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何为"训练"?<说文解字>解释为:"训,说教也.练,涧缯也.""说教"即启发教导;"涧缯"古意为"在水里反复地漂洗织物",其意演变为反复地操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教育辞典>解释为:"训练是教育的一种方法,对培养技能、能力、意志、行为方式和习惯具有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 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听说读写才是语文的根,训练才是语文的本。说到底,语文教学就是要牢牢地抓住这个“根本”,通过适时、反复而富有创造性的训练,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所有的训练其实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所谓的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3.
李袁峰 《教师》2010,(20):41-4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是最为重要,同时也是最容易忽略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语言感知、理解、运用、积累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4.
王梅 《职教论坛》2002,(2):12-13
一、重视教材建设,强调能力训练根据全国五年制高职公共课指导委员会“高职教育《实用语文训练》课程基本要求”的精神,广泛吸收校内外教改经验,为便于开展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训练,以方法指导书的形式,我校编写了校内五年制高职班《实用语文训练》(全套四册)。这套教材的编写原则是:求新,求异,求实用。求新体现在教材内容新编排体例新,课程结构安排有创新意识;求异体现在有别于中专语文教材体系,突出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人才综合能力的特色;实用性的特点则体现在课程安排上的训练序列循序渐进,模块教学与训练有机结合,有…  相似文献   

5.
陈金华 《湖南教育》2007,(11):33-34
语感是对语言直接感受、领悟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轴心。  相似文献   

6.
朱少君 《学语文》2013,(6):66-67
在大力提倡人文性的大旗下。语文教育的语言训练地位日渐寒碜。然而,“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才能养成。”(《吕叔湘论语文教学》第53页)可见任何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训练。  相似文献   

7.
【评析】随着新课程理念在我们语文课堂中的推进,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训练似乎代表了旧理念、旧方法,语文老师在课堂中不敢越“训练”一步,惟恐被视为落伍。其实,对学生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并不违背新课程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2009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发表了署名李鼎的评论文章,该文称《古文观止》是中国最伟大的语文教材,是中国最优秀的人文教科书。并称《古文观止》是语文教育的“高原训练”,经过高原训练的学子对白话文自会游刃有余。作者在文中写道:中国语文与母语、汉语、中文等义,它是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族思维、民族品格、民族特质、民族智慧的奠基者、培土者。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段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接着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开头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  相似文献   

10.
钟国榜 《教育艺术》2006,(10):62-62,30
一、语文教学的功能 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训练.是叶圣陶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倡导的,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以前语感教学一直不被人重视.《新课程标准》的问世,为语文教学园地吹来了一股凉爽的风,《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语文第七册第二主题单元“明月”中的两首唐诗: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说来,语感是十分有用的!语感是语文素养中的一种重要素养。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语文教材(2008年第5版)必修一《师说》一文,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师道”的释义为:“【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辞海》对此“师道”的解释与教材同。《辞源》于【师道】下有一义项为“求师从师之道。”所举之例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但没有对“求师从师之道”的“道”做进一步解释。笔者认为教材及《辞海》的解...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朗读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诗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朗读训练是语感培养的必由之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朗读训练的底线。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第六册《做不倒翁》习作训练,是要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玩、观察、说写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又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做、玩、说、写”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本文以“做———玩———说———写”的顺序设计了此次写作训练。一、激情导入,明确要求调动学生的情趣,导入环节十分重要。我用这样的导入唤起学生的激情:“同学们,老师做了一个很好玩的玩具———不倒翁。”边指着不倒翁,边有兴趣地介绍不倒翁的外貌和动态。师:“…  相似文献   

16.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语文综合能力。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指出:“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最普遍、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历代教育界名家谈及语文学习,常常言及“以人为本,加强朗读训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在年级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语言积累极其技能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背诵课文既是积累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也是训练学生记忆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语文教材都有安排背诵课文(精彩片断)的训练。然而,许多教师只是一味地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大量的背诵都有安排任务,却没有在课堂上予以必要的方法指导,以为背诵就是靠反复朗读。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叶圣陶)。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就非常重视语感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