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下,经济新闻已经成为党报新闻的主角,说它占据半壁江山不为过分。那么作为党报记者,应该如何抓住地方经济亮点,把它写好写活,让经济新闻更耐看呢?从受众角度选用材料做好翻译很多读者关心经济报道,特别是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那些经济报道最受欢迎。因此,我们在采写经济报道时,要深入研究社会生活,研究受众,准确  相似文献   

2.
崔博 《记者摇篮》2013,(1):36-37
社会新闻因与人民群众生活的贴近性而博得读者的广泛关注。党报如何搞好社会新闻报道呢?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应该用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处理社会新闻党报的最大优势在于权威性和公信力,党报需要发挥优势,依靠报道的深度、思想的高度赢得读者的认同。党报的一篇成功的社会新闻,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不是具体的新闻内容,而是新闻报道所传达的并被读者所认同的社会价值观,是使受众对所报道事实产生的思考。党  相似文献   

3.
“党报上全是工作型的新闻。没看头。”这是一部分读者的意见。“党报不同于晚报,不写工作型报道写啥?”这又是一部分记者的观点。虽然前者观点不免偏颇,那么,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报道非要写成“工作型”不可吗?我看未必。  相似文献   

4.
朱海兵 《新闻实践》2003,(11):22-23
部门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新闻宝库,但往往因为缺乏新意,很难写;而作为党报记者,又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采写部门工作新闻。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困境。而事实上,一些都市报却能从部门工作中采写出鲜活新闻,党报记者能不能从中有所借鉴呢?我是一个刚从都市报到党报工作不久的"新兵",在这里谈两点初浅的看法。一,吸取都市报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变党报原有的、已不适应新形势的思维方式和采访、写作方式。都市报记者在采写工作性新闻时,总是想法从最贴近读者兴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基层党报记者,本人认为,最难写的新闻就是会议报道,而会议新闻恰恰又是县级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新闻写活了,整张报纸就跟着生辉增色,如写的呆板和模式化,便会影响读者的情绪,其宣传功效也会大大降低。那么,如何才能让会议报道改变老面孔又不弱化宣传的功能同时给读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呢?笔者认为,记者在写作会议新闻之前,首先要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紧扣主题与多向思维的关系。一般来讲,每个会议都有其鲜明的主题,丢掉主题,也就达不到会议报道的目的。但是,一  相似文献   

6.
党报新闻与读者胃口 可以这么说,处在报道组这个位置,所写的新闻大多是投向机关党报的。在这些新闻中,一般来说,工作报道比较多。 那么,怎样处理好党报新闻与读者胃口的关系,使我们所写的工作报道既能被报纸采用,又能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呢?笔者认为,要在增强工作报道的新闻性上下功夫,亦即努力反映读者关心的“亮点”,将干巴巴的工作报道写“活”。例如今年3月,与往年一样,普陀区推出了几个实事项目。我粗略了解后,觉得事情倒  相似文献   

