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学术界认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娱乐人群、高台教化、写意性、综合性和以行当演人物等特点。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历代于城乡戏台上表演的观赏性戏剧(杂剧、传奇、地方戏等)和在民间底层祭祀民俗活动中演出的原生态戏剧(赛戏、傩戏、目连戏等)。上述所概括的传统戏曲特点,只能适用于观赏性戏剧,而不能涵盖祭祀性戏剧。本文以山西仪式剧为案例,从演出生态环境、演出目的、演出场所、如何饰扮剧中人物和所综合的艺术手段等方面,来说明仪式剧演出主要供神灵享用,在娱神之余亦可娱人;演出场所除在固定的神庙戏台外,还可作流动性演出;装扮剧中人物不必通过行当,而由村民直接饰扮,并多为世袭制;融合的艺术手段较少,综合性不强。因此对全面的中国戏剧特点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
长春茶园     
冯斌 《兰台内外》2006,(1):59-59
长春最早出现的商业性演出场所是茶园,兴起于清朝末年,这些茶园也是长春最早公映电影的地方。民国年间长春经常放映电影的地方就有祥乐茶园、燕春茶园、爱国茶园等。样乐茶园,坐落于老城四道街上。始建于晚清光绪七年(1881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房主林喜德对茶园进行了一次重新修理,茶园扩建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西向临  相似文献   

3.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京城的各种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可谓丰富多彩、热闹非凡.而"过大年,唱大戏"则是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虽然,如今文化娱乐的多元化,对戏曲艺术有所冲击,戏曲的演出市场日渐式微,但春节的戏曲活动依然十分活跃.过大年,看大戏,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欢度春节的文化需求.春节期间,北京各大剧场,都会上演红红火火、欢乐祥和的"贺岁剧目",戏曲名家纷纷登台献艺.  相似文献   

4.
孙凯 《北京档案》2015,(6):52-54
这是一张上世纪20年代北京一家私人祝寿堂会的老戏单,从网上查阅得知,演员多为少年童伶,大都是在俞振庭1917年创办的“斌庆社”“带艺搭班”的十几岁的演员。知名度最高的李万春,有“童伶奇才”之誉,当年童伶戏班也曾风行一时。旧时北京除宫廷、王府拥有演出戏台外,民间私人堂会多租用如报子街聚贤堂、金鱼胡同福寿堂等大饭庄待客演出,通常为主办人家出资,也有亲朋好友作为贺礼赠送的,只是此次堂会的出资方及演出具体时间、地点已无可考。本文将从这张老戏单追溯出京城一个家族的兴衰故事。  相似文献   

5.
王兴昀 《兰台世界》2013,(4):118-119
<正>民国时期的天津形成了以戏曲演出、什样杂耍、电影放映、报刊传媒为代表的城市文化产业领域。而戏曲演出业凭借着市民的喜爱,以及自身面对各种变化的不断调试,在天津文化产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一、戏曲演出剧种的多元化天津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支持了戏曲演出业的持续发展,多元化的居民构成情况  相似文献   

6.
近代城市的商帮、行会,是戏班、伶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戏曲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汉口依长江和汉江的水路之便成长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全国各地的商帮汇聚至此,建造了大量的行帮会馆。会馆戏台常常演出家乡戏和本地戏,促进了声腔剧种的融合和城市演剧的繁盛。近代汉口商帮行会所主导的会馆演剧,是寻绎城市戏剧繁荣机制,诠释中国戏曲史上"商路即戏路"命题之新内涵的重要实例。  相似文献   

7.
东汉延熹五年(162)白水仓颉庙建立,标志着仓颉崇拜得到官方正式认可。在全国现存纪念仓颉的16处庙宇中,白水仓颉庙是目前所知建立最早且唯一有戏台的庙宇。东西戏台位于庙三门两侧,是一对并台式戏楼。当地人将其形成缘由归结附会于仓颉"四目"之独异样貌,根本原因在于明清以降伴随庙会日益盛大而来的戏曲演出繁盛。在神人同乐观念驱使下,每年定期赛社逐渐形成了谷雨祭祀演剧以及独特的对台戏演出习俗,这再次证明民间信仰是民间祭祀演剧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8.
京津地区相声演出现场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2010,(2):47-55,157
中国传统相声发展已过百年,当下京、津相声现场演出的形式主要是茶馆与小剧场演出。本文对京、津具有代表性的相声场所,其中包括北京的天桥乐茶园剧场、湖广会馆、东城区周末相声俱乐部、广茗阁(鼓楼)笑剧场,天津的天华景戏院、新名流茶馆、大金台茶馆进行了现场描述。通过问卷调查,对京津地区观众听相声的目的、方式、场所选择等问题进行考察,并指出了京、津两地相声观众的差异。在相声演出生态方面,依据田野调查与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京、津相声演出的文本创新性、演出氛围、表演空间以及相声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等问题,并就营造良好相声演出生态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9.
山西沁水土沃村东之舜汤二帝行宫内,存有一元代戏台遗址,并有元代、民国两通碑刻,分别记载了此戏台初建重修时间,以及当地元代以来的戏曲活动.这是山西境内新发现的一处元代戏台遗址.元代碑刻中所记女真、蒙古官员参预戏台修建之事,在现存元代戏台文字记载中,仅见此例,其资料价值弥足珍贵.同时,民国碑刻中所记村社演戏不遵古风,破坏旧章,竟被刻碑传世,以示惩戒,这在古今戏曲史上,亦仅为见,也算一件奇事.  相似文献   

