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是具有35项世界遗产的"世界遗产大国"。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大会的讲演中,又进一步提出了追求"和谐世界"的外交方针。为了提高国家的"软实力",中国政府对内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对外大力开展文化外交,进而在其世界遗产政策中也注入了"和谐"理念。在中国,文化及文化行政往往是作为政治的一个方面发挥功能的。近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条约的前提下,中国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将各种文化重新定义和建构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动向。中国作为2007-2009年度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成员国,正在推动其具有"和谐"理念的世界遗产政策,探索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和谐世界"中的地位,因此,非常重视国际协作。但中国主张的"和谐世界"理论对其他国家而言,未必就是构筑均衡世界的灵丹妙药,这一口号对其他国家的意义也未必相同。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的南亚之行成为中国和谐外交的“试验田”,这片“试验田”超越传统“零和”博弈.体现了实现地区共赢的和谐思想。[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趋紧密。中国的传媒机构在“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国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无论是在国际新闻传播理念、传播策略、还是在对外传播管理体制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至今仍未形成  相似文献   

4.
“和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概念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也成为传播、交流的终极目标。儒家和谐传播的理论关注入自身的和谐、人际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了一系列和谐传播的理念。可以说,儒家关于和谐传播的理念是中国传播理论对国际传播理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中的一项基本准则,她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被誉为新中国的“外交名片”。50多年来,这一原则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凭着这张新颖别致的“外交名片”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和支持。那么,这张“外交名片”形成的背景和经过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6.
英文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于12月12日正式创刊发行,这是由外交部主管、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并向国内外正式公开发行的我国唯一一份外交和国际政治类英文学术刊物。该刊物的主办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直属外交部,是从事国际问题综合性研究的机构。它原为1956年创办的“国际关系研究所”,1986年12月更名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宦乡先生创办、原隶属于国务院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亦于1998年并入该所。该刊为季刊,重点讨论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安全与全球战略中的热点问题,以严肃扎实的学风,反映最新学术研…  相似文献   

7.
广州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广州(以及佛山、东莞、汕尾)举行,其后将举行首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12月12日-12月19日).广州亚运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承办的规模最大的洲际综合性体育盛会. 如果说,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的是一个强力崛起的"实力中国"的话,那么广州亚运会应该是向世界展示一个友善、和谐、和平的"魅力中国".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外交形势和国际舆论态势下,在西强我弱的国际媒体竞争格局下,搞好本届亚运会的宣传报道工作,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8.
著名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曾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认为符号是人本性的提示。这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典型特征,即发明符号、运用符号并依赖于符号传播思想及文化。其中,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服饰是非语言符号的典型代表。国际政治中的服饰具有其特殊性,不仅承载着复杂的政治文化信息,更是丰富政治外交语言的重要手段,具有鲜明的符号属性。在无形中承担起传播外交理念,助推经济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以国际政治中的服饰符号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国际场合的跨文化传播功能及影响。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中国思想文化中一个深刻而伟大的理念,但是中国社会追求和谐的历史过程表明,传统和谐思想始终面临着现实政治与理想世界的矛盾,面临着"德治"与"法治"的观念冲突,特别是和谐常常被赋予工具性质,只服务于特定的阶级或利益集团。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图书馆人要促进社会和谐、构建自身和谐,就必须在那些相互冲突的观念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在全媒体整合传播背景下,结合跨文化与跨语境传播、国家形象传播及国际关系、外交政治等理论,综合运用个案研究、质化研究等方法,剖析其在全媒体整合传播下打造中国文化软外交与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两方面的表现。其深层“可视化”地传播中国饮食文化“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念,凭借优良品质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发展的准确解读,在品牌构建、国家传播、文化表达、全媒体营销等多领域的开拓式探索,为中国纪录片进军国际市场,实现中国文化国际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2013年至今的10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产生的政治经济效益和互联互通效果有目共睹,而其所蕴含的国际传播价值需要在反思西方国际传播理论脉络的基础上,结合理念传承、实践创新和认知转型加以发掘。“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国际传播中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在凸显。“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种发展范式的单向对外输出,而是基于“五通”的合作互利,也是基于“中和”的尊重共赢,更是团结“全球南方”的发展动能,在数字时代为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国际传播秩序构建提供了合法性来源。在这一全球公共思想产品和实践场域的驱动下,国际传播研究将有可能超越霸权主义和本质主义的认识论,在“将西方地方化”“将南方主体化”的前提下,为21世纪国际传播新秩序的重建提供从理念规范到基础设施再到实践策略的系统化支撑。  相似文献   