7.
党报如何去争取更多的读者,从而体现出自己的权威性.发挥好自己的指导性,出路之一是改革新闻宣传,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而社会新闻的经营是赢得读者喜爱的一个有利渠道。本文探讨了党报如何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在社会新闻的取舍及纵深化上做足做透,运用自己的主流优势.使社会新闻成为党报宣传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8.
在报竞人择,党报与专业报、党报与广播、电视激烈争夺读者市场的新形势下,党报记者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党报记者只有认清形势,摸透当今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心态,准确地把握新闻与受众的契合点,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征服力,才能赢得受众,提高宣传报道的叫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探寻研究如何使写出的报道能够吸引受众,征服受众,赢得受众,就成为摆在党报记者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及时传播。报纸承载的新闻要实现及时传播,必须依靠报纸发行这个主要传播途径。那么,如何强化党报发行,不断巩固和加强党报的权威地位,牢牢掌握党报在社会舆论引导中的主导权呢?结合沈阳日报近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及时到位、精确高效、贴近读者"是强化党报发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尤其是在党报搞经济报道的记者,都抱怨经济报道难写。难在何处?不外乎一是采访难,转型时期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波诡云谲,记者不易把握;二是采访出来的东西往往脱不了消息报产值利润,通讯写厂长经理,写增长写扭亏的窠臼。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容易发表出去,愿看的人也不多。经济报道该怎样写出新意,吸引更多的读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呢?笔者以为,把经济报道搞活,需要记者更新观念,在把握好时代中心要求,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选择好切入点,抓住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出既有时代特色可读性又强的新闻作品。具体说,应当做到选择题材要“鲜”,组织细节要“活”。遣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社会新闻成了都市类报纸,“以弱战强、以小搏大”占领市场的杀手锏。细数那些有影响的都市报,无一不是在社会新闻上做足了文章,从而赢得了读者,占领了市场。对于新时期的党报来讲,社会新闻的巨大价值同样不容低估,它既是党报占领和开拓读者市场的重要武器,也是党报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更是党报引导受众正确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形式。因此,党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做强做大社会新闻,不仅是读者的阅读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党报为何需要社会新闻,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新闻,如何写好社会新闻?这是在新的报业竞争形势下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金华日报》社会新闻专版《新闻三秒区》的具体实践,对此加以论述和评介,相信对党报同仁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党报刊发的各类新闻稿件中,典型人物报道往往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好的典型人物报道可以强化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增强党报的影响力,使读者读后产生共鸣。但如何才能让典型人物报道出彩,把典型人物写“活”、写得耐人寻味,这是摆在我们很多党报记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4.
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报纸的可读性越强,读者越多,社会效果就越好,报纸的生命力就会越强。作为党报宣传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新闻如何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增强可读性,让读者想读、喜读、乐读,是党报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办报人最为绞尽脑汁的事。那么党报经济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呢?  相似文献   

15.
地方党报是地方性主流媒体,而时政新闻占有重要版面。如何使党报与读者之间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进一步贴近,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应以创新来提高亲和力,增强党报的平民化色彩,通过“三贴近”,来赢得群众信任,保持生机和活力。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必须考虑传播效果。党报每天接触和刊登大量的工作类题材,如何把这些题材转化为具有可读性的新闻,这是新闻实践中需要努力探索和创新的重要课题。工作类题材是党报的重要新闻源。过去记者写稿、编辑编稿,往往是从办报人的感受出发来制作新闻产品的,习惯于“我写你读”、“我编你看”,很少关注我写的报道是否起了作用,是否被人们所接受。尽管在传播过程中也重视读者的反馈意见,但毕竟已经滞后。  相似文献   

17.
焕业老友送给我一本他的新闻作品集《豫南走笔》,我怀着赞赏的心情认真拜读。其中有不少过去散见于报刊的篇目都非常熟悉。现在重读倍感亲切,不禁产生了写点什么的冲动。我常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品的记者,才能称得上一个成功的记者。焕业30多年的新闻生涯,在读者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颇多,可谓硕果累累,光获省以上好新闻、全国地市级党报好新闻、省“五个一工程”奖的就有20多篇。一个由农民通讯员成长起来的高级记者、市级党报总编辑,他成功的奥秘是什么?读了这个集子后,我恍然大悟,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使焕业的新闻作品闪光生辉。用焕…  相似文献   

18.
邵其乐 《新闻界》2003,(4):54-55
副刊是市州党报重要的一翼,目前面临晚报、都市报的冲击,如何办好市州党报副刊,以吸引读者眼球,赢得市场份额显得尤为重要。要办好市州党报副刊,从我们的实践看,“上品位,创特色,抓服务”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上品位,体现党性、权威性、先进性坚持高品位是贴近读者办好党报副刊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使副刊的作品上档升级,从而深受读者喜爱呢?一、高扬主旋律,体现党报副刊的党性。党报副刊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党的舆论阵地。因此,在采写编发稿件时,我们要求编辑记者掌握这样一个尺度:不渲染生活隐私,不搞低级趣味。在社会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9.
社会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一种新闻题裁,报道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利益相关、情趣相连,因而博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正因为社会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种优势,搞好社会新闻报道也就成为各新闻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 面对报业大市场的竞争,作为党报如何去争取更多的读者,从而更加体现出自己的权威性,发挥好自己的指导性。党报惟一的出路就是改革新闻宣传,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实践证明,让社会新闻成为党报宣传的一个亮点,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是党报…  相似文献   

20.
报业竞争实质上是读者之争。谁赢得读者,谁就赢得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怎样才能赢得读者呢?我觉得,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党报要赢得读者,就要研究读者,服务读者,心中装着读者,进一步朝着“把报纸办成党、政府和人民都喜欢”的目标去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