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曲文化以一种活态形式一直流淌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血脉之中,多数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坚力量。本文通过对地方戏曲——洪山戏的困境与传承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辟原生态和时代性相结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罗卷戏,历史悠久,是传统戏曲的鼻祖和活化石。然而近些年来,它却走向了式微。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消于沉寂的罗卷戏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仔细看来,一些研究成果都只是局部地区介绍,且存在不足和偏差,易混淆视听,这不利于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保护这一地方稀有剧种。为此,文章就罗卷戏的名称由来、区域分布和历史演变进行介绍和考证。  相似文献   

3.
淮海戏是流传于苏北淮海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传统的淮海戏在传承与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会对淮海戏的传承与保护造成较大的阻碍.本文首先对淮海戏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概述,接着阐述了淮海戏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并分析了其发展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最...  相似文献   

4.
道情戏起源于唐朝,宋朝以后流行于民间。太康道情戏亦被称为河南道情,是流布于河南太康及周边地区的稀有剧种,虽然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市场逐渐萎缩,也面临着发展与传承的困境。要传承和保护太康道情戏就必须从加强人才培养、创新声腔表演体系、改善演出条件、提高艺人待遇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幼儿学前教育是幼儿成长中性格与文化修养培育的重要阶段,为幼儿提供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是每所幼儿园在新的时代教育背景下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赣南采荼戏是我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的地方戏曲.如何传承并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秦东是戏曲之乡,同州梆子、阿宫腔、合阳线偶戏、碗碗腔、老腔、二华迷胡等百花齐放。秦东戏曲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作为秦东百姓的精神食粮,它传承着地方民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在高台教化方面,秦东戏曲有利于扭转社会不良风气,净化村民的心灵。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秦东戏曲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与广阔舞台。  相似文献   

7.
柳琴戏是以徐州的本土戏曲剧种之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通过探析柳琴戏的生存现状和戏曲英译,挖掘柳琴戏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并找出推广传承柳琴戏新的可行性途径,使柳琴戏重新回归民众生活。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我国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进行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与运作的建议,即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打造有利于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培养,建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博物馆,以期为淮北地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文化、科学、艺术教育价值巨大.受社会转型影响,民间技艺处濒危状态,急待保护.要树立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并举的大文化观念,强化传承人的保护,发挥地方大学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0.
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与早期秦文化、氐羌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独特,传统地方戏曲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正确认识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挖掘和保护这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传承“非遗”背景下的高校戏曲史课程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中国戏曲史专题课程教学改革,既要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又要结合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戏曲的调研与考查,使学生对"非遗"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更要结合戏曲的表演性特征,福建地方戏曲的地域性特征,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影像的放映、讨论以及师生参与表演互动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加紧抢救少数民族濒危文化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课题.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二是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现代化,要持之以整体的和谐的发展观;三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体系化;四是要关注一些重要民族文化形式并及时抢救和保护;五是在全国各地学校教育中开设相关的课程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应开设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民间戏曲等课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地方文化部门、社会团体共同挖掘、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当地民间文艺,服务地方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彩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影艺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综合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大的观众群体。本文将以1978年由吴永刚、陈正鸿联合执导的彩调舞台艺术片《刘三姐》入手来谈一谈电影艺术对彩调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凤阳花鼓戏戏曲音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阳花鼓戏作为濒临灭绝的地方戏曲,对它的保护必须搞清楚它的音乐素材来源、音乐结构以及演唱方式等。本文通过对现存凤阳花鼓戏曲谱和唱腔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在曲式、演唱和伴奏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为保护这一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学理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两大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独特的文化基因,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民众性、传承性、依附性、活态性、脆弱性等特征.以泥玩、年画、武术、汴绣、戏曲、陶瓷等为代表的河南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源远漉长、种类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罕见的远古活历史价值、极高的审美观赏价值、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价值和适合大众旅游需求的体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凤阳花鼓戏作为濒临灭绝的地方戏曲,对它的保护必须搞清楚它的音乐素材来源、音乐结构以及演唱方式等。本文通过对现存凤阳花鼓戏曲谱和唱腔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在曲式、演唱和伴奏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为保护这一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学理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稀见戏曲剧种已成为地方戏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概述了安徽稀见戏曲剧种研究的三个维度:"本体研究"生态研究"和"文化研究",既有对戏曲本体的精细考证和艺术审美研究,也有对戏曲文化生态的田野考察和对策研究,还有对作为"生活文本"的稀见戏曲剧种的生活性特征和文化意义的凸显.对安徽稀见戏曲剧种的研究,不仅可以完善安徽戏曲文化的知识版图,也能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合适的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方言是民间文学的语言基础,是地方戏曲的灵魂,民俗事象是用方言词语记录、传承下来的。对方言民俗词语及其意义的深入考察,是对民俗本身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心理做出合理解释的前提。因此,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调查、抢救不断丢失的方言及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