然正气。化至真至诚之情理为文采词章,乃成就了其文学之高尚与伟大。  相似文献   

16.
吴心田 《华章》2011,(11):25-25
【选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相似文献   

17.
《大宗师》篇所描绘的“寥天一”人生境界,给人以心灵羁绊大解脱的慰藉愉悦,假使单就这意义上看,《大宗师》置于内篇之中,自有其独特性,似乎不可或缺。但以《大宗师》篇文字与内外各篇相较看,就如读没一字无来历之诗,通篇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文字重出者如“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大宗师》)与“瞽者  相似文献   

18.
“儒”的本义就是有知识有才艺的人。有知识有才艺的人到底学习什么呢?在孔子之前,能接受到教育的人是贵族子弟,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相似文献   

19.
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於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假言以自见哉!及其后也,虽孔子之圣可大有为,而犹不免述怍以传道,况其下乎!  相似文献   

20.
水在中国古代化中素来具有突出的地位。先秦已有“仁乐山,智乐水”之说,孔子曾“观于东流之水”,发出了“逝如斯乎”之叹。水在中国学艺术中的地位也同样显赫,“高山流水”的故事成为千古美淡;《庄子》“秋水”篇演绎出了名彪千古的哲学论;而《诗经》之淇水、溱洧,楚国之潇湘、沅水等等,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生命的泉流,莫不激发着古人情爱的浩歌。“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千里兮伤春心”,水的意象是情的河流,是美的烟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