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渲泄≠宣泄     
近年来,一些报刊中出现了“渲泄”一词。如: ①“把‘那就是一只蟋蟀’放在每段的段首,反复咏叹,让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情,得以充分的渲泄。”(《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1期第30页) “渲”字只有两个义项:①小水。②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汉语大字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渲”字条下也只收录了一个双音词“渲染”,而无“渲泄”。查“宣”的义项  相似文献   

2.
渲泄≠宣泄     
近年来,一些报刊中出现了“渲泄”一词。如“①“把‘那就是一只蟋蟀’放在每段的段首,反复咏叹,让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情,得以充分的渲泄。”(《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1期第30页)“渲”字只有两个义项:①小水。②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汉语大字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渲”字条下也只收录了一个双音词“渲染”,而无“渲泄”。查“宣”的义项有五个,其中第二个义项为:疏导,且在“宣”字词条中列举了“宜泄”一词及两个义项:①使积水流出去。②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3.
马中礼同志认为《战国策》中“坐行蒲服”的“蒲服”即“匍匐”不一定准确,他以为“蒲服”应理解为“穿着用蒲草编织的衣服”,并说,“匍匐”直接写作“蒲服”的例子还从未见过。(《“蒲服”并非“匍匐”》见《语文知识》1994年第3期第39页)  相似文献   

4.
拜读了张鸿清老师发表在《小学教学研究》2003年第6期上的《质疑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一文后,觉得张老师并未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置“整体认读音节”这一问题。高等学校教学用书《现代汉语》(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颜迈著)第82页写道:“在初等教育中,为了避免讲解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近几年来,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每期的《小学教学研究》一到,我总是先翻开《数学》栏目,拜读“教法探讨”、“问题研究”、“争鸣之页”等内容,爱不释手,受益不浅。但我发现一个问题:1992年贵刊第十期第33页四川省张全明同志所写的《似是而非关键应搞清“是”》一文竟然又在广西的《小学教学参考资料》第十期上出现了。  相似文献   

6.
2000年3月新版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材第70页写道 :“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难以‘剿灭’ ,就改用‘招抚’的办法 ,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 ,企图控制利用。”1992年11月旧版教材第69页写道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 ,承认义和团合法 ,企图控制利用。”从新旧教材的表述变化可以看出 ,新教材最大的修改就是把“清政府”改为“慈禧太后”。其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7.
拜读本刊1992年第四期《究竟什么是“位置值”》(以下简称《究》文),感到有某些不妥之处,试在此谈谈本人的看法。《究》文对1991年第九期《“数字值”与“位置值”浅议》一文提出两点异议,我们对其中第一点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教学文摘     
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是什么意思初中《中国地理》上册,第四页开头写道:“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相似文献   

9.
[故态复萌]故态:老毛病;复:又,再;萌:发生。指人的老毛病或坏习惯又犯了。含贬义。“故态”不能写作“固态”。 [正]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这种种情况,有的属于反革命分子的活动,……有的属于唯恐天下不乱者的破坏,有的属于剥削阶级残余分子的故态复萌。” [误] 《女子世界》1985年第8期第35页:“遗憾的是,好样不长,她又固态复萌……在赌友的引诱和丈夫的影响怂恿下,又进了赌场。”  相似文献   

10.
《岳阳楼记》“其必曰”,初语五册课本译为“那一定要说”,江夏等编的《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译为“他们一定会说”。对这两说,唐德甫同志在其《“其必曰”的“其”究竟如何解释》一文(《语文知识》92年第7期)均予以否定。唐文先说明“其”不可作全句的主语(对此本文不作讨论),然后写道:(“其”)能否作定语呢?也就是说把它讲成指示代词“那”,也不  相似文献   

11.
近来,在一些报刊中经常会看到“渲泄”一词。如:(1)这种交流、渲泄、分享实际上就是一种输出、一种释放,而写作恰恰就是输出和释放的一种形式。(《学周刊》2013年17期)(2)它牵动着人的喜怒哀乐,编排着悲欢离合,流溢着温馨冷酷,渲泄着热情淡漠。(《青年教师》2013年第02期)(3)倾听,是指认真细心地听取对方的意见甚或是渲泄。(《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年第01期)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学》自 1981年创刊以来,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师、教科研人员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健康成长。我们本着对广大读者、作者负责的精神,采取各种措施,从栏目设置、文章内容、文字校对、版式设计、印刷发行等方面提高刊物质量,满足广大读者、作者的需求。但还时有纰漏,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两处校对错误就是读者在来函、来电中指出的。 (1)湖南省涟源市双江小学吴丽群老师在来函中指出:2004年《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第48页的“1975”应为“1875”。 (2)深圳一位老师给编辑部打电话,指出2004年《小学语文教学》第3期第61页中…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物》(第二册、1995年人教版 )第 115页写道 :“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有许多病原体 (又叫病原微生物 ) ,这些病原体一旦侵入人体 ,就有可能引起疾病 ,损害人的健康。”而第 119页写道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 (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引起的 ,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书中前后这样的写法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认为“寄生虫”也是“微生物”。在 1995年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第 192页写道 ,“病原体也叫‘病原生物’ ,是指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病的统称。”由此可以看出 ,教材第 115页中所指…  相似文献   

14.
语文部分1.2005年第7-8期第29页,那秋生撰文《“三位一体”绘人生图景》大量引述“三”字成语(词语)中的人生哲理,贴合湖北高考作文题:“含‘三’词语看人生”。(60分) 2.2006年第4期第12页,施小民撰文《2006年高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中四川自贡市教科所王松明同志的《“フ”应称作“横撇”》一文,文中写道: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册教科书及教师教学用书将“フ”称作“横折撇”,经多  相似文献   

16.
“亚细亚”一名最初见诸的汉译典藉是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稍后的《职方外纪》第一卷,艾儒略写道:“亚细亚者,天下一大州也。”我国《明史·意大里亚传》首录该名,沿用至今近400年了。  相似文献   

17.
《冯婉贞》中有“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鸷伏矣”的话。课本对“鹜伏”的注解是:“象鸭子那样伏着”.早见段励勤同志认为“如以鸭子的跩、笨、弱懦来解释”则是“丑化冯婉贞等抗击侵略者矫捷英武的形象”.他以《辞源》所解.“(?)通鹜,疾速的意思”为据,认为“鹜伏”应解释为“迅速地趴伏”.(见《语文教学通讯》八○年第三期段文)近又看到王化钰同志也认为“段文  相似文献   

18.
《江苏教育》1997年第3期登载刘建冬同志《慎用“必须”》一文,指出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严密性,很有必要。类似的误例并不鲜见,如:“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要求两地距离,必须知道物体运  相似文献   

19.
“右”,高中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注为:“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左”,第三册中《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句释为:“左边的位置,是上位”。在古代究竟是以“右”为尊还是以“左“为尊? 《辞源》956页“左”字条①:“方位名。与‘右’相对,面向南则东为左,面向北则西为左。古时常以东  相似文献   

20.
全展同志认为《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句中两“而”字不表示转折,而表示假设,译作“如果”(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三期)。我们不同意这个意见,理由有二。 (一)“而”字表示假设这个用法古人的确早有论断。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而犹如也,”又:“而犹若也。”近人杨树达《词诠》卷十亦谓:“而,假设连词,用同如。”这个结论是根据异文、互文资料总结出来的。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