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敦煌社邑文书辑校》评介李正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宁可、郝春文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手写影印,精装一册。目录49页,前言27页,凡例5页,正文749页,附录(包括“与社邑有关的文书”、“涉及社邑的文书的有关部分”、“敦煌莫高窟社邑...  相似文献   

2.
宁可、郝春文教授辑校的《敦煌社邑文书辑校》一书1997年8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书中收录敦煌社邑文书343件,吐鲁番社邑文书2件;附录与社邑有关的文书22件,涉及社邑的文书的有关部分16件,敦煌莫高窟社邑发愿文与社人题名58件;另附参考论著目录...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秘密社会史可以直接上溯至宋代。但是,有关宋代秘密社会的参加成员、组织结构、基本活动、性质诸种问题,目前史学界尚论及甚少。本文不揣浅陋作一初步探讨。 1 “社”是中国古代一种民间基层组织。三代至唐,民间社邑见于史籍者多至不胜枚举,且都作为一种政府认可甚至依赖的民间基层组织而存至。发展到宋代,冠以“社”、“会”之名的这种组织更为普遍,如弓箭社、忠义巡社、湖南乡社、业咀社、西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秘密社会史可以直接上溯至宋代。但是,有关宋代秘密社会的参加成员、组织结构、基本活动、性质诸种问题,目前史学界尚论及甚少。本文不揣浅陋作一初步探讨。 1 “社”是中国古代一种民间基层组织。三代至唐,民间社邑见于史籍者多至不胜枚举,且都作为一种政府认可甚至依赖的民间基层组织而存至。发展到宋代,冠以“社”、“会”之名的这种组织更为普遍,如弓箭社、忠义巡社、湖南乡社、业咀社、西湖诗社、齐云社、净发社、耆英会、同甲会、真率会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宋代又广泛存在一种被政府严加禁止并明令取缔的“会”、“社”,他们有的“聚党数十,横行村落  相似文献   

5.
述“社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邑(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其性质、类型、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所反映的阶级关系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① 春秋以前的社是农村公社的组织。当时,村社通称邑、里,其所奉祀的社神(土神),即村社的保护神。奉祀社神的地方称为“社”。于是这种村社组织也有径称“社”的。社神是邑、里中最重要的神祗,其标识一般是一株大树或丛木;有的则进一步封土为坛,坛上或为  相似文献   

6.
陵邑制度是西汉丧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本弱末的重要措施,对于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陵邑始置于秦。《后汉书·东平宪王传》云:“园邑之兴,始自强秦。”汉新丰县,秦曰骊邑,或作“丽邑”、“郦邑”,置于秦王政十六年(公元231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徙三万家于丽邑。”①骊邑当即秦始皇骊山之秦邑。秦亡汉兴,改骊邑为新丰县,仅为秦始皇骊山置守冢二十家,“今视其冢,复亡于它事。”②西汉高、惠、文、景、武、昭、宣七帝皆于陵旁置邑,此外,太上皇、皇太后、皇后及诸侯王等人也可置邑。元…  相似文献   

7.
周密(1232—1298年),字公谨,号草窗,先世为济南人,南渡后迁居湖州弁山,遂世为湖人.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理宗淳祐中曾任义乌县令,宋亡不仕,以遗民终生.他是宋末元初的著名文人,诗、文、词皆工.入元后所撰《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浩然斋雅谈》、《志雅堂杂抄》等散文著作,多寓亡国之痛,是研究宋代历史、宋代社会的重要文献.本文拟就这些散文中反映的思想倾向作一综合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于志荣同志《对几条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的商榷》(《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社版)1990年第1期)一文(以下简称于文),在“勤而无所”条中解“无所”为“无所得”、“无所获”,“即不能取胜之意”。并说:“‘无所’是古汉语常用的固定结构,‘所’字是个特殊的指示代  相似文献   

9.
文非 《语文知识》2000,(9):70-71
高中语文第五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有句:“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教材将其中的“继述”释为“继承、讲述”,失之。其实,“继”“述”二字同义,都是继承之意。“述”,《说文》释为“循也”。《汉书·地理志下》:“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流放,作《离  相似文献   

10.
“右文说”是我国宋代学者对汉字形声字“声中兼义”现象加以概括总结而形成的一个学说。“右文说”之产生干宋代,既受到其前代字书《说文》、《释名》、《玉篇》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影响,同时也是与宋代学术风气的熏染分不开的。继承和发展“右文说”,必须要建立在对“右文说”有彻底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方可使其成为汉字研究的一把利器。  相似文献   

