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假睫毛     
我想去买一副假睫毛送给将去新疆旅行的一位中年女摄影家。她的同事说你别献殷勤了,她老公可是公安局的。我对她的那同事说:你误会了,她说她睫毛短,尤其下睫毛几乎是“秃顶”,上次去陕北她眼睛都让沙尘迷得又小又红了。我又阐释了一遍假睫毛是防护品、是劳保用品,甚至眼睛残疾者的“假肢”——只不过那种“肢”小而多罢了。  相似文献   

2.
1990年9月,我站连续14年被许昌市有关部门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我觉得正好配合“9.25”中央《公开信》发表10周年,便立即前往采访。当负责计生工作的同志知道我的来意后,又是倒茶又是让坐,就是不往正题上谈。问她要材料,她东翻西找,说材料找不到了:“等找到,  相似文献   

3.
“这是她吗?” 1985年初秋的一个早上,我在巩县宾馆的大厅里仔细打量着一位“古代女子”。她二十多岁,身着明代服装,斜靠在沙发里,脸庞清瘦而苍白,淡淡的油彩,弯弯的细眉,双目微合,安然入睡。从那脸庞,那鼻梁,我认出了,就是她!电影演员洪学敏。我也立即进入“角色”——拿出采访本。可是推推她,她翻了个身,嘴里喃喃说:“累死了。”又困然睡去。她拍《海之恋》时那样丰满,现在怎么这样消瘦?没待我问,她又被叫上车拍外景走了,直到深夜未回。这是她在电视连续剧《红娘子》中扮演红娘子,来到巩县拍外景,紧张  相似文献   

4.
这里说些小事,距发生已有大半年了,可是自此以来,每一跨进书店,旧事就涌现心头。根由都在我的坏记性,老糊涂。孙犁新出的散文集子,我还缺一种,却总是记不准书名。把它写在一张纸片上,临了,又找不到纸片夹在哪儿了。所以,当那个黄昏,在王府井书店的玻璃书柜里看到《澹定集》,又高兴,又有点拿不定主意。我就请售货员拿给我翻一翻。她一面给我拿书,一面笑着说:“这本书,你已经买过了。”她说话轻声,很斯文,却让我大大吃了一惊。我不由得停睛端详她一下:约摸二十六七岁,长挑身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邻居家上小学五年级的玲玲拿着作业本来找我:“叔叔,老师让我们自选词组造句,你看看我造的这些句子对不对?”我接过作业本,见其中有个句子是:“趋之若鹜——清晨,运动场上很热闹,参加锻炼的人趋之若鹜。”我笑着说:“这个句子造得不好,参加锻炼是好事,怎么能用“趋之若鹜”呢?”“可是,我是仿照报纸上的话造的句,难道报纸上也会用错吗?”她似乎不服气,又回家拿来一张报纸,指给我看上面的一句话:“我区人才交流会上,教育成了‘热门’,人们趋之若鹜。”我苦笑着说:“是的,报纸上这儿是用错了。”我又向她讲了“趋之若鹜”的含义和词性。玲玲听了,又嘟起小嘴说:“原来是这样,老师还说课外看报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文水平哩!”  相似文献   

6.
晴和 《传媒》2001,(7):43-45
采访小丫真的不容易,因为她并不想接受很正经的“采访”。她说:“我很普通,上学——工作——进修——再工作,就这样简单。我只想把我的节目做好,我没有什么值得采访的。”但是,一个多月的等待与不懈努力终于印证了“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终于,  相似文献   

7.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8.
(一) 新闻发布会之后,记者们相互介绍:这是著名记者某某,这老兄便是大手笔某某,等等。知道知道,久闻大名——绝无瞎捧之意,确实在报上、广播里经常看到和听到他们的名子。然而,面前这一位,介绍人称“中央台的杨青”的女士,我却不曾读到或听到过她的名子。看介绍人对她极其敬重的神情,可以认为老杨是被列入“著名”之列了,但我翻遍了脑袋的所有角落,终无法调出关于“本台记者杨青”的声音记忆。也许她习惯用笔名吧——不少  相似文献   

9.
钥匙     
赵锐 《出版参考》2004,(5):32-32
对于一位已经失去记忆的老人,年龄难道还有什么意义?夏天的一个傍晚,她唤住了我。她笑眯眯地向我招手,让人无法拒绝。蹲在她膝边,握住她的双手,我第一次与她说话。我说:“你好!”她似乎没有听见,只专注地盯着我的颈项,说:“钥匙。”  相似文献   

10.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11.
小崴是一个22岁的台湾女孩,她面对访问时提起:“当我与男朋友吵架后,他发了个短信给我说‘抱歉’,这让我更为生气,通过短信,让我感到他在敷衍我。”相同的问  相似文献   

