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遇诗》是陈于昂的主要作品之一.陈子昂之所以在中国诗歌史上处以显著地位,被人称之为卓立千古、名同日月、古今独步,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有了《感遇诗》.陈子昂的《感遇诗》.不同于他以前几百年的诗歌,以前那些大部是追求形式的整齐,语言的华丽,而内容空泛,无病呻吟,甚而把诗歌作为获取利禄的手段,赢得主子欢心的玩物.而陈子昂在《感遇诗》中却如实地记录了他的  相似文献   

2.
过去,研究陈子昂的诗歌,只论其《感遇》诗,而不涉其边塞诗。自卢藏用的“《感遇》之篇存焉”之论始,尔后的杜甫、白居易、朱熹、刘克庄、高棅、胡应麟、王夫之、沈德潜、刘熙载等,概莫如此。近几年来,对陈子昂的研究虽然拓宽了范围,论及到了他的边塞诗,但很少有人将他的边塞诗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而多数  相似文献   

3.
唐淑云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101-103
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和基本精神.陈子昂《感遇》诗的忧患意识因受到所处时代和自身遭遇的影响,表现得复杂而深刻,有对社会时局的忧患,对兵民疾苦的忧惠,对个人身世的忧患,还有对祖国命运的忧患.陈子昂忧患意识的产生是社会现实和自身遭遇在他身上的映射.他的忧患意识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李白、杜甫、龚自珍等诗中都闪烁着他忧患意识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感遇诗强调"风骨"与"兴寄",在创作中主要艺术手法为"有感而寓于言"。经过陈子昂的实践,感遇诗的基本立足点和特点已确立。其后,张九龄在感遇诗的创作上继续深入,他把陈子昂感遇诗庞杂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保留其"兴寄"之体的特色,也就是感遇诗的最基本的特点和立足点。在张九龄的诗里,"比"和"兴"作为诗歌创作的两种手段的痕迹非常薄弱,可以说整篇都是"比兴"。更注重诗中有所寄托。白居易的讽喻诗是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与发展,白居易的讽喻诗与陈子昂感遇诗中的感事类一脉相承,并且白居易的咏物寓言诗,以及对比兴手法的熟练运用都充分证明了白居易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与发展。所不同的是,陈子昂的诗重在批判,而白居易则重在讽劝。  相似文献   

5.
唐初诗人陈子昂,字伯玉,是奋力开拓唐诗发展道路的杰出先驱,他的一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千百年来广为流传。陈子昂的一生刚正不阿,追求贤明政治,所作的《感遇》诗,指斥时弊,风格清峻,赢得后世的称颂。然而,陈子昂仅活了42岁,便死于非命,人们不禁要问,他到底死于何因? 据陈子昂生前好友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及《新唐书》、《旧唐书》记载,陈子昂是被贪婪残暴的射洪县令段简迫害致死的。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在朝中任右拾遗的陈子昂上表,以父老…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而陈子昂的《感遇》诗则被颂为唐代的"古体之祖"。一般认为陈的《感遇》是脱胎于阮籍的《咏怀》。其实,追根溯源实为《古诗十九首》,其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才可以更肯定地认为陈子昂《感遇》诗是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与发展。其突出表现便是兴寄与风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曾被后人尊为开一代诗风的陈子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他的一生却很短暂,只活了四十二岁,便死于非命.对于陈子昂的死因,历代的诗人墨客以及研究者们都十分关注,如诗人杜甫在《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中说:"遇害陈公殒,于今蜀道怜."按照杜甫的看法,陈子昂属"遇害"而卒.对于杜说,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  相似文献   

8.
《太原大学学报》2016,(5):37-40
陈子昂以其"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文学理论主张以及复倡兴寄、刚健质朴的诗文风格在文学史上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感遇》三十八首是其当之无愧的代表作。该组诗反映出了支撑作者理想追求的任侠气质,以及在面对现实的挫败时表露出的情感独白,从理想性与现实性两方面解读贯穿陈子昂一生主要经历的《感遇》组诗,以期拓展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而陈子昂的《感遇》诗则被颂为唐代的“古体之祖”。一般认为陈的《感遇》是脱胎于阮籍的《咏怀》。其实,追根溯源实为《古诗十九首》,其作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才可以更肯定地认为陈子昂《感遇》诗是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与发展。其突出表现便是兴寄与风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组诗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古典诗坛中,很多大诗人都有经典的组诗集成,其中分为两种类别。一类如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杜甫的《秋兴八首》,是集中于同一时期所作,从多个侧面表达诗人对时事的观照,或曲折写出内心万般感慨。另一类如阮籍的《咏怀》、陈子昂的《感遇》,则散布于诗人的写作生涯当中,托一时之兴,包诸多事变,可以纵观作者  相似文献   

