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念奴娇》一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他游览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面对黄州赤壁,目睹滚滚长江东流水,诗人感叹历代英雄,用“浪淘尽”把千古人物和长江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远的时空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汹涌奔腾,又使人联想英雄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一切事物都会变化毁灭,唯有时间亘古不变;一切事物都如白驹过隙,唯有时间永恒奔流。时间如不竭之水,会冲刷一切,澄清一切;时间如无底之洞,会容纳一切,吞噬一切。因此词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相似文献   

2.
湖北境内,名曰“赤壁”者有六处:汉阳、汉川、武昌、蒲圻、黄州、崇阳。黄州赤壁,位于黄州西北隅长江故道之滨。“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矶头赤壁当天倚,下有山根插江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其江山形势,颇似“三国周郎赤壁”。难怪在黄州做剌史的唐代诗人杜牧,在《赤壁》诗中,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的赤壁写了。苏东坡被贬黄州,登临赤壁,抚今怀古,也权把黄州赤壁  相似文献   

3.
提起苏东坡,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黄州赤壁;提到黄州赤壁,人们也会自然联想到苏东坡。由于苏东坡与黄州赤壁之间的关系难以分割,以至于清康熙末年的黄州知府郭朝祚一改千百年来人们惯称的黄州赤壁为“东坡赤壁”;而清人汪煦则盖棺定论:“不是当年两篇赋·为何赤壁在黄州”。  相似文献   

4.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贬居黄州时,苏轼曾数次游于赤壁之下。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再游赤壁。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长江,苏轼不禁感慨万千,写下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谪居黄州,并非因什么“鸟台诗罪”,而是神宗袒护,将东坡编管在黄州的。黄州自古属于“穷乡僻壤”、“楚头吴尾”、“下等州”。黄州独特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环境,是流放文武官员的世袭之地。东坡之所以能写出赤壁两赋一词,与他黄州的贬谪生涯和他构建的贬谪文化机体紧密相关。东坡频频登临赤壁,面对江南武昌西山吴王行宫,联想三国赤壁之战,权把黄州赤壁当作盖世英才鏖兵的周郎赤壁,向往英雄事业,写诗作文,“发抒牢骚,假曹周以寓意”。逆境出人才,愤怒出诗人。贬臣东坡成为英雄,流放地黄州成为名邦。古今中外文人,把对周郎赤壁战事,对东坡人生感悟,都倾注在黄州赤壁及其二赋一词上,使得黄州、赤壁、东坡、二赋一词,既是民族性的,又是世界性的。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一带居然有五个地方都称为“赤壁”,其中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湖北蒲圻县西北的赤壁,这是当年发生“赤壁大战”的地方,当地称其为“武赤壁”;另一个是湖北黄冈县西北的赤鼻矶,这是北宋苏轼被贬谪黄州时活动游览之地,他曾在此先后写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念奴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以怀古为题,抒发襟抱的豪放派词作,下面从几个方面作些比较分析。一、怀古的地点——虚拟与实写“黄州赤壁”与“京口北固亭”是两位词人登临望远,怀古抚今的地点。苏轼怀古的“赤壁”,论者多有评说,一般认为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也有认为在蒲圻县西北,“黄州赤壁”并不是赤壁古战场。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中说,“……但词人吊古,每借以咏怀,即地望稍误,正不必以词害意,且着‘人道是’三字,见得当  相似文献   

8.
我对于碑和帖都是外行,从来没有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要为一部苏帖写个“说明”,实有滥竽之嫌。苏轼是元丰三年(1080)贬到黄州的,初住定惠院,四年改寓临皋亭,五年随在临皋亭近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后世称“苏东坡”之名,自此始。是年因黄州之赤壁,于长江作舟游,成前后《赤壁赋》。六年、七年均在黄州。同年四月量移汝州。苏东坡在黄州前后约五年,至今留下许多遗迹。因为有赤壁之误(火烧赤壁实在蒲圻),他写了赋、诗、词(《赤壁怀古》),反而使黄州的赤壁更为有名了。两个赤壁,互相邻近,我不相信苏轼连这点历史常识都没有。他因在黄州既也有赤壁,正好借题发挥而已。  相似文献   

9.
东坡赤壁位于湖北黄州,原是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山,崖石赭赤,状如悬鼻。《水经注》称之为“赤鼻山”。“矶头赤壁当天倚,下有山根插江底”(明李东阳:《赤壁图》),因又名“赤鼻矶”。《大明一统志》说:赤鼻山“屹立江滨,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亦称赤  相似文献   

