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媒体传播有其公共性内涵,当前自媒体传播已成为社会公共性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自媒体传播中尚存公共性缺失的现象,包括传播中存在大量不实信息、对公共事务关注不够、传播行为缺乏理性以及过度商业化所引发的公共性流失。基于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内涵,自媒体传播中的公共性实现途径包括培育自媒体用户的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自媒体平台的自律以及建立公共权力机关与自媒体场域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越来越远离了公共事件,丧失了基本的理性,甚至在逐步侵蚀着我们还并不完善的公共领域,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更为深入的分析。本文分析了音乐类媒体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性缺失、音乐类媒介文本内容的公共性消失以及音乐类媒体公众公共性消失的现状,并就重建音乐类媒体的公共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越来越远离了公共事件,丧失了基本的理性,甚至在逐步侵蚀着我们还并不完善的公共领域,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更为深入的分析.本文分析了音乐类媒体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性缺失、音乐类媒介文本内容的公共性消失以及音乐类媒体公众公共性消失的现状,并就重建音乐类媒体的公共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自媒体最具颠覆性和革命性意义的,在于它创造了人类传播史上从未有过的草根媒体和无限自由的传播世界,其公共性和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的传播走向,更承载了社会的公共利益。但是由于自媒体使用者传播个人主义的迷失,也给传播与社会制造出诸多恐惧与焦虑,造成对公共善与个体善的双重伤害。本文主张建立起自媒体传播以"毋伤害"为核心原则的普遍善准则,并通过组织自媒体传播垂范与引导,以及普遍的社会公众媒介素养与自媒体素养教育,唤醒社会公众自媒体使用的自律意识,普及自媒体使用规范,以实现自媒体传播的普遍善。  相似文献   

5.
晓华 《出版广角》2014,(17):68-69
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开辟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机制。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自媒体信息传播把关不严等原因,导致虚假、暴力等不良信息大肆传播,污染了媒介的信息传播环境。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是信息交流的平台,天生具有公共性,但其公共性遭遇困境,为此,必须坚守相应的道德底线,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媒体公共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传播内容的低质量、传播主体的非理性和话语权力的不平衡使得自媒体陷入公共性的困境。解决自媒体技术发展与公共性建设之间的矛盾,需要提高自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构建自媒体平台审核体系。  相似文献   

7.
张萍 《今传媒》2013,(11):14-15
电视问政自问世之日起就饱受争议,究竟它只是行政管理的创新方式还是电视媒介致力于建构公共领域的尝试,对电视问政的不同认识将生成不同的节目内涵与传播效果。论文重点探讨电视问政如何强化公共性,实现对民众公民精神的启蒙,推动公民社会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万展豪  王远舟 《传媒》2018,(4):75-77
公共传播视野下组织形象构建与传统视角的组织形象构建方式不同,这种传播的公共性即包括传播原则上的双向平衡性、传播渠道上的公开性与开放性、传播主体多元化,又包括传播理念的公益性和传播场域的包容性等,以组织形象建构为目的的公共传播应将"公共性"作为主要宗旨.  相似文献   

9.
李晓云 《新闻界》2014,(2):41-44
网络群体性事件正在成为公共性问题讨论与解决的互动平台,本文探讨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并指出其公共性主要体现在:批判的氛围和公共议题的趋向。在此基础上,从公共领域的视角剖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认为网络媒介、各类社会问题和具有批判意识的社会公民都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建构性力量。由此,在公民精神的宣传与引导、理性公众舆论的培养、政府畅通民意与"官意"的交往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共价值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彭兰 《当代传播》2021,(1):21-26
虽然信息病毒现象一直存在,但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病毒问题更为严重,对抗信息病毒也可以借鉴群体免疫的思路。从“传染”动力学角度看,社交媒体促成信息病毒传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作为“人媒”的个体的局限、社交环境中专业性“浓度”的不足、群体互动的影响以及群体分化的影响。个体免疫力对于群体免疫至关重要,而对于信息病毒免疫力形成来说理性建设尤为关键,特别是理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价值理性的倡导、交往理性与公共理性建设以及新技术理性倡导等。对抗信息病毒也需要阻断其传播路径,主要的策略包括:部分节点率先免疫减少传播路径,群体协同识别、阻隔信息病毒,以及通过平台机制与技术来抑制社区传播。  相似文献   