11.
陈子昂《感遇》诗对阮籍《咏怀》诗,既有借鉴,但更主要的是变革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陈子昴在唐诗革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组诗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古典诗坛中.很多大诗人都有经典的组诗集成.其中分为两种类别。一类如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杜甫的《秋兴八首》,是集中于同一时期所作。从多个侧面表达诗人对时事的观照.或曲折写出内心万般感慨。另一类如阮籍的《咏怀》、陈子昂的《感遇》,则散布于诗人的写作生涯当中,托一时之兴.包诸多事变.可以纵观作者的情怀、品格和思想倾向等。  相似文献   

13.
张九龄的《感遇》诗是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广泛和狭窄之不同,在艺术手法上有"兴寄"和"比兴"之差异,在诗风上有古奥和蕴藉之别,语言上又有质直朴素和清新秀丽之分。导致这些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人生经历、仕宦沉浮、文学思想以及个人人格上的差异。他们的《感遇》诗影响了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为"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修竹篇序》是陈子昂的诗歌理论纲要,也是唐诗革新的著名宣言。短序主张"兴寄"和"风骨",一扫齐梁以来的宫廷形式主义文风。《登幽州台歌》、《感遇》三十八首等便是陈子昂践履自己诗歌理论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5.
从感遇诗看陈子昂对武周王朝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感遇诗》中部分作品,分析了陈子昂对武后个人和吉王朝的矛盾态度,赋予他儒家正统思想和用此思想相结合的矛盾统一体的含义。儒家仁义思想决定了他政治活动的基调与方向。  相似文献   

16.
陈子昂何人?此人一生写了一百二十余首诗,《感遇》诗三十八首借古喻今,托物寄情。“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笔锋直指武则天耗财事佛,战乱扰民。《蓟秋览古》七首,因“雄图中夭”而悲愤。特别是《登幽州台歌》,吊古伤今,天地多么大啊,自己多么无奈!慷慨而又孤寂,代表了封建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普遍情绪,千古传唱。陈子昂以自己的诗作大破齐、粱颓靡之风,认为诗既要有“兴寄”,又要有“风骨”。他虽然只活了42岁,可是对诗歌革新的主张影响深远。陈子昂之后是盛唐。  相似文献   

17.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之人,在诗风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探讨陈子昂诗歌,不得不探讨其思想。陈子昂的思想出世和入世兼存,但隋唐以来盛行的道家思想和家族的道教背景,使得他在面临人生痛苦时更多与道家思想相契合。在其所作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中,他尽情地抒发个人襟怀,将道家思想纳入其政治观、人生观和宇宙观中,在此组诗歌中体现为化用道家之语、比兴托物和文论观方面。  相似文献   

18.
曾被后人尊为开一代诗风的陈子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他的一生却很短暂,只活了四十二岁,便死于非命。对于陈子昂的死因,历代的诗人墨客以及研究者们都十分关注,如诗人杜甫在《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中说:“遇害陈公殒,于今蜀道怜。”按照杜甫的看法,陈子昂属“遇害”而卒。对于杜说,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仇兆鳌《杜诗详注》为引《旧唐书·陈子昂传》注云:“子昂父在乡,为县令段简所辱,遽还乡里。简乃因事收系狱中,忧愤而卒。”《旧唐书》此述,实际上是本之卢藏用《陈子昂别传》(《文苑英华》卷九七三)的记载。卢文为:“子昂性至孝,哀号柴毁,气  相似文献   

19.
陈子昂诗歌在唐宋时期受到众多诗人、评家的关注。尤其卢藏用的陈子昂文集序一出,更是引起两代人对陈子昂诗歌的批评。除批评外,两代诗人对陈子昂诗歌的摹仿,也是其诗歌接受的重要方面。本文拟从阐释史和影响史的角度切入,探究不同阶段陈子昂诗歌地位受到不同阐释和其《感遇》受两代诗人摹仿创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感遇(其一)[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西南)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名相,后因李林甫谗言而被罢相。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感遇》诗十二首,乃张九龄被贬荆州时所作。本诗为第一首,虽八句,却非律诗,而属托物言志的古体诗。在张九龄之前,陈子昂有《感遇》诗三十八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