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需完善人文向度的职业伦理构建.家训文化是融通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典范.我国传统家训文化资源丰富,为高校辅导员职业伦理建构提供了丰厚精神本源.高校将家训文化融入辅导员职业伦理建设,发挥家训文化的启导价值,构建以“日常生活、实践诠释”为理性进路,以“爱的教育、价值关怀”为职业导向的高校辅导员职业伦理意义体系.  相似文献   

2.
传统家训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的家训,作为一个文化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在家族领域和家庭关系上的体现。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内容丰富,有与儒家思想一致性、血缘性、等级性、和谐性、封闭性的特点,既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产物,又是一个不断变迁的文化体系。对传统家训文化,应予批判地继承,其精华部分可为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借鉴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诚信伦理是传统家训伦理的核心内容。当前,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生产领域、交换领域、金融领域等出现“诚信危机”,迫切呼唤诚信伦理。反思传统家训诚信伦理,可以发现,诚信伦理是现代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伦理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可靠保证。由此,借鉴和运用好传统家训的诚信伦理与市场经济的互补优化,将有利于促使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把道德追求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合理的求利,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家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为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有效借鉴。针对目前高职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指出传统家训文化对当前高职德育工作具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激励学生立志向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重视社会劳动实践四个方面的作用,提出高职德育工作中要批判地继承运用传统家训文化,要将优秀传统家训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5.
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复兴大业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学界对以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涵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研究集中在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大学生家国情怀、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与大学生家国情怀三个方面,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通过系统梳理关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研究,以期帮助大学生树立家国关系认知,引导其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山西传统家训绵延流长几千年,在回应时代的变迁中不断演进、嬗变,文化底蕴厚重,思想内涵深刻。山西传统家训自萌发以来始终贯穿着三条人文伦理法则,即重德主义的民间表达,家道昌隆的目标追求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完整展现了山西传统家训的文化意蕴。在新时代,深入挖掘山西传统家训的文化法脉和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古代文化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不仅卷帙浩繁,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从传统家训文化的德育思想内容着手,主要分析了励志修身教育、睦亲齐家教育以及为人处世教育三方面的家训内容。对传统家训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德育方法进行了归纳,分别是严爱殷责、知行结合、榜样示范、环境濡染。最后,揭示了传统家训文化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教学的借鉴,并倡导始终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突出德育过程的日常化与生活化,增强德育方法的体验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8.
朱红莉 《成人教育》2014,(11):34-37
"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且蕴含着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仁义礼智、修齐治平、中庸之道等美德和思想。这些内容和思想对当代人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对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构建和谐家庭伦理关系以及个人的人生修养和人生实践,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对现代乡村治理有重要借鉴意义。现代乡村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传统家训的道德教化作用、净化家庭环境以及维护乡村秩序的效用。通过提高农民自身的道德素质,增强村民对家园的认同,节约社会治理成本,构建乡村伦理共同体,提高治理的绩效和层次,达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传统家训中关于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是中国家庭伦理文化资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学习探究传统家训中的家庭伦理思想,对个人成长成材、构建和谐美满家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比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家训,是传统宗法社会父家长垂诫训示子孙后代,用以规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言行准则,是父权与族权的重要表达形式。中国传统家训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它以父权制宗法大家庭为基础,适合于阶级国家政治需要、家族成员社会化需要及家族求生存发展需要而产生。从理论与史实结合上揭示中国传统家训产生的时期与原因及特征,以期推动对中国家训和传统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独特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渊源于传统文化与家训祖规;西方文化与湖湘文化;师友砥砺与丰富阅历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形成和繁盛起来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主要是指父祖对子孙、家人对家人、族长对族长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其主要内容是人生教育和伦理教育。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传统家训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关于我国传统家训的研究则起步较晚。相关著作直到8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至今为止,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家训的辑录著述,多是从史书、典籍中爬梳钩沉,再现前人家训的内容,并对其加以汇编、注释。  相似文献   

14.
传统家训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家训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无疑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就必须改造和扬弃传统家训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精华相承接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训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所撰著的《颜氏家训》是一部流传广、影响深的家训名著。书中的勉学重教思想,既体现了传统儒家修身学说的内在逻辑,又反映了士族制时代文化传家的历史要求;既看重安身立命、扬名显亲的世俗功利,又关注学问修德的伦理意蕴。这种思想在后世的家训及蒙学读物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它对世俗社会的文化意义更直接地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前途命运。从《颜氏家训》的有关论述中可以看出,只有把功利追求与道德追求结合起来,把扬名显亲的世俗目标与修身养性的精英价值结合起来,勉学重教的思想才能转化为促成世俗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动力,并充分体现儒家世俗伦理的社会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家训是长辈对于后代子孙为人处世、治家兴业的教导准则。宋代家训文化是我国家训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宋代社会的文化变迁,而且其特有的训诫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也使得宋代统治者极为重视家训文化的普及,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转型与发展,对社会伦理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宋代家训文化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有许多载体,而人造物体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在这类承载着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人造物体中,又可以再分为建筑物载体、构筑物载体和制作物载体等三大类型。在建筑物载体中,祠堂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而在祠堂文化中也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在构筑物载体中,处于庄园附属物地位的构筑物比较突出,并且以丰富、生动的形式传递着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信息。在制作物载体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小物体,不过这些物体能够"以小见大",承载着中国古人为人处事的智慧,寄寓着历代先祖对于后代子孙的人生愿望。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内含丰富的诚信教育思想,是中华文明漫长历史中别具特色的文化精粹,是涵养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丰厚文化滋养。重温传统家训有关诚信经典,挖掘传统家训诚信教育资源,深刻领悟它的精髓要义,始终坚持创新性、主体性、实践性传承发展原则,从增强主体能力、拓展综合平台、优化育人环境、健全保障机制方面构建完善的涵养体系、创设有效的涵养路径,使传统家训诚信思想精髓在涵养大学生诚信价值观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风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家训是立身处世、治家持业的智慧结晶.家风家训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了传统美德的精髓.新时代,家风家训文化又与时俱进地涵纳了新时期的价值观念.深入挖掘家风家训对当代大学生的育人价值,并提出完善优良家风家训的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20.
客家家规家训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它将客家精神融汇在每一条训言中,是传承客家精神的重要载体。客家人的家规家训形式多样,涵括的内容丰富,有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勤俭持家的治家智慧,还有严以修身的为人处世之道等,无一不彰显着中华传统的美德和品质,这也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由于时代局限,客家家规家训也有封建礼教的烙印,如推崇男尊女卑思想、灌输愚忠愚孝的封建纲常及推行奴化教育、宣扬封建迷信等。我们要传扬客家家规家训传统美德,为今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