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背上的小红军》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  相似文献   

2.
纵观全文,《马背上的小红军》突出了一个“骗”字。作者独出匠心反其义而用之,充分地表现出小红军不畏艰难困苦,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一、“骗”的原因小红军采用“骗”这种手段,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肯连累陈赓同志。这从课文中可以找出具体答案:一是陈赓同志两次把马让给他骑,二是陈赓同志要与他一同行走,三是陈赓同志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正因为如此,所以小红军千方百计要“骗”陈赓同志。  相似文献   

3.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谈江苏省泗洪县西陈集小学曹翠涛沈建飞《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  相似文献   

4.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自读课文,我想,大家对小红军与陈赓同志应该有所了解。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文中的这句话:“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老师思考了一个晚上还是弄不明白,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生:(齐答)好!师:(10分钟后)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老师刚才弄不明白的问题了吗?生1:陈赓明白了小红军说体力比自己强,还要与自己赛跑,说他要等同伴,说他的干粮多,都是假的,他在骗自己。师:你读书真认真,概括能力很强。生2:陈赓明白了小红军是活活累死、饿死的。生3:陈赓明白了小红军之所以要骗自己,…  相似文献   

5.
&;lt;倔强的小红军&;gt;这篇课文生动感人,是指导学生进行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有效凭借.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充分体会了小红军及陈赓同志饥饿、虚弱、疲惫这一特点之后,我引导学生找出了文中一重点句“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并抓住“终于“这一重点词分三步迂回深入地进行了读文、讨论、说话造句、想像训练,取得了较好的语言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静 《辽宁教育》2003,(4):45-45
古来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当然,时代不同,“道”的含义也不同。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即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载道”是文章的职能,“传道”则是语文教师的天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具有的,而是后天在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无不渗透着德育。下面就以几篇课文为例谈一谈语文教学如何从小处入手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倔强的小红军》一课通过小红军“骗”陈赓一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难,表现了两代人对革命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7.
“骗”字在文中的深刻含义“骗”字,就词义来说属于贬义。它所表示的,是指用谎言或诡计使人上当。如骗子、骗术、骗局等。但是,在《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里,“骗”的含义却完全相反。它不仅表现了陈赓同志对小红军的关心,而且更显示了小红军舍己为人、舍生忘死的崇高...  相似文献   

8.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自读课文,我想,大家对小红军与陈赓同志应该有所了解。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文中的这句话:。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老师思考了一个晚上还是弄不明白,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相似文献   

9.
《倔强的小红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小战士形象,同时也表现了陈赓同志对小战士的深切关怀,反映出红军将士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舍己为人的革命深情。在教学时,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围绕陈赓和小红军之间的“深情”,紧扣一个“悟”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悟“小”的倔强。“倔强”是题眼,要体会老小之间的深情,理解小红军的“倔强”是关键。在读课题的时候,老师要用问题强化“倔强”:  相似文献   

10.
《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中“不对,我受骗了”(陈赓语)一句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笔。教学时,可扣紧一个“骗”字,指导小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教材。一、分析“骗”的原因。 1.课文写谁“骗”?谁“受骗”2.“骗”陈赓同志的小红军是个怎样的孩子(“十一、二岁”说明年龄很小;“黄黄的小脸”是说十分消瘦、面无血色;“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这是个聪明伶俐、工于心计的机灵鬼。这里的描写突出了长征途中的艰苦,同时也为下文表现小红军的心灵之美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2011,(12):10-13
陈赓与彭德怀同是湖南湘潭人,同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他们的不同之处在性格上:陈赓幽默风趣,爱开玩笑;彭德怀则表情严肃,不苟言笑。陈赓与彭德怀这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却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陈赓“骗”彭德怀,“骗”出的是亲密战友之间的无私关心和真挚情怀;彭德怀被“骗”,则反映了革命家的磊落品质和高尚情怀。  相似文献   

12.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自读课文,我想,大家对小红军与陈赓同志应该有所了解.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文中的这句话:“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老师思考了一个晚上还是弄不明白,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相似文献   

13.
《倔强的小红军》(六年制八册16课)一文的命题,可谓巧妙、简练。该课文原为《马背上的小红军》,现改为《倔强的小红军》,与原题截然不同,其作用是: 一、提示人物性格课文主要叙述了在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陈赓同志见到了一位掉队的小红军。陈赓同志要他骑马,和他同行,却被小红军说  相似文献   

14.
&;lt;倔强的小红军&;gt;一课,如何体会小红军的优秀品质,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一位教师在导读时故意用了“示错法“,他要求学生仔细听他读第10小节,看读得如何.读完后,学生纷纷指出他把“爬上马背“错读成了“跨上马背“,把“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的“终于“也漏掉了.教师表扬学生听得认真之后,便扣紧读错之处做开了文章.……  相似文献   

15.
典型细节是作者精心提炼的艺术结晶。它往往含义深刻,给人启迪,需要我们涵泳其中,反复体味,才能真正悟解。比如《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第八册19课)写陈赓同志在长征途中的茫茫草地里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可这小鬼摆出副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的瘦脸,居然“微徽一笑”,用一口四川话拒绝了——不骑陈赓的马,不要陈赓伴行,不吃陈赓的干粮!最后,这小红  相似文献   

16.
读了《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小语八册第19课),似觉课题不太准确。 (一)与课文内容不符合。这是一篇革命战争回忆录,讲的是一位十一二岁的小红军在过草地时宁愿掉队而死,也不拖累部队的感人故事。课文着重写了这位小红军如何不上马。如何把陈赓“骗”上马,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而光荣牺牲的经过。他在知觉尚存  相似文献   

17.
张小灵 《高中生》2011,(28):40-42
陈赓与彭德怀,同是湖南人,同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不同的是他们的性格:陈赓幽默风趣,爱开玩笑;彭德怀则表情严肃,不苟言笑。而陈赓与彭德怀这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却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陈赓"骗"彭德怀,"骗"出的是亲密战友之间的无私关心和真挚情怀。彭德怀被"骗",被"骗"出的是革命家的磊落品质和高尚情怀。  相似文献   

18.
《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讲的是陈赓同志回忆长征途中 ,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忍受过度的饥饿、疲惫 ,却不肯接受他人的照顾而牺牲在马背上的感人事迹。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红军是怎样的一个人。教师教学时 ,要依据本组“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来设计教学。一、抓词句间的联系大纲指出 :“各年级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对表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句。如本文第二段是重点段 ,对第二段的教学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小红…  相似文献   

19.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倔强的小红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八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名言引领着我对语文课标的解读:语文教材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教学资源,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多维度地共享资源,完成建构的过程。本文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首先,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如文中描写小红军在饥饿和死亡面前,三次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教法一 :读中悟说中练一、谈话设疑 ,激发兴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帅名录》中 ,有一位将军的经历颇为传奇 ,他是黄浦军校第一期毕业生 ,早期从事情报工作,在隐蔽战线为党奉献 ;他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解放战争中 ,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大西南 ,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就是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的陈赓同志。回顾革命经历 ,陈庚深深地记着一件事 ,脑海里浮现着一个孩子的形象。他是谁?(板书 :小红军)为什么不能忘记他?让我们一起学习《倔强的小红军》。(学生读课题)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 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