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对“读”“写”的认识 (一)“读”——生活与学习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强调“读”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常常会强调语文教师抓“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不仅是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的一种本领。  相似文献   

2.
语文的基本能力是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而培养这四种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自觉能力 ,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读”各类文体的典范作品来实现。因此 ,“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 ,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也意识到“读”的重要性 ,但在操作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 )粗“粗”,主要指学生在“读”课文时 ,读的粗略 ,只过口 ,不过脑 ,只求读通文字 ,却不求读“懂”内容 ,这样学生在作文中 ,便不能准确地遣词造句 ,也…  相似文献   

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要把“读”的指导和“读”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受到思想教育。那么怎样进行“读”的训练呢?  相似文献   

4.
庞德华 《广西教育》2011,(26):37-37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人口。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必须掌握好“导”、“读”、“讲”、“演”四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一种应用兼思维型学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应试升学指导的弊端,不强调学生对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应用,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文习题的操练与语法知识的掌握。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不断创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在创新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语文教学应试指导的“强”与“弱”,只有在认识应试指导的“强”与“弱”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创新教学。  相似文献   

6.
“读”是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是儿童学习语文的必由之路。是语文教学之生命。所以,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和发展,“读”也越来越受到小学教育专家、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做到以读为本,发扬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呢?  相似文献   

7.
洪伟 《内蒙古教育》2006,(12):20-21
“多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读”也是当今许多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都要把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于是,语文教学近几年的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凸显出“多读”的观点。有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专家也鲜明地指出:“以读为本”。的确,“读”在语文阅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小学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核心,而阅读教学中,“读”既是教学的手段、途径、方法,更是教学目标中所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离开了“多读"的实…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忽视、应试教育模式的阻碍和社会的漠视,许多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浅读”、“厌读”的怪圈。其实,阅读是一个多层次的、循序渐进提升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习过程中量的积淀,提升阅读能力,并在快乐的课堂氛国中,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并在读书中成长。  相似文献   

9.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语文教学如果没有情感因素就显得呆板乏味、干巴巴,而只有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情感因素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产生是统一的过程,因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行动情后入情,而致“缘情悟理”。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常用“四字诀”即用“读”、“看”、“想”、“议”来激发和调动学生情感因素。 “读”——朗读是激发情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营造大语文环境,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听说读写的自觉意识,使生活的过程成为提高语文水平的过程。一、“听”与“读”的熏陶渐染“听”“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听”“读”水平直接影响“说”“写”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有耳朵你就别闲着”的口号。清晨,校电台在音乐欣赏后,开播名家名篇、学生习作;午饭后,校调频电台播放散文、诗词,学生利用无线耳机收听;晚饭后,闭路电视系统播放《新闻联播》;周日用《三星智力快车》栏目上选修课;课外活动,利用校园网络系统播放教学课件、诗词欣赏。每周各班推荐…  相似文献   

11.
“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朱瑜章老师在《也谈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中就提出:“要恢复传统语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诵读上下功夫。”①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语文教师的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看到有些教师以为“读”是灵丹妙药,能包医百病,他们在教授文言文时,不管学生是否了解文意,只让学生读,读后也不指导,不正音,有时甚至就干脆一节课让学生去读,还美其名曰“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因素有很多,有社会需要改变的因素,有教学目标变化的因素,有教学理念发展的因素,还有教育科研发展的因素。现代教学理论的革新,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通过语文的阅读,要使学生“能理解主要内容”,“注意积累语言文字”,“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这给我们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三部曲”模式探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行性。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变形式读为读中理解,变随意读为读中积累,变一般读为读中运用?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实施“理解、积累、运用”的“三部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重在培养学生“读、写、昕、说”四项基本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读”列在首位,可见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孙雯 《教书育人》2014,(2):60-60
小学语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包括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其中读和写是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读”与“写”之间寻找平衡点,准确结合读与写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把课文读通、读熟、读懂,其实这是一切语言学习的基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懂”。因为,“读懂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保证读的时间,加强读的训练,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课文,激发读的兴趣,教给读的方法,丰富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  相似文献   

16.
李国斌 《教育》2013,(8):47-47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素质训练,是学生理解、积累、内化,运用语文知识乃至形成能力的主要途径。学习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读”起着重要作用。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表情朗读、小组读、领读、默读、分角色朗读、自由读、齐读等。在教学过程中,每读一次就要确定一次的目的,每读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收获。只有针对不同“读”的目的,采用不同读的方式,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阅读,要把语文阅读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之色彩纷呈。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阅读,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享受自由自在地阅读,我试着做以下几点尝试:一、“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二、“多元”——学生体验阅读的丰富性;三、“真切”——学生领悟阅读的情感性;四、“受益”——学生达到阅读的目的性。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切享受到阅读的“自由自在”,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18.
薛红 《考试周刊》2011,(61):42-43
诗歌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作者认为“读”是个基本的方法。如何把“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结合职高语文的教学实践.把“读”细化为“朗读”“默读”“诵读”三个层面,分别渗透到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以达到鉴赏诗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探索形成了自读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读习惯”。让学生运用“三步发问阅读法”,以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出自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和“八字常规”,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养成习惯,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0.
施圣贤 《双语学习》2007,(7M):53-53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语文的素养是主要途径。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只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而且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使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创造。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更多地依赖语文教学,它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