10.
《历史档案》2011,(3):F0004-F0004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书局合作编辑的《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已由中华书局出版。清代负责宫廷戏曲演出的机构是南府、景山等,道光七年(1827年)为消减经费和便于管理宫廷的戏曲演出活动设立升平署。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存升平署档案共计1803件册,涉及时限是道光七年以后至宣统末年,包括演剧档案和曲本两部分,大致分为恩赏日记档、旨意...  相似文献   

11.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戏台是目前发现的我国第二座石窟寺戏台,其特征是面对窟龛而建,其修建年代为清末光绪年间。此戏台未被《中国戏曲文物志·戏台卷》《中国戏曲志·甘肃省卷》《甘肃省庆阳地区戏曲志》等书著录。戏台依附于佛寺而建,而佛寺早在宋明时期已有盂兰盆会,清道光间有了"灯戏",戏台正是民间礼佛和庙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8月16日晚,一台体现近年来浙江群众戏曲水准的新创剧目——《水乡春来早》,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尉健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和化部部长孙家正、副部长艾青春等与首都近千名观众观看了演出。  相似文献   

13.
晚清《申报》以新闻、广告、评论和文学知识等多种形式传播着《牡丹亭》。这些报道涉及《牡丹亭》的舞台演出、曲本出版和戏曲禁毁等多种信息,具有内容丰富、文字浅显和传播快捷等特点,直接展现了舞台演出和曲本出版的情况,反映了沪上茶园和剧场、昆剧和昆班的盛衰变迁。报刊传播扩大了传统戏曲传播的途径,使《牡丹亭》走出了宫廷和厅堂,登上大上海的戏曲舞台。  相似文献   

14.
不要把“紧锣密鼓”用如“紧张” 什么叫“紧锣密鼓”?旧时戏曲演出开场前,通常要打三通锣鼓,锣鼓点很密,在野台演出时可借以招徕观众,移人剧场后也可以起到催促观众入场、落座、安静下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台湾傅斯年图书馆所藏《太平钱》《奇福记》两种四色抄本曲本,为清代内府之物,曾经"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递藏。从各层信息判断,两剧原来抄就于雍正朝(或更前),再以四色抄写于乾隆朝,应为两朝内府演出之本。这其中,《奇福记》乃据李渔《奈何天》剧改编而来,剧词仍保留原有的男女情色表演,则其应属帝王私密性演出所用剧本,演出之地当在宫廷或行宫的室内小型戏台。两曲本内存有大量详细的演出指导文字,包括服饰、道具、台步等,可为清代内廷戏曲演出研究提供较为详实可靠的文献依据。两剧在篇幅、情节、文字方面,与其所依据的明清旧传奇基本保持一致。另外,二剧均在出目之下标明唱腔,显示出雍正朝内府演戏仍以昆、弋两腔为主的特色,而弋腔已略盛一筹。这些信息为探讨清代内府演戏、清初戏曲发展史,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永熙     
相声表演艺术家张永熙,北京人,生于1922年12月,原名张宝康。自幼家中贫寒,9岁时拜相声名家赵少舫为师,三个月后即上台演出,一举成名,听众赠送艺名“小张麻子”。青年时的张永熙不仅能娴熟地演唱各种戏曲、曲艺唱段、唱腔外,还能操京胡、二胡、三弦和打击乐器,这为他后来演出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蕊 《传媒》2015,(18):51-53
戏曲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涵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大众文化的代表,戏曲的传播方式经历了"从戏台到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变迁".新媒介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戏曲的传播方式,还丰富和拓展了这一古老艺术的表现形态.当电视媒介与戏曲艺术结合,形成了戏曲类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8.
有着“百戏之祖”美誉的昆曲因为一系列大胆改革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昆曲骤然升温。白先勇担任总策划和总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今年5月在南京上演,并采取了三场连演的方式,即一场戏分三个晚上连续演出。这种演出方式是当代戏曲演出史上罕见的,本身即蕴涵着极大的新闻价值。南京的媒体就因为这次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着实兴奋了一阵。但蜂拥而至的记者与观众却随之发生了意外冲突。  相似文献   

19.
绍兴社戏     
屠剑虹 《浙江档案》2007,(11):30-31
社戏是旧时在绍兴农村和城镇中组织的具有酬神祀鬼性质的戏剧表演活动。这是一种民间祭社演出的戏文,是一种充满乡土风味的文化娱乐形式。绍兴自古就有观社戏的习俗,当地演社戏、观社戏之风甚盛,建有各式戏台,这些戏台为三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组织行为学"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特有的文化演出商业模式--演出作为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相互满足的文化平台.通过分析商务性演出、政务性演出的典型案例,提炼出该商业模式在价值主张、核心竞争能力、消费者目标群体、合作伙伴网络、产品与服务等方面的一般规律.并将该模式扩展到整个产业的层面,提出"文化+X"的文化艺术品间接市场化模式,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为传统与高雅艺术的产业化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