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反思武汉体育学院办学实践、探索体育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院“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是对办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的概括和抽象,也是对人才质量标准的概括和抽象;既是对历史的扬弃,也是对未来的追求,更是武汉体育学院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体育新闻传播教育呈多元化形态发展势猛,由此,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的思路如何拓展,何以建构培养具有跨文化传播意识人才的课程体系,怎样界定该专业的人才定位,并以此彰显本专业的鲜明特色,是体育新闻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据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专业十年的发展个例,校正当今体育新闻传播课程设置调整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体育新闻专业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本文主要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现有教学实验设备和资源,优化体育新闻专业数字化教学系统,构建体育新闻教学平台。文章首先分析了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现状,并论述了构建体育新闻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必要性,对数字化教学系统的构建提出了理论构想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体育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依托学院体育学科优势,发挥体育新闻专业与外语专业学科优势,结合本专业自身特点及一线用人单位需求,提出了"立足新闻本质属性,发扬体育专业优势,拓展国际前沿视野,突显‘采、编、播'综合能力,拓宽实习实践领域"的学科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5.
对全国体育新闻专业及沈阳体育学院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传播方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体育新闻专业在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打造、"体"字号教材改革、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生源质量把关等方面发展建设的一些构想,以期为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提高体育新闻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两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并对新闻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课程安排、教学条件、实(见)习安排及毕业论文考核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增强该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具体措施:丰富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增加实践技能课的比重;确保实践技能课的教学质量;合理安排见习和实习;改革毕业论文考核办法;加强与新闻媒体联合办学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武汉体育学院的体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走过了3年的发展历程,在探索式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以全媒体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目标,以体育节目的有声语言传播为特色,依托着新闻学科的优势,凸显了体育学科的灵魂,拓展着体育传播领域里有声语言人才培养的新路。以起步、建设、发展为中心,总结梳理在3年学科建设中的成功与不足,以期使武汉体育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现符合自己特色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和实证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状况进行研究。认为:由于新闻事业和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呈现报考和招收人数持续上升与体育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硬件不硬、软件太软”的矛盾。提出:应遵循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的办学规律,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回顾和总结了<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近些年的办刊实践,认为加强团队建设、转变办刊理念、培养优良学风、提高质量意识是刊物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主要经验,而实施精品战略、实行开门办刊、坚持特色发展、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该研究对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从构建人才与市场"一体化"融合模式;从业余体校、中专教育到博士生教育"一条龙"连通模式;从以教学技能创新研究为基本内容的"数字化"授课模式,以及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的"实践创新型"学习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证研究,力求优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11.
体育院校教学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体育院校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教学排课管理方式进行系统研究,寻找教学排课管理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基本管理原则,解析整个管理过程.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中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语言--Visual Foxpro6.0,实现体育院校教学排课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与开发.并以武汉体育学院为实验对象,对该程序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该程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建设发展.研究认为,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稳步发展、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做到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运动竞技水平和科研水平;改革办学模式,加强学科建设,强化教学管理,优化竞技项目,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基本趋势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学校体育所处的背景以及中央7号文件寄予的期望,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表现在:①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②积极落实学生每天1h体育锻炼时间;③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形成长效机制;④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⑤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质量;⑥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建设;⑦建立学校体育安全保障机制,防范风险;⑧实施体育考试制度,加强学校体育督导制度;⑨营造全社会关心的学校体育氛围,形成共建的合力;⑩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提升学校体育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体育教师在自在自发的日常教学生活中,经验消解了理性,重复消解了创新,从众消解了个性.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迫切要求体育教师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这需要体育教师摆脱自在自发的生存样式,理性地生存,创造性地生存,个性化地生存,走向自由自觉的生存样式.要实现专业自觉,需要体育教师在反思中收获理性,在学习中实现更新,在探究中形成个性.从自在自发走向自由自觉,这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不断获得突破和超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以竞技性体操为主导的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已不能很好地履行时代所赋予的任务,研究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重建体育院系体操普修课内容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文件精神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等研究方法,从学科知识、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三个层面探讨和研究体育院系体操普修课的教学内容,并构建出由体操理论知识、体操锻炼手段与方法、体操教学技能等三个部分内容组成的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构成,其主要能力由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构成,体育教师的培养主要从敬业精神、科学文化水平、知识运用能力、观察力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系统分析法,对我国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分析认为,体育发展评价是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和评定,体育发展评价指标筛选,要以体育价值为尺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育实践为基础,以世界体育发展趋势为参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较为科学的反映我国体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以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经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理论视角,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观、竞技体育发展思路、竞技体育培养模式、竞技体育赛事管理4个层面出发,分析总结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经验。研究认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应由增量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模式,改变对运动员价值认同绝对化并注重其全面发展,改变单一赛事目标管理为多元赛事目标管理。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等体育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扩招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布局、布点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体育本科专业建设中,办学条件缺乏,难以保证培养质量;课程设置雷同,专业界限模糊;毕业生供求失衡,就业压力逐年加大.未来,应调整体育本科专业结构,合理布局,准确定位,拓展办学思路,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以促进我国高等体育本科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20.
北京奥运旅游资源后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奥运旅游概念及发展,分析北京奥运旅游资源的价值构成与消费特征,提出了北京奥运旅游资源后续利用战略的构想:建立北京奥运旅游资源后续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北京奥运旅游目的地形象后续利用三维测量模型;统筹规划、实施北京奥运旅游资源后续利用系统开发战略;加强北京奥运旅游后续利用保险市场建设;设立专门的北京奥运旅游资源后续利用安全保障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