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聪 《传媒》2017,(16)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崛起的新媒体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其中以智能手机的影响最为明显.据2017年3月GSMA公布的"移动经济"报告预测,到今年年中,全球手机用户人数将突破50亿人(最新数据尚未公布),预计到2020年全球手机覆盖率将达到80%.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手机媒体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其无可比拟的便携性、即时性和互动性,为新时期的人际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被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通常以智能手机为传播终端,以网络为信息平台,在分众传播的目标下采取定向或者交互式的传播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个性化传播.随着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严肃认真,碎片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成为手机媒体快速发展、普及的重要推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手机媒体也对新闻传播形态的改变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个科学问题,近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频发生,使得气象信息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气象新闻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从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这个角度来看,气象新闻不仅能提供天气预报服务,还应该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舞台.经历了从"天气简报"到.气象新闻"的变迁,经历了从"直线报告"到"立体解读"的转变,气象新闻在媒体上的地位已经不仅仅是配角,而是慢慢变成了新闻媒体上的重要新闻品种.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自出现以来,以即时、便捷、互动等特征迅速横扫全球,其构建的社交网络更是给人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化,与此同时,给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社交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络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更加频繁紧密,但实际上却潜移默化地让人们越发孤独和焦虑.这种孤独不是个别行为,而是在网络环境的虚拟反馈下形成的群体性孤独.本文将从媒介批评角度,综合运用传播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对"群体性孤独"现象进行分析,重点探讨该现象背后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工具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博客"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要经常接触网络的人都知道.网络"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和传播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对象,成了电脑收藏夹里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网络出现至今,给大众生活和媒体接触方式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随着数字技术的愈加成熟,网络媒体也有了巨大发展.类似"艳照门"的事件正是借助了网络传播的特性得以造成广泛的影响.本文从具有代表性的香港"艳照门"事件分析网络传播在传播公众事件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人们交往的需要,社交类游戏悄然兴起."开心农场"便是火爆网络的社交类模拟经营游戏."开心农场"从一问世便以强烈的互动性和游戏性吸引了大批玩家,井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媒介传播扩散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只会运用鼠标的七八岁的小学生,到不会打字的中老年人,都乐在其中."开心农场"现象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因其即时性和技术的便利性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中传播者的强势地位,使得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的尺度更加宽泛,网民迎来了"人人平等"、"大众狂欢"的时代.但网络传播的随意性也使得其不可控因素增加,网络传播中道德界限模糊,言论自由和媒介道德的博弈研究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议题."艳照门"事件中明星丑闻照片初期的迅速传播和其后相关部的大力干预,不能不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反思.本文认为,建立在对人类生命的关爱和尊重的基础上的言论自由才会使网络真正成为造福民主和大众的传播媒体.  相似文献   

8.
印尧  陈华 《东南传播》2021,(9):123-126
媒介技术融合的演进使得"媒体"一词的概念日益宽泛,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分析的运用促进了用户与媒体传播的对等平衡性.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的发展重构了社会的传播生态和连接逻辑,洞察用户情绪、建构用户场景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关键性思维方式.从用户定位到社群场景建构的演绎成为互联网思维下提升传播效果的最有效路径,传播技术的演进创造出新的传播形态,社交媒体的连接将人们在网络空间重新集聚,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空间交流存在的时空距离以及身份差异带来的群体区隔.移动App基于用户使用惯习和分享动机的数据分析,建构了一种基于移动社交的全新社群模式.本文基于对网易云音乐App的媒介经营管理和社群营造体系的分析,探讨新媒体传播对网络社群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9.
