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芙蓉 《传媒》2011,(11):71-72
近年来,我国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我国媒体对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取得了一定经验,但也有一些报道内容纷繁芜杂,造成某些新闻的时效性、准确性欠佳,有些报道内容重复、雷同。如何确立"及时、准确、全面、公开"的全息型报道模式值得业界和学界探讨。  相似文献   

2.
聂祎 《新闻前哨》2008,(12):37-39
要实现灾难报道的正常、健康发展,灾难信息公开的法制化至关重要。惟有从法律法规层面保障了政府对于灾难信息的公开透明,才能实现媒介对于灾难全方位的、准确及时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5.12大地震中的新闻报道特色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类媒体迅速反应,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以及手机短信等渠道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了震情。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信息报道的及时、公开和透明,达到了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传播效果,这在我国的新闻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4.
与以往灾难、灾情报道不同的是.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的报道,作为国家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信息发布非常及时.信息的透明度很高,内容丰富和全面。本文主要从信息公开的角度,分析央视这次灾难报道的特点与效果,以及汶川地震报道对今后灾难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陈青 《新闻记者》2012,(8):87-91
批评性报道,是媒体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从新闻自身的价值而言,批评性报道是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主要手段。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而提倡信息公开、维护大众的知情权则为媒体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这使得见诸于媒体的批评性报道有所增加。本文以近年来相继发生的"三鹿奶粉"、"圣元奶粉"、"富士康员工跳楼"、"毒胶囊"等公共卫生事件为例,探讨如何正确把握批评性报道的导向,减少其负面作用,放大其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6.
可以说.这次全国各级媒体关于四川汶川强烈地震的大型新闻报道,堪称近年来,甚至是新中国电视新闻报道有史以来.对突发事件反应最快速、报道最及时、内容最全面、最客观、信息最公开的一次大型战役性报道。笔者不断总结和反思: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时候,应该把握好什么样的原则呢?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面对汶川大地震这一重大灾难,媒体报道第一次有了有关信息公开的法规的支持。这与以往有很大不同,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国内灾难事件的报道采取了比较严格的管理,送审、“宁慢勿抢、准确第一”、报道内外有别等原则,使得灾难报道谨慎有余而透明不足。  相似文献   

8.
有人把批评报道称为"负面报道",但是在我看来,所谓的"负面报道"不等于负面影响。善意的、适当的和负责任的"负面报道",对改进我们的工作很有好处,能及时提醒和帮助我们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这有什么不好?——郑少三  相似文献   

9.
灾情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媒体在进行此类报道时往往跳不出传统模式:即"灾情报道=空洞的灾情统计数据+党和政府的关心+灾区人民与灾害作斗争的决心"。本文结合人民网近期灾情报道的实践,从如实公开、宣传技巧、人文视角、纵深分析四个角度出发,论述了传统灾情报道模式的不足及其改进方式。  相似文献   

10.
徐慎泽 《东南传播》2012,(12):27-30
本文试通过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媒体上重特大交通事故报道的大致脉络,并结合典型案例的分析,发掘重特大交通事故报道背后的时代精神,并解读此类报道的发展走向。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这三十年,我国媒体对于国内重特大交通事故的报道基本处于"失语"的状态,这种状态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和媒介方针有很大关系。新时期,重特大交通事故报道在信息公开、人文关怀、舆论监督方面迈出了三大步。当今微博异军突起,媒体面临新挑战,需要承担三项新使命,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信息公开条例》与危机传播的磨合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程度上讲,危机管理其实就是信息传播的管理,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具有"预警功能,协调功能,稳定、反思功能",但这些功能的依赖基础是信息公开.我国危机事件与信息公开之间的关系,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旧闻、无闻"报道原则,到后来的"统一管理,统一口径",到逐步"开闸放水",再到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和汶川大地震的及时透明报道实例,说明我国在危机传播上逐步迈向了开明与科学.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论文从"5?12"汶川地震后我国新闻媒体的迅速及时、公开透明的新闻报道谈起,梳理了新中国建立59年来新闻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理念上发生的一些转变,并以1978年、2003年的两个转折点为界对这些转变进行了时间上的划分。最后就导致灾难新闻报道理念发生转变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每年的"全国两会"一直是各大媒体争相关注的焦点,也是各大媒体每年投入精力最多、重视程度最高的一次主题性报道。在做好程序上报道的基础上,怎样寻找大政方针的高度和群众关注的热度的结合点,准确及时、充分生动高效的完成全国两会宣传报道工作是媒体需要不断完善改进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内参,是我国党报特有的一种报道手段。新闻内参是新闻媒体运用新闻手段将当时不宜公开报道的新闻素材制作成供有关方面领导、人员参阅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5.
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特征,积极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各国政府的共同义务。在现代社会中,政府的信息公开很大程度是通过大众传媒来实现的。本文通过新闻媒体对2003年"非典"疫情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报道比较,来展现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六年来的变化,以期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实际操作运用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林新 《当代传播》2007,(6):124-125
及时报道各类意外事件,关注事件中的人物,反映事件的发展状态,不仅是对受众"知情权"的尊重,更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坚持,对新闻人文精神的坚守.然而报道意外事件,特别是报道一些重大的或事关人命的事件,容易"炒"出"热点",给报道者带来"成就",也容易出"败笔",甚至伤及被报道者,反而背离了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刘霖 《青年记者》2001,(1):30-31
1992年后,我国证券市场在改革的大环境下迅猛发展,人们对相关知识、信息的需求也迅速膨胀,于是,专业证券报道应运而生。在短短七八年内,我国诞生了十多家全国性专业报刊,现在凡是有影响的媒体,也大都辟有证券栏目或版面,证券报道发展之快令人瞩目。本文试从大众传播角度,对我国的证券报道做些分析。一、我国证券报道概述我国的证券报道起步于九十年代初,一开始,受“姓社姓资”问题困扰,“股票新闻”公开报道很少。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打消了新闻工作者的顾虑,1993年,《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等权威报纸相继问世,随后一些地方性证券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证券  相似文献   

18.
内参报道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了解下情,指导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与助手,它有着公开报道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所以,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在完成公开报道任务的同时,还应以积极的态度,把采写内参当作自己的一分责任。  相似文献   

19.
张宗鹭 《青年记者》2007,(16):65-66
在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尚不十分成熟,这与新闻从业者没有深入分析受众心理,以及固守传统报道"报喜不报忧"的报道方式有关。这就造  相似文献   

20.
邓涛  强月新 《新闻前哨》2002,(11):18-19
一、创新经济报道模式要做好“入世”后的经济报道,需要不断深入学习,认真研究,及时转变报道观念,同时注意做好思想性、服务性、引导性三方面文章,创新经济报道模式。思想性是经济报道的深浅标记。“入世”后,新的经济报道题材层出不穷,思想性成为贯穿于报道主题的命脉。《文汇报》上的一篇题为《中国土豆为何不敌美国马铃薯》的报道,着实发人深思。其文意如下:土豆在我国的菜市场上,历来是低价值的。但中国土豆,是从土地到菜篮子,美国马铃薯却“千锤百炼”身价增;中国土豆,风吹雨打不穿“衣”,美国马铃薯,离开土地“孵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