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评析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2009年广东的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推陈出新”的作文题。首先,它不是“话题作文”,因为这道题没有明确提出话题。其次,它也不是“标题作文”,因为这道题里没有指定以什么为标题:再次,它也不是“材料作文”,因为这道题没有提供“材料”:按常识,我们确实无法共识这是一道什么题型的作文题:但不少老师认为,这是一条新颖的好的作文题:赞赏的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新春刚露头,人们就开始谈论起今年的高考作文,倒不是2000年高考有什么特殊性,而是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记得1999年7月22日《北京青年报》头版显著位置有一则醒目的标题“一道作文题火了科普书”,文中报道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中,  相似文献   

3.
今年作文题一改近几年命题作文的形式,采用了“材料作文”,从审题的角度而言,对比以往,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并没有超出大家预料,因为今年春季高考作文题就是“材料作文”,考生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强化训练,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个题目是春季高考作文题的“惯性”使然。对比往年,今年作文题的特点很明显:  相似文献   

4.
我通过分析历届高考作文题,特别是七八年以后的高考作文题,不难看出,不管是纯命题的作文题,还是只给材料自己命题作文的作文题,还是既给材料又命题的作文题,它们所涉及的内容,不外乎是谈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考生要写好各方面内容的作文,涉及到一个考生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各方面的理论政策水平。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然而很多学生正缺乏这方面的东西。如何使学生头脑充实起来,化难为易呢?我又分析了历届高考作文题的内容指向,据不同指向,他们归为“学习工作”类,“哲理”类,“理想世界观”类,  相似文献   

5.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题,是高考语文科议论的一个热点。前几届的作文题,总体说来,上上下下,一致叫好。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似乎徽词颇多。诸如“拉不开距离”、“限制太死”等,报纸(采访报道)上也好,师生也好,很多人都这么说。然而,笔者浅见,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也是很好的。就说两点。一、材料好材料贴近中学生生活。材料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层面,是中学生经常感到为难的一些地方,是他们平时热衷探讨的一类话题。面对这样的材料,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易说,这是显而易见的。材料有一定深度。要全面反映班上同学的各种看  相似文献   

6.
今年高考作文题很有趣,概述如下: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其中一个小姑娘说:“妈妈,这里是一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是刺。”另一个小姑娘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以上所提供的材料,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 就作文题所提供的阅读材料来看,全文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色彩。但是,只要一联系生活实际,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去看,都可以联系思想和政治。可以这么认为:如果在平时教学中不重视思想教育,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高,那么,要想写好这篇作文,是不可能的。 笔者借用这道作文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作文训练。  相似文献   

7.
一、对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的解读 (一)对导语的理解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依然是一条由导语引出标题的作文题。导语对“原点”作了4种解释。  相似文献   

8.
去年高考后,人们多喜欢借用宋代欧阳修的词句“今年花胜去年红”来评说全国各卷的作文题,同时也充满信心地引用该词的下一句“料得明年花更红”来预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果然,这一预测就应验了。品读今年高考全国各卷的作文题,脑海里跳出了一句唐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我想  相似文献   

9.
和2004年高考作文题相比,2005年高考作文题的命题糅进了更多的新思路,从而使作文题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稍微注意,不难窥见以后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些新动向。文体。2004年高考时全国还是清一色的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2005年情况有所变化,这就是虽然大多数作文题还是话题作文,但北京卷明确要求以《说“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重庆则是要求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湖南卷稍宽泛一些,是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看来,文体不限已经受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这三大文体,都应该进行训练,而不能把希望一味寄托在写文体不…  相似文献   

10.
刘敏 《文学教育(上)》2010,(14):124-125
有人说,高考是中国学生的“成人礼”,在这个转折点学子们都将面对如何作文甚至是如何做人的考验。每年高考,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作文题了,可以说高考作文促进了人们思想的活跃和表达的自由。从语文教学方面来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综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对我们探讨新世纪新课改的写作取向有着深远的启示;同样的,  相似文献   

