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风·氓》是一首以爱情为题材的叙事诗。诗中讲的是一个古今中外反复上演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全诗六章,情节单一:一二章写婚前,三四五章写婚后,第六章写结局,整个故事是在抒情女主人公的追述中展开的。分析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应是教学这首诗的重点之一,而抓住抒情线索则是分析女主人公形象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 五七言诗大都是诗人的主观抒情,抒情主人公大体上是诗人自己。词的体制较为复杂,有许多为人代言的词和咏物之作,又特重比兴寄托,还有类似赋体、戏曲体、小说寓言体、等等,这些词的抒情主人公或仅仅与词人有某种联系,或纯是他人的形象;有的词没有单一的抒情主人公,词中有多个形象荟萃、组合、他们有的是协调一致的、有的则是互相矛盾的;即令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代表词人自己,也不拘定是词人的实人实事,往往比诗有更多的假托和虚构。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形极易造成混乱,甚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正确辨析词中抒情主人公的状况,对某些词来说,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相似文献   

3.
《卫风氓》是《诗经》中一首弃妇诗,人们历来都是以温柔、坚强、怨愤、柔弱等词汇来形容其诗的抒情主人公。本文尝试用另一种观点来审视其抒情主人公,以尝试对她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作出另一种探讨。  相似文献   

4.
第三代诗歌解构了此前的新诗中建构的抒情主人公,将审美想象还原为庸常的现实本色。他们探索用叙述代替抒情和以文为诗的文体实验,显示了新的诗歌表达的可能。这其中,瑕瑜并存。同时使诗与文的界限更加模糊。  相似文献   

5.
论唐代宫怨诗与闺怨诗的幽怨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的宫怨诗与闺怨诗以描写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为主,深情幽怨、含蓄蕴藉是其“幽怨美”的主要特征,也是这两类诗歌独具审美魅力且历史不衰的根本所在。抒情主人公-怨女思妇的低贱地位、无奈处境、美好愿望、不幸命运则是形成唐代宫怨诗和闺怨诗“幽怨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致忸怩的情人》这首诗中,诗人采用大胆表白的方式,将抒情主人公对所挚爱女人的追求展示在世人面前,在逻辑和理性的引导下,将“时光飞逝,青春不再,爱情美酒,及时痛钦”的劝谕主题表现出来,并以从“正题”至“反题”,最后归于“合题”的三段式结构使本诗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因身处危逆境况(失意,离别、羁旅、流放、死亡等),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面对秋天的景致,感物伤怀,悲从中来,悲秋诗由此产生.这些个人主义诗篇中的悲秋情怀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焦虑、楠楚的内心世界,既丰富了古代诗歌的内容,充实了失意、流亡,思乡、怨情等文学主题,也推动了抒情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星》的主旨是什么?要解决这一数千年来聚讼纷纭的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文本中的几个符号,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其活动的背景和内容、以及其思想情绪的变化。澄清了这些问题,一切笼罩在这首诗上的迷雾便烟消云散了。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中的抒情主人公,历来有多解,且均可通。这种一诗多重身份的现象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其实,这种特殊现象主要是由古诗的审美特性决定的,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模糊抒情主人公身份,以收到解读域的最大值。这种审美特性又是文人作者学习乐府民歌后的创造性发展所致,更是特别的时代造成了文人特别的身份决定的。把握这一点对理解《古诗十九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楚辞·九歌》中的《山鬼》,是一篇祭祀山神的乐歌。但是,由于书阙有间,楚国民间有关这位山神的神话传说,早已亡佚。因此,山鬼是谁?谁是全诗的抒情主人公?抒发的又是一种什么样感情?历来的《楚辞》研究者,对此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王逸认为《山鬼》这首诗,没有统一的抒情主人公。诗的第一段,是自称为予者的歌唱,而这个予,似乎就是屈原。因为这个予,就是山鬼所思之人,故王逸注曰:“所思,  相似文献   

11.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广为传诵的名作。长期以来在众多评价赏析的文字中,大都认为《错误》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继承的是中国历代闺怨诗的传统。至于“错误”的形成,有两说:一种认为:“错误”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一种认为“我”是主动者,错误是由“我”一手造成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就采用此说。笔者以为,这些理解有其可取之处,但存在一些应当纠正、澄清的错误。《错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这是正确的,但既然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那就不应当理解为描写了一个女子如何如何的诗,…  相似文献   

12.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品,这篇作品到底是代屈原立言,还是宋玉自悯身世,学术界一直都有不同看法,本追源溯本,从对代言的界定,宋玉与《九辩》抒情主人公的关系这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进一步阐释《九辩》为宋玉的自伤之作,宋玉与《九辩》抒情主人公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绝句志南和尚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朱自清在散文名篇《春》中,写春风时引用了这首诗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可见朱自清对这首诗的欣赏、肯定。作者志南和尚是南宋有名的高僧。作者的诗笔如画笔,在读者眼前铺开的是温馨和煦、妙趣无限的春天景色。"短篷"指代小船,诗中抒情主人公显然  相似文献   

14.
诗是感情之花,是抒情的艺术;和其他的文学样式相比,诗更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从本质上讲,诗完全是感情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诗是抒情的这一质的规定性,决定了感情在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诗歌名篇。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存有争议。有人说是叙史,有人说是抒情。就在抒情中,又还有不同的观点。笔赞同是抒情,但却不认为是教参上所说的政治抒情,而是觉得把该诗看作理想抒情似乎更为顺合。  相似文献   

16.
词在内蕴结构的演变主要表现:树立"以诗为词"理论,转换抒情主人公,改变情感趋向,扩展生活空间,本文试从上述几方面对其突变做一勾画。  相似文献   

17.
用艾略特本人的“非个性化”理论解读其代表作《荒原》,从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地位和口气的变化,可看出诗人有意识地对传统的抒情主体作了一番自我消解,主体在自身的解构中形成自己,在他者的话语中体现自己的话语,展示主题  相似文献   

18.
冯进 《阅读与鉴赏》2007,(3):45-46,44
读过戴望舒的《雨巷》的读者,一定会被诗中弥漫的凄清、惆怅情调所感染。抒情男主人公“我”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和着雨中愁肠百结的丁香花,实在是一首“雨的哀曲”。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中以思妇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诗共有9首,对这些思妇诗的主题解读,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只是思妇思念丈夫,希望家人团聚。然而,这种思妇之"思"之所以如此强烈,最本质的原因应是思妇对"原欲"的无比渴盼。  相似文献   

20.
代言体诗歌是诗歌创作中颇具个性和特色的诗歌体式和类别。所谓代言体是指诗人代人设辞,假托他人(多为女子)的身份、心理、口吻、语气来创作构思,表面上是诗人代诗中抒情主人公言而实质上是诗中抒情主人公代诗人言的一种诗歌体式、创作模式与表现方式。“代言体”诗在标题、人称、形式、内客、表现角度、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征,代言体诗的形成也有其政治、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