11.
《敦煌社邑文书辑校》交付出版以后,又陆续新公布了不少敦煌文献,本文对新公布的敦煌文献中的社邑文书按照《敦煌社邑文书辑校》的体例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两汉时期乌桓邑落的社会性质问题,马长寿先生曾在《乌桓与鲜卑》一书中有过论述。他认为,乌桓在入居中国内地前(东汉光武帝以前),其社会性质应是和农村公社相近的邑落公社。井说“邑落公社是农村公社的一种,不能理解为原始公社。”虽然马老未具体阐述这种农村公社的内含,但认为邑落公社是男系男权的时期。范老在所著《中国通史》中,既以乌桓人的习俗作为中国古代存在过原始公社制度的重要旁证,又认为“乌桓社会处在脱离母系氏族似乎不是太久的氏族社会阶段上。”1986年,有人发表文章,不同意马老  相似文献   

13.
《左氏春秋》与《毅梁春秋》均记鲁宣公十年“公孙归父伐邾,取绎”,《公羊春秋》则记为“取蘱”。不少学者认为“蘱”即另一个“绎”,从而出现“两绎”说。“蘱”即邾国故都邾邑。邾文公迁都于绎后,将原来与国名相同的邾邑改为蘱邑。这个蘱邑这时恰被鲁国占领,所以《公羊》记为“取蘱”。“蘱”非“绎”。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史研究中,文献和金文常提及邑以及对它的封赏情况。邑字的原始象形,是在象邑形的口旁边附加了一个跪坐的人形,意在强调邑是住人的地方①。对邑的研究,是对于先秦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图结合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周代的邑作些初步考查。一、周代邑的含义和分类先秦金文及《左传》、《尚书》、诸子等文献中常出现邑字。大体说来,文献中的邑字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一)、人口聚居的城市或村落。文献中的邑有的称“都”,有的称“皆,金鹤在《古录礼说邑考》中说:“王国公卿采邑称大都,大夫来邑称小都,…  相似文献   

15.
社邑(社)是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组织,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社邑文书指的就是这一社会团体在进行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文书,主要包括社条、社司转帖、社历、社文、社状谋等,对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宁可、郝春...  相似文献   

16.
偶然的一瞥     
我的家乡原先叫堂邑县,解放初期改名武训县,后又撤消了县,划归聊城市(东昌府),成为聊城市的一个区镇,于是我也就成了“山东聊城人”。我们这个老县城有句顺口溜:“堂邑县,破猪圈,砖头瓦块一大片。”这不大好听。但也有好听的,堂邑县又叫白雀城。据说建城之始,有一群白雀飞集,是祯祥之兆。纵使白雀,也终是雀。我倒认为颇可自豪的是出了一个著名的叫花子——武训。再有,似乎是在《东周列国志》上看到的,说孙膑、庞涓交兵于堂邑东南。那书上的堂邑如果是我们这个堂邑,我们这个堂邑岂不就有了点文物性?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历来被认为是一篇名作。古今不少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宋代谢枋得誉之“笔力简而健”(《文章轨范》),清代沈德潜评论这篇文章说:“语语转,字字紧,千秋绝调”(《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今人吴小林认为“这篇史评翻新出奇,议论精辟,观点卓绝,富有反潮流、反传统的精神,表现出一种哲理的深度”(《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但是,笔者认为,这篇翻案文章也有缺乏事实根据、推论不合逻辑的毛病。  相似文献   

18.
爱莲说浅议     
周敦(dǖn)颐(yí)(1017—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现在河南省道县)人,时称濂溪先生,卒谥(shì)“元公”,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前人称赞他“胸怀洒落,如光风霁(jì)月”。他著《太极图说》及《周元公集》。本文选于《周元公集》,清朝江昱(yǜ)怀疑这篇文章是别人依托的,但清朝修《四库全书》时,认为江昱的话并没有明显的证据,仍然把它放在《周元公集》里,应从此说。“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吴纳的《文体辨体序说》中说道:“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这是一种作者不想直说而托物寄意的叙事兼议论的一种文体。本文题目的意思是:说:爱莲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高中语文课本(1988年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基础知识《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一文中,谈到“论述”时说:“‘论’是讲道理,‘述’是摆事实。”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甚科学;同时,“论述”是一个完整的词,也没有必要分开解释.说“论”是讲道理的意思,还有根据。因为《说文解字段注》阐释“论”说:“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可是,把“述”说成“摆事实”,则有点牵强附会了。“述”本意为“循”,犹言循行、  相似文献   

20.
古代的语文学家总结出一套根据语言形式探讨语言意义的方法,值得借鉴。兹联系中学语文教材分述如下。对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相对成文称为对文。对文或为反义,如欧阳修《伶官传序》引《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句中“满”与“谦”、“损”与“益”对文反义。或亦为同义,如屈原《涉江》:“忠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