李斌 《传媒》2017,(24):37-39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闻信息传播打破了媒体刊发版面、播出时段的界限,也不再有空间阻隔,信息在浩瀚的网络里交互、在一个平台共享.在这个信息海洋中,即便传统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在网络世界里也只是微小的存在,甚至很可能激不起半点浪花."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舆论场中,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源,一个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大V"发出的声音,影响力很可能超过传统媒体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姬德强 《编辑之友》2021,(11):16-21,33
全球传播的平台化正在引发广泛的"超文化回声室"效应.传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由于明显的技术盲区,无法有效解读这一技术与资本共同驱动的数字断连现象.因此,文章借助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数字平台给跨文化传播带来的生产性、部落化等结构性影响.以"超文化回声室"为语境,文章讨论了中国的国际传播如何超越文化本质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技术中立主义,关注数字平台的商业基因与不做保证的公共性、渠道功能与生产本质、文化的脱域和超域,以及如何实现国际传播的降维与跨文化传播的增维、从大众传播到共创传播、从技术的中立性到技术的生产性等一系列理念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1.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是电子传播时代的重要标志.20世纪后期以来,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立体声广播和高清晰度视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质量也越来越高.美国人凯文·曼尼提出的"大媒体"概念,指的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全面竞争的现象,并且他也提出,传统大众传媒、电信业、信息(网络)业都将统合到"大媒体"之中.那么,在"大媒体"时代,广播应该如何克服自身劣势,更好地发挥特长?笔者试做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孙莹 《今传媒》2012,(8):53-54
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网络传播以"润物细无声"般的方式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中,在带给人们高效便捷的同时,网络这把"双刃剑",也引发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伦理道德问题。本文试从网络自身、社会环境、网民自身等方面找寻产生网络伦理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进步,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在为人们提供服务娱乐的同时,也由此衍生了一些专属于网络的一些互联网传播现象。从最开始的"芙蓉姐姐"到"凤姐""犀利哥"、再到以一曲《江南style》火爆全亚洲的"鸟叔",这些人无不通过网络迅速蹿红,旨在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出发,对网络红人走红的原因进行深度的剖析,以达到大家对网络红人有个正确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技术变革不只是改变生活习惯,而且要改变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1]"第四媒体"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整合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遍及世界的"全球媒体"传播网络,全球网络传播籍此发端.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影响最深、最广的新型传播系统和联系纽带。网络传播如此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和交往方式,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从网络传播的特征、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网络传播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从而得出只要以理性和现实的眼光看待网络,扬长避短,合理使用,网络定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6.
微传播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方便了人们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以新媒体为载体的金融诈骗、谣言散播、网络暴力等问题时有发生.如何完善"微"法治环境建设,是各级政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全球范围内,人们对于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这一论断已经不再有任何异议.从工作、购物、社交、娱乐、旅行、美食乃至寻找人生伴侣,网络几乎无所不包,网络生活已经越来越多地占领了人们生活内容的大部分.一个没有了互联网的世界似乎已经是一个不再值得生存在其中的世界了.而网络对于学习和教育方式的改变则同网络对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一样,无处不在,并且同样也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侵入到传统教育领域.网络、数字技术、数字化学习和教育正是目前为止不断在改变人类学习和受教育方式的终极根源.  相似文献   

18.
从"把关人"向"引路人"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兴起首先带来从业者传播理念上的变化。"把关人"内涵发生转换。在网络传播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角色正在发生转换: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信息传播成本大大降低,个人间信息传播"门槛"越来越低,传播的双向性使得传播的权力泛化,任何人都拥有传播的权力,传播者的权威性被削弱;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一些传统的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时代受到了质疑.如业界人士对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这两个理论在网络中的表现程度,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尤其在网络BBS中的表现,这两个理论争论地更加激烈.笔者就从网络BBS出发,对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和"沉默的螺旋"效应进行相关比较和总结,笔者认为网络BBS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事实上具有相似性,都是网民群体压力心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传播创造并维系社会".当下,人们已经进入深度的媒介化社会,一切社会关系都被披上了浓浓的媒介色彩.人类的工作、生活等一切互动不仅是以媒体为工具而且受媒体所支配.在"Z世代"社会关系当中,人们传播、接受信息的方式、渠道被无限扩容,网络司法拍卖的信息流则显得过于窄小.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探索构建了以"电视+移动直播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