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通过情境测验和常用心理健康测评量表对甘肃农业大学一、二年级男生在武术课教学前后与个体攻击性相关心理因子分值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结合个体攻击性理论,探讨武术教学对普通高校男生个体攻击性的影响,结论是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能较为有效地控制男生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传统武术教学训练对学校提高大学生情绪稳定性、自我意识水平、人际关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较高的道德水平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人类和所有的动物一样都存在着攻击性,这是由生物性所决定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论述了人类攻击性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体育运动运用其独有的方式宣泄着人类的攻击性,从攻击性的视角提出了促进体育运动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人类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未来武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未来武术的发展,将朝着自然的武术、智慧的武术、艺术的武术3个方向发展。太极拳与推手很可能是未来武术的重要形式。它所反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人与人和谐的伦理观、人自身和谐的养生观与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向往和追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从内隐攻击性视角看竞技体育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及逻辑分析法对竞技体育中的攻击性现象进行了研究。表明,人无论男女均存在着一种内隐的攻击性本能,竞技体育中的攻击性因体育人文精神的注入而变为一种非暴力性的体育活动,它不仅是释放人类内隐攻击性的代偿性恰当途径,而且对社会及社会中的人也具有重要的"安全阀"和道德社会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研究武术的起源问题,是梳理武术的发生、发展规律,揭示武术本质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从人类文化学视角对武术的起源问题重新审视,对武术起源的不同观点进行辨析,认为人类的斗争性源自人的本能,生产劳动和军事斗争等社会活动促进了搏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华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特殊背景下,是被镶嵌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搏斗技术,早期的搏斗技术不能称之为武术。  相似文献   

6.
石瑛  高晓雪  郑江华 《武当》2024,(1):79-81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丰富、形式种类多样,具有攻击性、健身性和哲理性,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武术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教育使命和科学发展使命,通过学习武术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尚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本文将基于文化自信视域,探析大学武术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从身体哲学视角出发对武术文化的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身体哲学角度来看,人的根本差异性在于人的身体,这是人的本源。身体是武术起源的基础和发展的灵魂,因为武术的产生首先满足的是个体身体的需要。武术的博大精深也从反向证明了身体的差异性。形神统一与身心合一是武术修炼的哲学基础。武术现代化、国际化最终要解决的就是全世界人类身体的不同,武术改革最终要直面的是身体的不同,武术最终是要回归于身体,因为身体是武术发展的永恒终点。  相似文献   

8.
论足球活动中人与人冲突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球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冲突,其实是人类战争情绪的一种复现,它在坚持文化制约的前提下,无限扩张人类的攻击性本能,只是中国足球乃至中国体育更多地强调文化性,而西方足球(体育)则更多地强调攻击性。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为了推广、普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武术文化遗产,让民族优秀武术文化为人类健康服务,进一步扩大中华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武术人才,香港柴湾专业教育学院于2003年秋新开设了体育管理系,设武术专业。首批招收武术专业学员30人。本专业主要以传授太极拳为主,兼及其它武术套路。这是中华武术在香港第一次正式进入高等学府,成为一  相似文献   

10.
武术套路形成根源的人类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求生存的攻防搏斗方法不是中国人仅有的,但为何只在中国形成武术套路?从人类社会学的视角对武术套路的形成根源进行探讨。认为,武术套路形成的主要根源首先是人的本能与中国社会的实践;其次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历史与实践环境所决定的中国人传统的意识和思维。  相似文献   

11.
武术不只是人体的运动,还是修德养性的文化精神活动。人类最初的武术就从实用技击超越,具有某种社会生活的意义;套路演练则成为社会的仪式化动作;在武术的“势”和“斗”中表现了人的生命本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武术及其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兴起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概念和文化内涵直到近代才有了明确的定义和阐述。随着人类对武术及其文化的不断探索认知,武术及其代表的文化不仅在中华大地深入人心、影响深远;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了了解武术文化、学习武术技能的热潮。本文先从武术及其文化的起源、发展进行诠释,接着剖析武术及其文化在人类社...  相似文献   

13.
官方武术是武术向现代体育转化过程中官方干预武术发展出现的,在民国时期萌芽,经过不断探索,在当代逐步趋于完善。官方武术以官方行政为主干构建现代武术体系,成为武术现代发展的支撑力量,引导着武术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武术对手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物对手、人对手、新对手等视角对武术对手进行了文化透视。认为:武术对手演变为物对手时,其技击指标也转化为物化指标;武术的人对手被悬置,形成了陪练的象征性对手、对练的虚假性对手和单练的想象性对手;武术新对手的产生导致对手自我化和对手生活化倾向。指出:武术对手的虚化形成了矛盾的对手观;对手的文化演变,是武术对暴力的文明化的反映,其文化力源于中国的和平文化。  相似文献   

15.
武术健身的科学研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康  雷斌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1):14-15,18
武术健身是人类的财富 ,只能是在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下 ,对武术健身进行系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科学研究 ,使理论和方法逐渐现代化 ,并根据科学的理论 ,编排适合现代人身心需要的健身方法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大量培训高质量的武术健身教练 ,向群众推广。真正地把武术健身引导到科学的、健康的轨道上来 ,为全面提高 2 1世纪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精神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从“兵枪”和“游枪”看武术与军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以具有攻防含意的动作为基本内容、以套路和对抗性练习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起源于生产斗争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武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又和人的军事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是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点。武术中的许多内容,既是一个体育项目,同时其训练方法和技术又被直接运用于军事目的,可见武术具有多种职能。但是武术毕竟是一个体育项目,练习武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人的体质,而通过武术训练又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服务于军事活动。武术服务于增强体质和服务于军事,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体育和军事的关系。枪法的变化和沿递,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寓德即为美,这是人类崇尚美德的心灵表现.武术界历来有“习武德为先”、“练拳兼修德”的格言.这说明武术对人思想品德和良好情操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武术遍及中国,风靡世界.近年来。随着武术热潮的到来,各地相继成立了武术组织.据说目前10名学生里就有1名武术爱好者.他们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也受到了武术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术是极其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武术能够使参与者强身健体,磨炼意志,具有很强的社会传播性,武术运动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介向受众者传播信息,传播武术的力与美,传播武术积极的拼搏精神,传播武术蕴涵的健康道德规范,大众传媒对武术发展的影响极大。在现代社会,我们应通过揭示武术的文化构筑,促进武术的教育传播,培养大批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的有用人才,使武术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相似文献   

19.
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出现了分化,形成了现代的武术与传统的武术。现代的武术注重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而传统的武术则保留了传承有序的文化特征。由于两者发展方向的不同,使武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现象:一方面,中国武术在申请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另一方面,武术中的六项拳种列入了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申请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处于中间层面的教育的武术也受到了国外武技的挑战。处理好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的关系,使其和谐共生,才能使武术最终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20.
体育作为发展人的自然属性的一种身体活动,而武术意为手执武器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巧,两者具有的相似点为其转化提供了先决条件.当武术的军事价值日渐没落,武术在西方体育的强势入侵和自身生存的困境下,开始了自身的体育化转型,其间经历了平行发展期、借鉴融合期、加速融合期三个阶段.研究认为:武术的体育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武术的体育化转型为武术生存提供了契机;武术的体育化加速了武术的传播广度和力度;武术的体育化同时加速了传统武术的没落.中国武术的发展应反对自我中心主义、民族极端主义以及"去竞技化"的苗头,同时力促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