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对王国维先生的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进行过一次著名的概括:"一日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日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三日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陈先生并且预言,此三种研究策略,必然会转移一时之风气,从而成为后来者的轨则.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关于"中国纸上之学问,有赖于地下之学问者"的论述,关于"取异民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的方法,是其"二重证据法"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的形成得益于他与日本学者密切的学术交往。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治学特色主要表现在:吸收西方学术思想和方法,圆融中西学术;重视发现新材料,采用新方法,研究新学问;既注重微观层面的专深研究,又注重系统研究;视野宽广,兼收并蓄;主张学术独立、自由.他独特的方法主要是"三目"研究方法,即二重证据法、把异族之故书与本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具有"阙疑"的精神,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方法;融合科学方法和人文研究方法,注重研究方法的功用.  相似文献   

4.
易帽遮雨     
1、庸师咏雪 一师坐馆(学堂),见天初雪,着地泯然。遂得一诗,曰:“老天下雪不下雨,雪着地即化作雨;既然雪要变成雨,老天缘何不下雨?”自以为妙,吟咏不已。一徒窃笑,曰:“徒亦得一诗,但仿先生之佳作耳。”师不胜喜,曰:“想必亦佳作也。”遂令徒吟咏。徒曰:“先生食饭不食粪,饭至腹中化为粪;既知饭必化为粪,先生缘何不食粪?”举馆捧腹。  相似文献   

5.
饶龙隼努力阐发并标举文学制度观念,提出有关文学制度的一系列理论创见。他用“三层位论”“文学间性”等理论命题,有效统合“制度与文学”“文学制度”两个学术方向,从学理创新与范式更替等层面推进,积聚了中国文学制度研究的学科蓄势。他接引廖平以制度研经的学术理念,修复近世以来淡忽的文学制度观念,是对傅璇琮相关命题的因革通变,因此对中国文学制度研究有推陈出新之功。他调整“制度与文学”研究既有的学术格局,开创了新的研究路径、理论命题和学科范式;秉持从元典取精用弘、守正出新的原学品格,为中国文学研究回归民族本位提供价值旨趣。其学术业绩与贡献颇具开示学林之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宇宙论精义与生命精神方东美在其名篇《哲学三慧》中,“依共命慧,所论列者,据实标明哲学三慧:一曰希腊,二曰欧洲,三曰中国。”对“妙性知化”而“成平等慧”的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脉,方氏认为是“老、孔、墨”三者:老显道之妙用,孔演《易》之“元德”,墨申爱之圣情。贯通老墨得中道者厥为孔子。实际上,方氏是把孔子所阐明的“《易》之‘元德’”视为主脉中的主脉。方氏阐发《周易》中“宇宙本体论”的精义,认为主要有四个互相关联的观念融贯汇通。(一)高揭一部万有含生论之新自然观。即“视全自然界为宇宙生命之洪流所弥漫贯注,一脉周…  相似文献   

7.
武松自从打虎后,便成了武都头,他高兴至极。一日,武都头又至景阳冈,还入原酒家。此酒家标明“一碗不过冈”,武都头在桌边高声问道:“此店一碗不过冈之招牌是何意?”只见一花容月貌的女子入内,问道:“先生点什么?”武都头大拍桌案,怒曰:“休嗦,快回答,吾再做理会。”女子答曰:“都头,此间又有一只更加凶猛的大虫……”武都头止之曰:“吾再打杀此大虫去也!”言毕,急向景阳冈去矣。那女子急喊:“先生……”话音未落,武都头已不见去向也。那女子叹曰:“又伤了一条大汉之钱财或性命矣。此都头不被虎吃,必破财也。”为何这…  相似文献   

8.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雏、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9.
“一字重音说”是章太炎先生所创学说。此说提出之后,学术界至今尚未作出充分的认证。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并重点根据《说》的训诂,对章氏之说当补证其四端:一是补证重音字“旁驸本字增注借音”之例;二是重音字“丢掉一个音节,只读一个音节”之例;三是重音字“合音”之例;四是重音字“淘汰不再使用”之例(后三点是章氏未曾论述过的)。最后对“一字重音”现象的发展与消亡过程作了一些推断。  相似文献   

10.
郭俊臣 《初中生》2008,(7):96-99
良①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②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化与诗学丛书》之一种,李春青先生的《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一书,通过一个典型的学术个案,在文艺学学科近年来力倡的“文化诗学”,在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两方面作出了具体的演示。  相似文献   

12.
次日,周瑜聚众将于帐下,教请孔明议事。孔明欣然而至。坐定,瑜问孔明曰:“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否?”孔明曰:“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  相似文献   

13.
<正>梁启超先生在1903年写了一篇《中国国民之品格》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将国家分为三个等级:一曰“受人尊敬之国”,二曰“受人畏慑之国”,三曰“受人轻侮之国”。随后,他又在这篇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的国民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爱国心之薄弱”,二是“独立性之柔脆”,三是“公德心之缺乏”,第四是“自治力之欠阙”①。这里且不论梁启超先生对国家等级分类是否科学,也不论他对当时中国国民心理的分析是否客观,我们参照这三个等级来对照当今中国的情形,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管锥编》中每好就“诗史之别”立言。对此 ,过去往往只是从一般的意义上理解 ;其实钱氏此论非泛然者 ,而是关乎近、现代的学术背景。考察陈寅恪先生的“以诗证史”可以看出 ,钱氏所论与陈氏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15.
古文哲理选析(二)刘国胜一、王阳明看花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相似文献   

16.
(原文) 良①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a )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b )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③,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日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  相似文献   

17.
千日酒     
干宝 《中文自修》2003,(11):43-43
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时有州人姓刘,名玄石,好饮酒,往求之。希曰:“我酒发来未定,不敢饮君。”石曰:“纵未熟,且与一杯,得否?”希闻此语,不免饮之。复索曰:“美哉,可更与之。”希曰:“且归,别日当来,只此一杯,可眠千日也。”石别,似有怍色。至家醉死,家人不之疑,哭而葬之。经三年,希曰:  相似文献   

18.
宋代农民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纲领口号,其意义极为深远。但有人指斥历史上的这种均平主张是什么“画饼”或“腐蚀剂”。这可能是对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实际内容了解不够造成的。我想对此作一点探讨。“等贵贱,均贫富”具体的经济内容是什么?众说纷纭,有释为均浮财者,有释为均田地者。我认为是要求轻徭薄赋,要求废除赋役贫富不均的现象。宋代赋役繁重,使民穷财尽。宋代之赋有五,曰公田,曰民田,曰城邑,曰杂变,曰丁口。宋代之禁有三,曰盐,曰茗,曰酒。五赋三禁,“生民之衣食,举此八者穷矣。又朝廷为科变之法,一合之粟转为釜,一缕之布直为尺;有司重之以支移,法取其一,更取其二,因缘  相似文献   

19.
章学诚虽“生乾嘉极盛时代”却被埋没了120年,文章分析了个中原因:(1)与当时“汉学家”在治学方法观念上的分歧;(2)学术界“求同于己而非欲取济于人”的学术风气;(3)自身性格因素。总之,章学诚没有“用其学术之学术”的技巧,即使是在盛世也只能沉寂无声。章学诚的遭遇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普遍境遇。  相似文献   

20.
继王国维先生所倡导的“二重证据法”之后,徐中舒先生提出自觉将历史文献、考古学资料结合起来,并和民族学资料参互印证的“古史三重证”法。“古史三重证”法的成功实践,使古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古史研究的科学性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不断将中国古史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