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一直主宰着人对自然的认识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界定。然而,在这种价值观念导向下,自然和人类都造成了巨大灾难。从大自然的能动性和错误的两分法等方面出发来剖析人类中心弊端,呼唤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回归,全面确立生态文明观念,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传统山水画艺术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其自然观充分体现了艺术自然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妙契的关系,反映出传统山水画家肉体与精神上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类得到发展的同时却破坏了自身的栖息之所,也破坏了传统山水画所折射出的艺术自然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体现。生态文化是在人类拯救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的现代环境运动中形成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生态文化以生态价值观为理念,致力于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建立一种与以往的文明时代全然不同的新型关系,即人一社会一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生态文化的体系架构分为内隐的价值理念和外显的具体样式两方面。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瑶族古歌抒写自然,思考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人类既热爱自然,同时又敬畏自然.瑶族古歌审视和反思人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既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面,又有与自然相对立的一面.瑶族古歌关注人类精神生活与自然的关系,在和谐自在的自然中,人类拥有美好的精神家园,人与人和谐相处,然而在环境遭受破坏时,人的精神遭受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遭受破坏.  相似文献   

6.
不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天人相分”,都没有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天人合一”一味强调人类必须顺从自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事事,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而“天人相分”则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虽然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吸取两者之精华而摒弃其糟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基督教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当今世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基督教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人类从荒芜走向文明,经历了"惧怕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阶段.本文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发,探讨设计与自然的关系.设计源于自然,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更应该回归自然,绿色设计和废弃品设计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代表着未来设计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应当努力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从自然万物中提炼美化生活的元素,使人类的生活与自然交相辉映.本文将从自然的角度阐述设计中的自然元素.  相似文献   

10.
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嬗变出发,总结分析了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与环境恶化的态势,认为当代人口迫切需要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人口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了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人们的自然观必须由“征服论”向“协调论”转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立人口、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关联同一的,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源于自然,人的有生命的内体组织是物质的、自然的:人与自然又有本质不同,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在社会中获得人的规定性的,人与自然又是平等直辖市的,人的生存与自然的生存彼此关联,休戚与共,生态伦理学视野中的人类观还要阐明共时性的人与历时性的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它们之间的生存与发展矛盾。  相似文献   

12.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然观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必然内蕴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人类实践之中,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科学的"自然观"。从历史上看,整体自然观、机械自然观、伦理自然观虽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从对人之本性的片面理解出发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它们的"自然观"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的本质在于实践。按照人的实践本性,从人的实践本质出发,人对自然应该永远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和信念,敬畏自然观才是最符合人之本性、自然之本性的科学自然观。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学是一种在生态学和美学纬度下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和谐一致的存在论审美观。以生态美学主张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美为指导,对纳西族女性服饰从功能、色彩及演变上进行分析研究,据此展示纳西族女性服饰所传递的纳西民族崇尚自然,追求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之美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5.
心态是人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各种关系的态度,在生活于其中的各种关系世界中形成、发展;从人的生命本性出发,人的关系世界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未来、人与虚拟世界等五个层面。因此,青少年和谐心态的培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培育青少年爱社会爱他人爱自己;引导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网络天空好自游。  相似文献   

16.
川端康成的散文创作中具有一种超越性的“天人合一”生态审美意识。他笔下的自然是充满生机,千变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体,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川端康成描绘了融人自然中的人,表现了自然人性之美,并表达了敬畏自然的思想;川端康成从整体主义思想出发,对现代文明进行了批判。他生态审美意识的形成与日本传统文化——森林文化、原始神道与禅宗思想等,以及川端对现代人类破坏自然行径的忧虑紧密相连。川端康成的生态审美意识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对当代作家的创作以及读者的审美倾向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他们通过"自然"、"异化"、"提升"及"和解"四个方面,阐释了自然对人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异化劳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对立,通过"两个提升",即"在物种方面"和"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实现"两个和解",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德国古典哲学(包括美学)关注的中心。如何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统一,导致自由和谐关系的出现,是德国古典哲学(包括美学)的一个重大课题。康德、席勒、黑格尔为寻找人与自然统一的中介都作了很大贡献。但只有马克思用劳动实践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才真正导致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观念反映了传统的宇宙观,它架构了人类认识由自然到社会的文化桥梁。远古先民的天人关系带有依附自然的色彩,秦汉以来的天人关系探究添加浓郁的道德因子。历代失意文人借诸天人合一来获取心灵的满足,侧重人与宇宙的关系来展示其诗性智慧。天人关系铺设了传统文人对宇宙大化和人类社会的认知脉络,天人关系的生发、演绎路径构成古代文学与道德的契合之基。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三种伦理观,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和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不足和缺陷;只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才是我们应该实践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