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脚舞是牟定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进入新世纪,牟定彝族左脚舞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在牟定县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把彝族左脚舞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牟定县要培强做大彝族左脚舞文化旅游产业,从而构建起彝族左脚舞文化与旅游业良性互动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2.
彝族左脚舞是一种以形体动作艺术为基点的传统民间歌舞。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歌舞艺术形态,左脚舞具有大众化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可展现富有形体动态的艺术形象,对参与者起着身心愉悦、陶冶性情和美化心灵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彝族刺绣文化走出深山,步入商品市场轨道,但与此同时,受功利主义驱使,彝族刺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经暴露出风格特征被"弱化",内容形式被"异化"的开发乱象。在国家特色文化产业语境下,传统文化究竟如何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当下彝族刺绣文化开发必须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彝族古籍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彝族古籍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彝族文化重要载体的毕摩文化具有集诗、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的文化特性,它通过具体的民俗活动在特定的时空构成相应的文化场。从完整性、真实性的角度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对彝族古籍的保护,更契合彝族古籍保护和开发的双重需要,有利于彝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教育对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云南彝族"烟盒舞"进行研究,围绕彝族"烟盒舞"对人的影响,以及传承的途径和内容等方面,探索彝族"烟盒舞"的文化传承在人的教育形成中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全媒体时代保护和开发红河彝族文化,要利用先进、便捷的新媒体传播手段,以优秀的彝族传统文化为保护和开发对象,以文化遗产名录为重点传承和保护项目,打造红河彝族文化品牌,实现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乌蒙山是彝族六祖分支的地方,是东部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乌蒙山区彝族丧葬仪式上必有"恳合呗",毕摩唱诵彝文经书、孝子跳铃铛舞和唱孝歌。关于"恳合呗"中的铃铛舞起源有多种说法。通过汉、彝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结合"恳合呗"的历史传承和地理分布进行研究,通过汉文文献、彝文文献、口碑文献、丧葬仪式中的铃铛舞等,探析彝族丧葬习俗和"恳合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数十年来各地对彝族刺绣的开发在催生一个文化产业的同时,也给其自身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不少问题.而国家特色文化产业政策的适时出台,正好为彝族刺绣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空间,即通过市场、技术、设计等创新来突破和化解问题与矛盾,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实现彝族刺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贵州彝族跳脚舞体现了彝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贵州彝族本土文化,根植于当地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本文从舞蹈的内容、功能及表现形式等角度,对贵州彝族跳脚舞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彝族建筑是彝族文化的载体,彝族建筑业应是一项重要的彝族文化产业。要以彝族建筑文化为基础,以建筑企业的资本为纽带,以“创意触动、政府促动、品牌带动、项目牵动、人才推动、市场拉动”为培育途径,将彝族建筑文化进行保护开发,将建筑行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机联系起来,把静止的彝族建筑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供当代人消费的彝族建筑过程,将彝族建筑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彝族建筑文化产品,实现彝族建筑文化资源的产品化、产业化。  相似文献   

11.
“左脚舞”源自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中部的牟定县,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来,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渐密切,“左脚舞”已经实现从民间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从偏僻古老的部落走向繁华的都市,为我国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舞蹈作为艺术,它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是毋庸置疑的。贵州彝族婚嫁“跳脚舞”源于贵州彝族特殊的婚俗,生动地反映了贵州彝族的社会面貌。根据中国当代舞蹈思想和外国舞蹈美学思想,作者认为贵州彝族婚嫁“跳脚舞”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发挥其社会功能,它们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传承和传播贵州彝族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3.
腊湾、新民地区彝族老人舞以其独特、原始的舞蹈特征,被称为彝族古老舞蹈的"活化石",老人舞蕴含其民族社会特点、宗教信仰、生产方式、民俗特征等文化,值得我们挖掘和研究,并进一步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发展,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昆明作为省会城市吸引各地的人才参与城市化建设,其中来自石林和弥勒的彝族撒尼、阿细少数民族同胞,在城市广场结合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形式,把传统彝族三弦舞跳出村落、跳进城市。通过介绍彝族三弦舞从传统彝族撒尼、阿细村落,到城市化变迁后的存续现状,探讨传统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城市化变迁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及在城市务工的少数民族群众如何通过新形式的民族文化传承在城市中构建文化自信、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对半个世纪彝族"乐作舞"研究现状梳理总结,研究呈现出音乐以"横向"形态研究为主,研究视角不够全面、深入的特点,对其多声复音织体研究是探究彝族歌舞文化内涵的关键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彝族烟盒舞虽有丰富多彩的传说由来,但烟盒舞是彝族人民在长期以来的劳动生产斗争生活中,经过无数代人的集体创作和不断丰富而发展起来的,并与乐作舞、跳鼓、跳乐等同出一源。彝族烟盒舞除了正弦类和杂弦类之分外,按表演的形式和内容还可分为纯舞、表演、技巧、歌舞,以及情绪舞、情节舞、技巧舞等类型。彝族烟盒舞表演具有"柔、韧、脆"等风格,而这些风格与彝族居住地理环境、生产劳动、生活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红河县彝族乐作舞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自娱性舞蹈艺术,它集中体现了彝族生态背景、生产体验、生活场景。文章从“源”“圆”“元”“原”四个维度对红河县彝族乐作舞反映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探其历史文化意蕴,求其创新发展之路。文化不可脱离生境而发展,因而对红河县彝族乐作舞所处生境的保护也是对其文化传承与保护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文章通过“入境”研究和“造境”传播两种途径切入,对促进红河县彝族乐作舞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舞蹈源于劳动人民生活的提炼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崇敬.“达体舞”作为彝家的舞蹈精华,舞出了彝家心底的情,咏出了彝家灵魂的歌,充分反映了彝族人们热诚、豁达、坚定的生活态度,成就了彝族不朽的民间艺术瑰宝,也为我中华民族之艺术增添了魅力的篇章,充分放映了我国民族文化之优秀价值取向和艺术之美学观念.本文首先探讨了彝族达体舞的产生,而后分析了彝族达体舞艺术特征,最后提出了几点关于促进彝族达体舞未来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云南彝族婚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多彩而独特的彝族婚俗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较大。随着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彝族婚俗文化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民族文化资本化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云南彝族婚俗文化的特点及其旅游文化价值、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云南彝族婚俗文化旅游创新开发对策,促进彝族婚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库诗"是小凉山彝族诺苏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文化,其中蕴含着彝族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是云南小凉山彝族文化的集中表现。但随着改革开发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的深入,促使原来封闭的小凉山彝族与外界社会接触、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其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小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碰撞与冲击,这也使得"库诗"的仪式过程和意义发生了"显性"或"隐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