10.
卢岚 《中文自修》2010,(7):46-48
一个平常地点,一旦有了故事,不管名人轶事或历史故事,就有了传奇色彩。赤壁之战发生在哪里甲据说湖北境内的赤壁有五六处,一说在嘉鱼县长江南岸,一说是蒲圻县西北的赤壁山。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指的虽然是黄州赤壁矶,也只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不敢肯定。  相似文献   

11.
一、赋题应为“前赤壁赋”。从时间看苏轼谪黄州两游赤壁作两赋,如不用前、后加以区分,使人误解只写了一篇赋。《历代文选》等诸多古文选注本赋题用《前赤壁赋》;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为《前赤壁赋》,注“他(指苏轼)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去游览,写了两篇赋,这里选的是前一篇”。《大学语文》(华东师大1984年版)题是《前赤壁赋》,注“苏轼曾两游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此为《前赤壁赋》”。《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第五卷,上海古籍1980年版)目录、总题为《前后赤壁赋》,分题为  相似文献   

12.
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到任。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壁矶游览,写下《赤壁赋》,同年十月他旧地重游再作《后赤壁赋》。以作者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抒写个人仕途失意后欲求超脱而不得的情怀,赤壁双赋遂在古代文学史上传为千古美谈。清代诗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说得明白:“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黄州赤壁不仅是文赤壁(东坡赤壁),而且是武赤壁(周郎赤壁)。位于江北的黄州赤壁的地理地貌,符合王粲、陈寿的记载。黄州赤壁周围有一系列赤壁之战的遗址。今黄冈县团风一带即乌林,而蒲圻赤壁位于江南,其地理位置在汉水入江口的西南几百里处,方位明显与赤壁古战场不合。将武赤壁的名号分给蒲圻赤壁,不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苏轼被贬黄州,对黄州那一名叫“赤壁”的地方情有独钟,曾两次携友游览,并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怀古作品。这些作品从总体上看,表现的是藐视困苦、旷达豪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5.
号称赤璧者有五,都在湖北。宋·杨齐贤在注李白《赤壁歌送别》一诗时,作了简单介绍: “今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今武昌)。惟江夏之说合于史。”现在湖北为人所知的就有两个赤壁:一在蒲圻县(即上面所说的嘉鱼赤壁),这是史的赤璧;一在黄州,这是诗的赤壁。  相似文献   

16.
东坡赤壁     
“东坡赤壁”座落在长江之滨的黄州赤鼻矶上。《黄州府志》记载:“崖石屹立如壁,其色赤,亦称赤壁。”从前江水流经矶头。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作过形象的描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迄今崖石上还留有篙点和冲洗的痕迹。唐代前后,赤壁就是游览胜地。  相似文献   

17.
轻舟犯雾下黄州,五十年前几度游。只为东坡赋赤壁,欲傍北郭起江楼。眼前风月留声色,梦里神仙狎鹭鸥。江上景光仍昔美,劳人欣赏倍增优。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同志,解放后几度遨游黄州赤壁,留下了这首优美动人的诗篇,盛赞赤壁的美丽景色。“只为东坡赋赤壁,欲傍北郭起江楼。”赤壁名传遐迩,除了本身的自然美之外,恐怕还要归功于苏轼的词赋吧!北宋杰出的作家苏轼,于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来,任黄州团练副使。  相似文献   

18.
西山·寒溪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赤壁和关于赤壁的几首小诗。与黄州赤壁隔江相望便是鄂城的西山,雁行次比,同为名胜之区。然就历史而言,鄂城西山远比黄州赤壁的资格老,因此留传下来的古迹也比黄州赤壁多,而且山环水抱,景物丰茂,则又为黄州赤壁所不逮。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周夷王时,楚熊渠立其中子熊红为鄂王,“鄂”这个地名最早见于此。这还是我国历史开始有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苏子瞻风雪贬黄州》、《苏子瞻醉写赤壁赋》和《花间四友东坡梦》等的内在精神旨是一致的,即都是借“苏轼贬黄州”之故实进行生发,来曲折反映元代士人的落魄困窘和剧作家的愤世之情。  相似文献   

20.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是国家在定员官吏之外设置的闲官。苏轼被贬黄州的诏令明文规定,“不得签书公事”,“使思过而自新焉”。这对满腹经纶、立志“兼济天下”的苏轼来说,不啻一种更沉重的打击。传说黄州是当年火烧赤壁的古战场。苏轼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彩绝伦的散文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唱。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选编了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亦选入第四册读本。笔者拟对苏轼此时期的思想感情做些探究,以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