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头上的那本《编者与作者之间——萨克斯·康明斯的编辑艺术》(三联书店出版)还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这是多萝西·康明斯为了纪念她的丈夫而撰写的一本回忆录。虽然回忆录仅以萨克斯·康明斯的编辑生涯为重点,但它已足以使我们对一个勤奋于事业的实干家如闻其声了。 1 萨克斯·康明斯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他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医,毕业前因家庭经济窘迫转而改修牙科。在大学时代他以极高的兴致结识了文化、艺术、新闻界的  相似文献   

2.
我感情单纯、知识单薄地写作出版了《龙世辉[注]的编辑生涯——从<林海雪原>到<芙蓉镇>的编审历程》。在书的卷首,我曾认真、坦率地端出了我的写作困惑:“我小心翼翼地写着这本书,我不揣冒昧地写了这本书。到底该怎样评价这种选择与这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3.
编辑史学的独特耕耘──李明山著《中国近代编辑家评传》读后感言李频回想起来,第一次听说他研究中国近代编辑史是在1987年,我正在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攻读编辑学硕士学位,李明山由学校历史系调入学报。导师有一次跟我说,他大学毕业后留校编过好几年河南省地方志,...  相似文献   

4.
苏联著名编辑塔·波·伏尤科娃曾经在全苏广播电台、儿童文学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工作长达30多年,退休后写了一本自述其编辑生涯的书——《八十五次喜与忧》。此书1980年在苏联初版问世后,受到了读者的  相似文献   

5.
李频 《编辑之友》1996,(4):53-53
关于“组合衍生编辑”李频【河南】在《编辑家茅盾评传》(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我试图从茅公的编辑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一些编辑学范畴。其中最费思量的恐怕莫过于第十章中的“组合衍生编辑”了。早在1987年,我就有心把有关选本、选刊文集、全集等再生文...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本写给期刊人、编辑、记者看的书。做了十几年期刊编辑、记者的我,读她的时候感觉真好。这是迄今为止惟一一本“国产化”的、关于期刊策划的专著。书名是《期刊策划导论》,作者:李频。和李频的结缘在《女友》杂志。那是1993年,期刊界正在探讨这本仅用五年时间,月发行量就超过了100万的“《女友》现象”。那时的李频在河南从事报刊编辑工作,而作为获国内首届编辑学硕士学位的他,一直默默地在关注中国期刊的发展,也在积极研究着《女友》为什么能够迅速得到市场认可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因素。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专程来《女友》进行调研,一呆就是整整一个月,这段时间里,他积极参加杂志社编辑例会、业务座谈会,采访一线的编辑、记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读者,大都知道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这个大名,晓得他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健将,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而对郁达夫还是一位卓越的文艺编辑家就不甚了然了。我因参加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的缘故,接触到一些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我国现代文艺资料,翻阅了一些当年的书刊,对郁达夫的编辑生涯有了个梗概的了解。对于这位与郭沫若齐名的伟大的文化战士和爱国者,我是  相似文献   

8.
1 986年试干IJ专论·特约稿3伍杰加强出版科研,发展出版科学5于溪协会要“协”8邵益文祝《出版科学》创刊 —从重庆会议说起出版学研究10叶再生编辑出版学绪论13蔡学俭图书美学三题17方振益略论出版学的建立与研究编辑学·编辑工作20吴道弘图书编辑的人才理论22胡光清我国编辑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向61胡光清辑有关编辑学编辑工作研究文章篇目辑览(1978一1986.2)27孙天赦计算机激光技术与编辑工作29尹光谈编排设计的构想发行学·书评学·读者学论丛32罗紫初试论图书发行学的学科性质36田胜立在图书市场的另一面 —小议出版事业须平衡发展38汪诚…  相似文献   

9.
作为研究编辑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学科——编辑学,据考证,第一次出现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系1956年在翻译苏联专家К·И·倍林斯基教授著的《书刊编辑课教学大纲》时,由于翻译不太准确,误将“书刊编辑课”译成了“书刊编辑学”。但作为真正有意识地把“编辑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是80年代初以后开始的。即使是这样,“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也是首先在我国出现的。从那时起,在我国编辑出版界便掀起了“编辑学研究热”,至今可谓硕果累  相似文献   

10.
编辑工作与汉语语法知识卢祥之许多编辑家都提倡做编辑工作的同志,要学习一些汉语语法知识,这是因为做编辑就要改稿子,改稿的目的无非是让稿子质量更好,这就涉及到要讲求汉语语法规范的问题。什么是汉语语法呢广语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指语法本身,一个指语法书。简单...  相似文献   

11.
编辑学研究的误扩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概念的讨论正在深入,这无疑会对编辑学的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准备谈一谈由“编辑”概念引出的“编辑学”概念的问题,不妥之处,敬请诸家指正。 文化缔构与编辑学 《科技期刊编辑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认为:关于编辑活动的释义存在着缩小和扩大两种倾向,“缩小的倾向,往往把编辑活动界定为‘六艺’,或‘六艺’加信息”,“扩大的倾向是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了”。书中没有引用这两种倾向表现者的原文、原话。如果我没有猜测错的话,那么,“扩大的倾向”当指包括王振铎《文化缔构编辑观》(以下简称王文)在内的一些文章的主张。因为,王文从题目到内容都是着眼于文化的。 我赞成《导论》的“编辑学是研究和探索编辑现象与编辑活动规律的科学”的简单定义(对其“详言之”的内容却不敢苟同,容待下文评说),也认为确实存在着缩小和扩大“编辑活动”释义的两种倾向。但《导论》认为“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就是“扩大的倾向”,却是大谬了。道理很简单:编辑活动本身就参与了文化的创造、传播与积淀。所以,鲁迅在《<译文>复刊词》中说,出版家(包括编辑家)“大抵是‘传播文化’的”;斯坦利·安文在《出版概论》中特地引用了约翰·莫利的《回忆录》中的一  相似文献   