12.
暑假里我回苏州,与家人一起去饭店吃饭。我需要餐巾纸,招呼服务员,称她“小姐”。我妹妹说,现在不这么称呼了,你叫她小姐,她要生气的。我问为何,我妹妹说,“小姐”会让人有“不正经女子”的联想。我问那该怎么称呼。我妹妹说,现在都叫“美女”。但是,我还是叫不出口,总觉得用“美女”称呼招待员听上去太轻浮。这令我想起网络称呼语“亲”,有人研究说,这是从韩语来的,原意是“朋友”。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报刊纷纷披露了一个消息:女作家张海迪在推出长篇小说《绝顶》之后便封笔不再继续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对此,张海迪说:“我从没有说过要‘封笔’这样的词。”张海迪说,身体状况是她暂时不写长篇的原因之一,其次写《绝顶》动用了大量的知识积累,她要开始再一次学习和思考。“我真希望自己的身体能恢复得好一点,让我再一次尝试一种新的写作。”目前,她已开始写一本作家出版社约她写的书“How to study English”。《中华读书报》6月5日载文明确指出“《绝顶》不是张海迪封笔之作。”  相似文献   

14.
《新闻周刊》成为南京事件后田震开口的首家传媒。她叙述了事件发生的过程,也提出对排行榜的看法。她说,如果现在让她重新面对这种事情,她还是选择这种解决方式,一定坚持。新闻周刊:田震,请你说一下事件前后的一些情况?田震(以下简称“田”):公司(指田震所在的北京喜洋洋唱片公司——江注)在4月27日的晚上接到了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流行歌曲榜”组委会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也许是职业的本能,凡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书刊装帧设计,常会引起我的兴趣,仔细翻阅,品味其中的得失。手上正翻着一本期刊,她是目前市场上众多的少儿杂志之一——江苏《少年文艺》2001年第1期。大约有十多年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期刊封面设计评比中,江苏《少年文艺》就以她那既像红领巾在飘扬,又似队号在吹响的“少”字画,荣获了屈指可数的一等奖。由此,我一直关注着这本具有思想内涵、艺术水平不俗、闪烁着“审美光亮”的少儿读物。今天,已跨入了新的世纪。有人说,这是信息的时代,是属于年轻人的时代,是充满了丰富想象力的时代……果然,打开《少年文艺》,策划人告诉大家:“幻想”,是本期的主题;让我们展开自己的想象之翼,做一番值得永远回忆的精神遨游吧。  相似文献   

16.
兰格格 《出版参考》2009,(12):36-37
《东京爱情故事》是如初恋般久远的电影,赤名莉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日本人。因为她唇红齿白,眼神天真,因为她诚实地爱一个人——就那么喊着他的名字飞奔过去。所以,当她撑着红色的雨伞站在打了烊的餐厅前等候失约的人,我开始为她心疼,并用看尽红尘般的口气说:“你永远等不到那个甘心让你等的男人。”  相似文献   

17.
女友失恋,最后的憾事是:“这一次分手,太不漂亮。” 是他说的结束,下一句是:“让我们做朋友吧。”她来不及反应,便破口大骂。管得住自己的脑,却管不住自己的心,第二天仍然接他的电话。约了见面再双双爽约,说了诀别又在电话里吵架,终于她说:“不要再联系我。”男人答:“谢谢你帮我下了决心。”仍然牵扯了很久,互退礼物又互赠纪念品——到最后,白茫茫一片大地,可是不干净,这里那里杂物、野草和碎屑。  相似文献   

18.
界定“新闻”和“宣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闻宣传艺术谈”的开篇,有必要对“新闻”和“宣传”作若干界定。 让我们一起读西方记者笔下的这条新闻: 她早在1899年就从现在被称为南斯拉夫的那个地方来到了美国。然而,直到几个月前,玛丽·马尔维奇才成为美国公民。昨天,这位107岁的老人——一位煤矿工人的遗孀——投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票。她是被人用直背轮椅推到费尔蒙投票站的。 五六个前来投票的人向她表示良好的祝愿。老太太坐骨有病,无法自己走进马里昂县政府办公处。她的女儿贝蒂·尼科斯拉蒂代她在选票上作了记号,说:“她简直高兴死了。”  相似文献   

19.
黄芳 《声屏世界》2014,(4):18-19
今年的除夕夜,我第一次在公交车上度过。我的采访对象——公交车女司机张惠珍已经50岁了.今年是她退休前的最后一班除夕岗。张惠珍告诉我,她当公交司机20多年,从来没在家吃过一顿年夜饭。感动之余。我试图从她口中录下一些“煽情”感人的话。可是张大姐从头到尾说的都是对这一行的热爱和不舍.朴实、实在.还一个劲地请我和她们领导求个情,让她能够继续多干几年。当她说到,明年除夕还想继续在路上跑时,眼中全是真诚的泪花。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今年五一节,妈妈拿了一份《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举办“档案一与你相伴”征文活动的通知》给我看,我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嘛?”妈妈说:“想想10年前的五一,你在干什么?” 妈妈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拉到了10年前. 那年五一,我还未满6岁,妈妈带着我到公园游玩,然后到一个文具店,她让我自己挑选喜欢的本子和铅笔.吃完晚饭,妈妈对我说:“今天过得开心吗?”我毫不掩饰地说:“开心!”妈妈说:“那我们把今天的开心记下来好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