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体育运动与攻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运动与攻击性的关系是心理学工作者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国外学者对运动攻击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攻击性行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备受体育界人士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国内有关体育运动领域中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文献,对此进行分析和梳理,认为国内研究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理论探讨居多,实证研究贫乏;问卷调查居多,实验研究偏少;描述研究居多,干预研究缺乏;研究对象与研究项目单一。并就我国体育运动领域攻击性行为研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与控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李仲坤 《体育学刊》2001,8(4):40-41
运动攻击行为是体育运动中时常发生的一种伤害或危及他人的行为.它发生在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观众之间,严重时可导致暴力冲突事件、社会动乱.通过对运动攻击性行为的理论、产生原因等的分析,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这将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相似文献   

4.
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攻击性行为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运动比赛中,这种攻击性行为对体育比赛的顺利进行和良好体育道德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中的攻击性和攻击性行为,攻击性理论及其相关诱发因素,攻击性行为的危害、预防措施,运动中的攻击行为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杨秀权 《精武》2014,(4):149-150
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生死两本能理论分析体育运动对攻击性调整作用,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体育运动的社会促进。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企图消除它不会有效果。体育运动的本质是游戏,能够让人们在合法,合理的规则下,在运动场上奔放地挥洒自由.尽情地发泄攻击性行为。这种释放,实际上使很多社会当中的隐性和潜在的攻击性行为在运动场上发挥出来。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造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的必要准则。  相似文献   

6.
体育哲学是深刻的、是伟大的、是本能的、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历史总结,是一个需要寻找的难解秘密.黑格尔先生在<历史哲学>中隐约表露出他对于体育运动的钟爱,并遗留下了思想的线索.在历史语境中,体育运动与古希腊民族精神的结合,是实践积累后的思想总结,这种过程续写着体育运动与人类的历史情感,是体育运动哲学思想的历史升华.让我们进入<历史哲学>的世界中,寻找古希腊体育运动的哲学线索,主动感受体育运动带给人类的历史情感、思想关怀和哲学观照.  相似文献   

7.
从内隐攻击性视角看竞技体育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及逻辑分析法对竞技体育中的攻击性现象进行了研究。表明,人无论男女均存在着一种内隐的攻击性本能,竞技体育中的攻击性因体育人文精神的注入而变为一种非暴力性的体育活动,它不仅是释放人类内隐攻击性的代偿性恰当途径,而且对社会及社会中的人也具有重要的"安全阀"和道德社会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决斗的风范:从人类决斗精神中对体育运动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决斗精神是人类在生存竞争、权利竞争和种群竞争中演化出来的自我保护的能力,它是人类自身对于基因优选自然延续的表现.体育运动是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对于身体技能演练熟练程度的表现,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经验总结.决斗精神需要寻找一个生存的寄居地,体育运动成为决斗精神存留的最好归属,体育运动就这样保持着人类对于本能竞争的原始记忆.从决斗精神和体育运动的生存记忆和原始本能出发,在两者相互嬗揉的哲学世界中,通过遗留下来的精神线索试图对体育运动进行科学解读.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的所有精神元素中,只有体育运动始终伴随着身体的强健与衰弱,这一切的历史和文化线索都深深印刻在人类身体之中,身体铭刻下了体育运动的历史片段。转向于身体视野的人类应该首先关注和捕捉体育运动的历史路径,身体与体育运动的哲学关系就是主仆之间最为信赖和忠诚的情感联系和道德依附。体育运动对于身体的关注,转向于竞技身体、艺术身体视野之中,希望从身体哲学中寻找到体育运动的哲学线索。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历程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历史的研究,探讨人类体质特征的进化为后来人类的体育运动产生提供了可能,讨论体育运动的起源及体育运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产物,并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试论对抗性运动项目中的攻击性行为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是当代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阐述了各种攻击性的理论,对各种攻击性行为以及攻击性行为与果断行为之间的不同作出了区分,分析了足球流氓的攻击性行为和运动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消除和防止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运动攻击性行为的理论发展及控制方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着重介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理论发展过程及其各种理论存在的弊端和优点,指出了控制运动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在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身体对抗、语言因素、裁判因素、性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是大学生运动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诱发因素。本文从塑造健全人格、规范运动行为、及时心理疏导等方面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现代体育运动竞争激烈,在足球运动中球场上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攻击和暴力行为也频频出现。本文通过对体育竞赛中攻击性行为和暴力行为的概念以及攻击理论的分析研究,归纳了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攻击性行为和暴力行为产生的因素,以及对此现象的控制和预防措施,以期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尽量避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净化赛场风气。  相似文献   

15.
体育运动中应激-攻击行为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提出体育运动中应激—攻击行为的认知模式。探讨体育运动中应激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产生机制,为运动中攻击行为的解释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奥运选手参赛心理若干问题探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我国奥运选手更好地备战与参赛,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从东道主效应、"血性"、个体最佳功能区、运动员心率、应对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奥运选手参赛心理的若干问题,其中一些观点可为我国奥运选手征战北京奥运会的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e moral domain comprises behaviours that have consequences for the rights and welfare of others (Turiel, 1983). In this review, research examining such behaviours in the sport context is discussed. Researchers have approached the study of moral behaviour in sport from different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Two approaches that have spawne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are Rest's (1984) four-component model of moral action and Bandura's (1991)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moral thought and action. Research emanating from these approaches is discussed followed by work on good and bad sport behaviours, fair play, and aggression. Within each perspective, the measurement approach to behaviour is described, findings of relevant studies are discussed, and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se studies are identified. The review concludes by identifying emerging trends in the literature and offering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8.
竞技体育中的攻击与暴力:运动心理学界的一次争论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近年来,国际运动心理学界围绕竞技体育中攻击与暴力的问题展开了一次争论。起因是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发表《体育中攻击与暴力:国际运动心理学会的立场》文章后受到质疑,于是双方在体育中攻击与暴力的本质、运动员和观众攻击与暴力的区分、媒体的影响、裁判员的角色以及国际运动心理学会的忠告等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在介绍、审视这次争论基础上,对国际运动心理学会的作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Contrasting views and data are available on the issue of whether combative sports facilitate or reduce aggress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levels of hostility were assessed in two groups of martial arts students using the Buss-Durkee Inventory. Levels of hostility on a variety of the sub-scales were compared with scores from similar samples of participants in a body contact, aggressive but non-combative sport (rugby football) and a competitive sport with no body contact or direct aggression (badminton). When the effects of age and length of training were controlled by use of partial correlation there was no evidence to support group differences in either the combined score from the varied sub-scales of the inventory or the more specific assaultive sub-scale. However, there was evidence to suggest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length of training on hostility levels in martial artists. Beginners attracted to the martial arts were more hostile but the hostility declined with the duration of training. No difference was apparent in this respect for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either jui jitsu or karate. It is suggested that such differential effects with respect to length of training may lead to the overall absence of the between-sport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provide tentative support for the notion that the discipline of the martial arts may reduce assaultive hostility rather than serve as a model for such behaviour, yet support the need for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ies on intra-individual host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