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音乐是欣赏的艺术,要领略音乐的美,还得有一副“音乐的耳朵”。  相似文献   

2.
所谓音乐的耳朵指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在视、听、动、想等紧密结合的音乐活动中获得的,是人的智能、思想、情感等心理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果。学习音乐离不开耳朵,特别是离不开对耳朵的训练。只有耳朵的感知,没有头脑的相应反应,人的耳朵就不能称之为懂音乐的耳朵。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他一语道出了培养学生音乐耳朵的重要性。许多音乐教师都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许多学习音乐的孩子当中,缺少音乐耳朵的“失聪者”太多了!这些“失聪”的孩子给教师授课增添了许多困难,有的甚至是“…  相似文献   

3.
音乐的“非空间造型性、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它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从音乐欣赏的角度看,人们对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把握都离不开听觉,没有听觉的体验就没有音乐欣赏。可以说,音乐是为了人的听觉而存在的。那么,是不是具有听觉的耳朵都能欣赏音乐呢?也就是说,音乐欣赏究竟是被动地接受呢还是主动地参与?一般人或许认为,欣赏音乐也就是听音乐,而“听”这一活动本身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对某一存在物的感知,是对某种刺激物的反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只不过是用耳朵去听,通过听觉感知某一对象,但是…  相似文献   

4.
马娟 《教书育人》2014,(11):45-46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不难看出,如果学生不具备必要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被学生所接收,音乐的内涵学生就更无从理解,音乐教学就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因此,上好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对于高中生来说,音乐文化素养的核心,是培养“音乐的耳朵”。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基本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设置音乐鉴赏模块,体现了音乐课程结构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曾经指出:“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在现实音乐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曲优美的音乐,无数听众为之倾倒,如醉如痴;但在有些人身上却不能唤起任何反响,他们似乎对音乐的魅力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要全而完成音乐教育教学的任务,就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8.
给学生一副“音乐耳朵”育英中学王珍民作曲家创造音乐形象,正像诗人用文字,画家用线条、色彩创造艺术形象一样,也有他自己特有的一套表达情意的手法,那就是音乐语言。不熟悉音乐语言.就不可能去理解很好的音乐作品。所以革命导师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  相似文献   

9.
好的音乐多了,喜欢音乐的人多了,但是“听不懂”音乐的人也多了。人们一方面喜欢音乐,一方面又为“听不懂”音乐而困惑。音乐究竟能不能“听懂”?音乐究竟“叙述”了些什么?这是音乐这门艺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音乐材料的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使得音乐艺术不像其它艺术那样客易“听懂”。人们试图通过文学的形式去诠释它,但是力不从心。既然音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就要尊重它;既然音乐是供人们欣赏的,我们就可以充分享用它;既然音乐“什么都没有说”,我们就不存在“听懂”与“听不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学生对于音乐的反应固然与其个体的兴趣、爱好、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音乐能力在其中的作用。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它是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长期地熏陶和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逐步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是通过音响、节奏和旋律塑造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自身有着特殊的表现手段与方法。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重视美的教学,积极创设美的氛围,用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美、追求美。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要重视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同时要加强课堂语言的学习和锤炼,使课堂上的音乐美与语言美达到和谐统一。一、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确切规范,具有准确性音乐教师与其他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使我们想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让学生所接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音乐教学就不能最终取得成功。作为一名音乐课教师,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关键环节。我们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基本技巧,还要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我们想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让学生所接受,音乐本身就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材中并不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美的眼睛”,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里所谓“非音乐的耳朵”,就是指缺乏审美的情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乐论》中说:“六律俱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马克思也曾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就是说,尽管人人都有耳朵,可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很好地参与音乐生活的。不是常有人抱怨自己“五音不全”、“听不出音乐的门道”、“唱不出动听的腔调儿”吗?这些人的话证明了上述论点的正确性。所以说,只有具备了音乐听觉能力的人———也就是具备了“师旷之耳”的人———才有可能很好地参与音乐生活。“师旷之耳”、“辨别音律的耳朵”的实质,是说人们应该具备辨别各种音乐…  相似文献   

16.
曾小红 《广西教育》2008,(29):50-50
马克思说过:对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那么,作为音乐教育者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正> 当今社会上,音乐已进入到每一个从事音乐和不从事音乐的家庭。当然,音乐是神圣的,人们之所以热爱音乐,是因为音乐所表达、所唤起和沟通的是人类生活当中最神圣的人的情感的交流。音乐也是神秘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耳朵和它打交道。因此,我们很难感受出它的实体,但又知道它确实存在。所以我们把音乐比喻为一个婷婷玉立、婀娜多姿的少女,她站在你的面前,伴随着你的左右,但她却蒙上一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曾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这句话道出了听对于欣赏、理解音乐是何等重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人通过对音乐聆听、欣赏得到美的感受。而在听的过程中,来自不同环境、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甚至是同一年龄、同一  相似文献   

19.
马天龙 《甘肃教育》2010,(15):39-39
马克思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如果音乐的美感不能被学生所感受,那么,音乐教学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想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任务,教师就不能不重视学生音乐欣赏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马克思说:“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因此,音乐教学必须从感受入手,遵循听觉的感知规律,把发展、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