11.
《新闻1+1》重视媒介的公共价值,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热点话题的节目评论都要被各大网站转载引用,作为此事件的权威意见。《新闻1+1》构建公共话语空间,传递出新闻评论节目所蕴涵的人文关怀,与倡导公共理性、传播公共精神,舆论监督、维护公共利益的作为,是传媒公共性的最大实现。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跨越时空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社会结构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的边界,这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重构。在社会关系重构中,作为公民社会发展的要素,如公民身份、公共理性以及媒体公共空间等对促进社会有机团结、推动公民社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所有这些集中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对话与沟通中。本文从中国公民社会及其特征、公民身份与公民意识、媒体公共空间中对话与沟通何以可能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媒体公共空间中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建构公民日常对话与沟通的思想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形式的出现曾被誉为信息时代的公共领域,当研究者从技术的角度去分析虚拟公共领域可能带来的民主、自由以及公共性的回归时,实证研究却展示了另一番景象:情绪化的宣泄、自我展示以及大量私人琐碎的议题充斥社会化媒体。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分析社会化媒体中的公共领域的特征,旨在探讨构建社会化媒体公共领域的公共性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7,(3)
本文以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冲突性议题如何进入公共话语空间、媒体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框架以及在建构过程中所呈现的媒体公共性及其特点做了详细阐释。文章认为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在社会权力竞技的过程中被逐渐凸显和放大,通过媒体呈现进入公众的话语空间。为了体现媒体的公共性,媒体运用"国家-社会"框架、"公共领域"框架和"社会共识"框架去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但是,在喉舌理念和市场理念的双重压力挤压下,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呈现出"差异性"、"片面性"和"破碎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微博约架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具有负面传染性和示范性,从根本上背离了公共理性精神,撕裂了社会和谐。对这一不良社会现象的治理要多管齐下:进一步强化自媒体管理的力度,从源头上遏制约架信息的传播;大力培育公民社会,彻底铲除戾气生成的社会土壤;努力形塑普遍的文化宽容精神,营造自由宽松的公共讨论氛围。  相似文献   

16.
段爱峰 《东南传播》2014,(11):49-52
本文以框架分析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一般应用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研究的框架理论尝试与自媒体微博相结合进行较微观的研究。分析得出微博传播主题集中、突出人物特色、全城媒体联动以及话题具有公共性是推动"全城义剪"公益个案获得成功并引发公共性讨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信息、教育、娱乐和服务是电视媒体的四大基本功能。电视节目正是借助这四大功能,与观众产生互动,满足观众在特定层次上的生理或心理需求,进而影响观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从而实现电视媒体的传播目的。对于兼具公共属性和商业属性的中国电视媒体而言,这种传播目的在公共性上体现为电视媒体传播公共价值、整合社会认知、促进社会发展;在商业性上则体现为电视媒体借助对观众收视需  相似文献   

18.
冯阳 《新闻世界》2012,(10):156-157
新媒体融合开创了自媒体时代,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也初见端倪。新媒体技术优势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实现了多元价值和利益诉求,同时也对媒介的公共性产生破坏。自媒体技术的限制,非理性的话语表达,对媒介公共性产生了疏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新兴媒体发展中,既带来了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一面,给人们文化生活、舆论及信息传播等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还模糊大众传播跟人际传播、私人传播及公共传播间界限,本文就新兴媒体公共传播策略进行了优化及理性探索.  相似文献   

20.
微博的表达权及“理想传播情景”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作为网民张扬表达权的一种新兴媒体,具有传播迅速、及时、定向传播、协作传播等特性,决定了其成为Web2.0时代公共领域的一种新的形态。由于用户的虚拟身份、话语权不平等以及理性沟通欠缺等原因,从而使得微博传播中客观存在着扭曲的沟通现象。为使微博用户理性而充分地行使表达权,需要克服扭曲的传播,构建理想的传播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