11.
导语 古诗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我搜集、整理完2014年全国18套高考试卷作文题的时候。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失望——或许缘于多年从事这一工作而产生的审美疲劳。从总体上看,今年的作文题与前几年相比,从内容到形式均未有突破,质量上甚至有所回落。可以用八个字总括2014年高考作文题的特点,就是“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探讨人生哲理的文题近乎一半.对社会、自然、民生的关注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点缀,让人隐约感受到一股魏晋崇尚的清谈之风。  相似文献   

12.
杨峻岩 《新读写》2008,(3):40-41
2008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题是“细微深处”。考生乍见此题,不甚理解,有些发怵。其实,高考作文题出现新面孔,实属正常。考生对作文题时常“变脸”,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临场时首先要沉着冷静,充满信心,然后深思细想,探幽知底。  相似文献   

13.
6月8日晚上,《中学语文》杂志社打电话告知,我为该杂志社编拟的模拟试卷上的作文题,“押上”湖北省的高考作文题《买镜》。当时,我感到既意外又惊喜,我去年7月份出的作文题怎么会与湖北省的高考作文题“撞车”呢?  相似文献   

14.
举国关注高考,作文题更是备受关注。 社会关注高考作文题,理由有三:一是我们向来有纠缠文道关系的传统,政统、道统、学统方面的问题过于敏感;二是社会有通过关注教育指导青少年行为方式来关注未来的潜在意愿,而作文教育,无论是日常的作文教学,还是作为制度化教育配套措施的作文考试,都是影响青少年思想行为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社会希望通过评价作文题来影响命题人对教育方向的把握,所以,作文考题成了社会情感、社会心理、社会价值和文化关怀的风向标;三是参与门槛低,识字不识字,谁都可以想说就说,且毋须负责,至于写作功夫好不好的大大小小的专家,侃诌起高考作文题仿佛是他们的专利,是谈考说题必不可少的一项,更少不了像我这样奉了阿Q“和尚哲学”终日兢兢不过为稻粮谋的一线教书匠了。  相似文献   

15.
2013年高考上海卷与安徽卷作文题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如出一辙”。两者采用的都是议论性材料,而且都设计了两种情形的对比,把相互矛盾的因素提供给考生,引导或暗示考生进行具体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命题,孙绍振先生认为有点像法国高考作文题,有哲学性的意味,要求考生有比较强的抽象能力。应该说,孙老师对这道题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  相似文献   

16.
6月8日晚上,《中学语文》杂志社打电话告知,我为该杂志社编拟的模拟试卷上的作文题。“押上”湖北省的高考作文题《买镜》。当时,我感到既意外又惊喜,我去年7月份出的作文题怎么会与湖北省的高考作文题“撞车”呢?  相似文献   

17.
今年高考作文题选用的两幅漫画均属于针砭时弊,讽刺丑恶的内容。往年的作文题也有以“破”为主,如“这儿没有水”的挖井漫画,但它毕竟可以与“浅尝辄止”一类成语挂靠,让学生比较“温和”地去“联系生活”谈道理。可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直接把生活推到学生面前,而且是“假丑恶”现象,让学生来一番“指点江  相似文献   

18.
对于高考作文题,社会舆论向来十分关注,每年高考一结束,最先见诸报端的必是作文题,且往往评论如潮。然而高考作文题的命制实非易事,其中包含着一个“二元对立”的逻辑关系。何谓“二元对立”?亦即高考作文题目既应具备满足测试的信度和效度的规定性,又应具备满足所有考生已有水平发挥的涵盖性和开放性。于是,作文题在检测的效应上就有了“限制”和“张扬”、“规定性”和“开放性”这样相互对立的“二元”特性。而要把这两类对立着的特性统一于一道作文题内,在两者之间搞平衡,就像企图把一个鸡蛋竖着放在平滑的桌面上那样困难,最后的结果,不…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度的高考过去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高考作文题也已经悉数闪亮登场。面对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的作文题,笔者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待细细查阅,发现在1997年的作文题目上可以找到答案。首先让我们看1997年和2007年的作文题:  相似文献   

20.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题,无疑是一个个风向标,它竭力在向人们传递着一些什么,张扬着一些什么,引导着一些什么。2003年全国卷的作文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无疑是一次大的突破,旨在引导学生“求真”。这对一个习惯了“坚决拥护”、习惯了放弃思考的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