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校的童真课堂研究活动,方针是"教在起点,贵在倾听,重在参与或乐在分享",始终站在儿童立场进行感知,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阅读中,感受经典、浸润经典、力行经典。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如今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民族自豪感。阅读经典,是对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文化浸润的最佳途径,也是培育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肥沃"土壤"。一、阅读"教材经典",激发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  相似文献   

3.
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具体为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与学术。国学课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在课堂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做到知行合一。但是国学经典如何育人,如何让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真正浸润学生心田,陶冶学生情操,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尚需要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版)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为此,引领学生诵读经典,"弘扬传统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成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让学生"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则须探索并实践经典诵读中的文化浸润途径。一、身体力行,点燃"诵读的激情"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学生处于品格形成期,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作为中国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家文化.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课程实践等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堂,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精髓,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能够给人以精神支柱,赋予人以前进的动力。由此可见,中华优秀文化必须要发扬光大。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要从孩子抓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利于让青年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喜爱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兴,则国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代中国人必须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信心理,理应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中华文化自觉自信意识培育可通过多种方式达成。其中,教师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经典的土壤里快意生长,是重要教育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陈玉坤 《成才之路》2014,(22):22-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在初中阶段结合数学学科教学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是值得每一个数学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走上成才路。  相似文献   

9.
国学经典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对提升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体验传统文化,融入国学经典,优化阅读教学,借鉴国学经典,提升习作水平,从而让学生有效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教师要抓住契机,利用已有资源,上好每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必须注意"五个度":扩展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宽度,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深度,提高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精度,增加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长度,拓宽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广度,让学生汲取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做个有文化、有内涵的翩翩少年。  相似文献   

11.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广大思政课教师应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撷取精华,并适时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刘晓云 《河北教育》2023,(Z1):106-107
<正>经典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大量的语言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经典诗文诵读作为一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愈发受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的重视。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基于教材,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搜集、整理、选取和运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素材,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深度融合,让课堂具有浓浓的文化韵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阅读文学经典,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继承和传承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文学经典阅读具有突出的价值和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对学生各方面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探究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情境,根据自己的观察、阅读、思考,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获得思维发展、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德与法治课堂结合具体德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兼具生活性、趣味性和人文性的教学情境中,对此进行探究、分享,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其精髓,可以慢慢积淀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一、经典探究的缘由《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  相似文献   

16.
学生研习中华传统文化典籍,诵读经典名篇,能培养其优良的人格品质。只有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人格与精神得到升华,这是弘扬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要依托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追根溯源,从汉字词根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利用古诗词、古典小说、传统艺术等来让学生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其经久不衰的魅力。教师可深度挖掘文本中潜藏的传统文化要素,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通过经典作品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启动任务驱动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活课堂氛围,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易经》《论语》《孟子》等经典名著可视为重要代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对社会、对学校、对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站在中华民族振兴的高度讲,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传承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于学校来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建设书香校园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学校增强文化底蕴,形成和谐进取的工作局面和学校独特的竞争力。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幼就开始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教育,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与好书相伴,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期我们重点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介绍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20.
感受民族精神、汲取营养智慧、学习优秀品质、获得精神力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