12.
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1984年内部出版的《编辑学与编辑业务》一书中,收有龙世辉的两篇讲演录即《关于文学编辑工作中的几个具体问题》、《文学编辑的基本素质》。文末的“作者介绍”中说:“龙世辉,男,59岁,湖南省武冈县人。1952年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二班学员。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当代》杂志编辑部副主任,现为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编辑出版过《林海雪原》、《三家巷》、《清江壮歌》、《前驱》、《代价》、《将军吟》、《芙蓉镇》等长篇小说。”初读此书是在1987年,我正在攻读编辑学硕士学位。第一次的神交就令我倾倒,龙世辉的编辑历程给我留下了深刻  相似文献   

13.
1982年获准离休后,我想把还可看看的几本译著核阅修改一下,一以答朋友的雅意,一以奉献给新的一代的读者。这时我想到一二出版社的编辑,因为我曾经有过非正式的允诺。我首先考虑校改重印的有《给少男少女》和《简·爱》,因为颇有读者想看看而找不到书,写信向我借读。我苦于无法应命。我先就《给少男少女》函询一位编辑,并未寄书去,只说明是四十年代的几篇讲演。复信很客气,大意是说,四十年代的讲演恐怕不适于八十年代的读者了。至于校改过的《简·爱》,据说风格是五四时代的,要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编辑学报》《编辑之友》《中国编辑》《出版科学》《科技与出版》《现代出版》这六种期刊在2010—2016年所刊载的编辑学论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我国编辑学研究中的作者构成、研究阵地、选题特点及取得的进展等。研究发现:2010—2016年期刊载文量呈现下降趋势;论文分布呈现地区差异;论文研究方法亟待改善;编辑学研究以个体研究为主;多个学科对编辑学予以关注;杂志社、出版机构和高校及高校研究院是编辑学研究的主阵地;"编辑""选题策划"成为研究热点,编辑实务在编辑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编辑学理论研究趋于沉寂,编辑家史料研究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5.
刘向、刘歆是西汉著名的编辑家,他们奉诏对当时全国的图书进行了编辑整理。刘氏父子等在校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校勘程序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刘氏父子在校书时编定的《别录》、《七略》奠定了古代图书目录编辑的基本框架,他们整理群书的经验和《别录》、《七略》对后世书籍的校勘、目录的体例和分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再论编辑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论编辑家》(刊载于1993年6月2日《新闻出版报》)一文中提出,“培养、造就千千万万优秀的编辑家,是出版界的一项重大任务。”以成为编辑家代替成为杂家要求于编辑,是基于今天已从编辑无学进入了编辑有学时代,编辑如果仅仅是个杂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这是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将编辑家作为与杂家相对立的概  相似文献   

17.
1964年,德鲁·米德尔顿曾这样谈到自己的新闻生涯:“到现在,我已经当了25年的驻外记者,它毕竟比其他任何工作更有乐趣,因此我无怨无悔。”1914年10月14日,德鲁·米德尔顿出生在纽约。1935年自锡拉丘兹大学毕业后,他进纽约州波基普西的《鹰新闻》报任体育编辑。1939年,当他刚刚当上美联社体育记者时,希特勒就向波兰开战了。米德尔顿怀着一腔豪情奔向战地,跟随英军开往法国和比利时。  相似文献   

18.
经张伯海同志推荐,叶子铭先生为青年学者李频著《编辑家茅盾评传》(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宋应离)作了序,序文说——1983年3月下旬,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上,周扬同志在谈到对茅盾的认识时,曾以自省的口吻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认识一个人,特别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是不容易的。”他在谈到茅盾的多方面贡献时还说:“我觉得好像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就是只把茅盾看成是个大作家,而对作为编辑、评  相似文献   

19.
应该严肃些!     
我是一个普通的读者。本文想从编辑出版工作严肃性的角度,谈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时代·文艺·生活》一书里存在的问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1982年4月初版)。这本书是为了“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编的论文集。无疑,这是一件很严肃而又有意义的工作。但是,读了这本书以后,给人留下的记忆却是,这是一本在编辑工作中不大严肃的书。请看下面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同志为友     
六年前,偶尔从《光明日报》上看到《编创之友》改名《编辑之友》并公开发行的一期的“要目”,出版单位是山西人民出版社(后另立书海出版社)。这信息使我振奋和惊异:全国共有多少编辑人员,不得而知,估计人数总是很可观的吧!然而,几十年来,以编辑为读者对象的刊物,恕我孤陋寡闻, 却是少见得很,这《编辑之友》或者可算是第一家。而这《编辑之友》的出版编辑处,却是山西,我想,一定有一批热衷于编辑学研究的同志结集于斯,志在为中国编辑学的研究与发展进行筚路蓝缕的工作了。其魄力和胆略,自然令我钦敬。我是搞中国现代文艺研究的,对编辑工作也有兴趣,所以,对这《编辑之友》顿生好感,于是写成两篇谈二、三十年代有功于现代文学的两位编辑家的短文,取名“书与人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