12.
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就是国际传播.传播决定了国家的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现代媒体成为国内公众参与外交的“新闻广场”;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竞技场;媒介素养是现代外交官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国公共外交的理念,应进一步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立足点要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主”,话语体系要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传播方法要从“讲道理”转向“说故事”,主体要从“官办”走向“民办”,内容要从“政经利益”走向“文化交流”,传播模式要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设置”.当前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对策建议是:整合“三外”力量、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巧妙借助境外媒体、重视国内舆论引导、妥处国内突发事件、用好新兴媒体平台、提升外交人员媒介素养、培养“民间大使”、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海荣 《兰台世界》2012,(30):43-44
李鸿章作为晚清外交舞台上的灵魂人物,其外交思想对晚清政府和中国的对外交往产生了主导性影响.本文将结合历史背景,对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以夷制夷”外交思想进行概述、分析,从而阐明笔者的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4.
庄俊举 《科技与出版》2023,(11):104-116
近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不断创新与发展,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并开始具有世界性的学术影响。国际政治的研究对象已从国际政治向世界政治转变。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海外利益不断扩大和延伸,学界加强对国际组织的研究,增强了中国制定全球治理规则的话语权。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拓展了一些研究议题,如气候变化、卫生安全、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加强跨学科研究,不断拓展国际政治学研究议题,特别是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被设为一级学科后,学界更是对其历史、理论、议题和方法等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国际政治研究创新和发展的内容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推进国际政治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政治话语体系方面,国际政治类期刊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记者韩阳)9月8日,外交家吴建民的新书《外交与国际关系——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在北京正式出版。该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了吴建民近年来所发表的重要文章和演讲,反映了作者关于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的理论思考,记录了作者曾作为驻外大使的特殊经历和体验,旨在向读者传达中国“和谐外交”的理念。本书中既有作者回顾20多年来驻外生涯、与各国领导人交往的经历,又有作者关于“交流学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接触、沟通和交流的学问”、“交流也是生产力”的精彩理论论述。从本书内容可以看出,吴建民先生将外交学放到更加广义的…  相似文献   

16.
“华尔街一打喷嚏,世界经济就感冒”,这句国际玩笑在2003年春天有了新版本:“中国一打喷嚏,世界都戴口罩!” 截至5月下旬,由于SARS的原因,对中国人员进行入境限制的国家多达120多个。恢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心,成为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为期11天的欧亚四国行程中需要着力应对的首要外交工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这次重大外交行动,硕果累累,最重要的是传递了中国将坚定不移以“互利共赢”理念开创周边外交新局面、把中国的发展寓于亚太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打造亚太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中外交流史源远流长,并蔓延至博物馆的繁荣。发挥好各馆尤其是上海博物馆这一头雁的公共文化外交功能,与全市打造“博物馆之都”乃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这一愿景高度一致。本文覆盖了多家场馆案例,以期呈现上海文博界在公共外交方面的先行理念和实践,以及下阶段战略策略。总之,上海市博物馆的一系列践行有利于进一步讲好上海故事,传播好申城之声,继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9·11”事件以后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到底是严峻了,还是宽松了?我的看法是,中国的国际环境相对缓和一点了。也就是说,“9·11”事件使中国和美国的关系走向了改善、缓和。大家知道,中国外交政策的中心、焦点就是处理同美国的关系。因为处理同美国的关系占据了中国外交大部分的时间、大部分的精力。既然在“9·11”事件以后中美关系开始有所改善,那么这就给中国外交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活动天地,提供了处理中国外交的更多的资源,我们可以多方面的运用这些外交资源来推进我们的外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国际环境对我们来说是相对有利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中不利于创建和谐社会的现象和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以和谐的理念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和谐互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