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金玉 《中学文科》2007,(12):81-8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不仅是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丰富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些表述,集中强调了“阅读感悟”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须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教师讲解轻学生自悟,重肢解分析轻整体感受,重刻板理解轻多元解读,重抽象轻形象,重理性轻感性”…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语文教学过程是创造美的过程,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语文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求,要尊重学生最原始的表达,要感悟体会文本的真意,要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情。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蔡永华 《考试周刊》2013,(69):35-36
学习诗歌有利于学生感受社会风貌,体会人文情感,提高人文素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诗歌让学生吸取人类文化中的精髓,在诗歌阅读鉴赏中体会情感,进而感受生活,感悟生命.开展诗歌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与积累语言文化知识,提高语言的感悟与鉴赏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推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贯彻以生为本理念,教师需要在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教育与教学,引导学生品味感悟作品的情感,在丰富情感中砥砺品质;有效挖掘教材人文性,激发学生学习、感悟和探究人文热情,在人文情感的共鸣中纯净心灵;要给以学生足够的感受和品读的空间,内化人文情愫为自身素养.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语文教学过程是创造美的过程,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语文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因此语文教学被称为是一门艺术,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求,要尊重学生最原始的表达,要感悟体会文本的真意,要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情。教师要传授真知,要培养真能,要培育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7.
“情感体验”旨在让学生在主动积扳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更多的侧重于感性认识:“语言训练”旨在通过语言实践,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强渊的是语文的工具性,侧重于理性认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只有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詹小玲 《教学随笔》2016,(8):125-125
语言的感受首先是对语言形象的感受,要使学生对语言情感有深刻的感悟,必须引导他们从看似简单的内容中透视出丰富的形象,引领他们走进“形象”去感受、理解、体悟、表达,围绕“形象”交流、互动和生成,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和谐共舞,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语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反复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情感体验,重视对作品的感悟和品味。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评价建议”中又进一步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这些表述,集中…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感受首先是对语言形象的感受,要使学生对语言情感有深刻的感悟,必须引导他们从看似简单的内容中透视出丰富的形象,引领他们走进"形象"去感受、理解、体悟、表达,围绕"形象"交流、互动和生成,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和谐共舞,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张锡伟 《考试周刊》2013,(28):56-56
<正>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只有让学生不断接触语言,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享受情感的熏陶与思想的启迪,凸显人文性。翻开学生课本,一幅幅色彩明丽的插图,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儿歌,不仅蕴涵着语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而且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提供了机会。可低年段的孩子因为年龄小,理性思维能力弱,所以即使面对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粗略地感受了文本美妙的插图、朗朗上口的文字后,再也激不起任何感受文字魅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说千道万,无非是培养学生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理解语言的内涵.得到情感熏陶,并进一步感受语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学会正确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语文学科,学习语言,毫无疑问是语文课的天职。要让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运用语言,要让学生理解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3.
文本是历经生命的土壤,只有潜入文本自主感悟,才能让学生在触摸语言、感受语言、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了解文本深刻的内涵。在品读剖析中感悟语言技巧,在朗读体味中感悟语言情境及作品情感,从而培养语感,形成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敏锐和丰富的感受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展开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比照生活中理解语言的形象美、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语言的节奏美、在想象体验中感悟语言的情感美,这样才能敏锐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由言表意的转换融合的过程。语文教学必须以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揣摩语言的绝妙、品味语言的气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我们须坚持从语言出发,感悟人文内涵,再回归语言,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情感思想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文本的意韵、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也就是说,读书要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语语。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对文中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品味出内含的滋味,感受文字背后的精彩,积淀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7.
统编版语文课程凸显了人文主题和阅读方法双线组元,凸显了语文教学要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既要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学会如何遣词造句,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藏在散文中的人文情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文本细读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结合文字进行深度感悟,并在体会语言的基础上感悟作品中蕴藏的文化韵味,更符合统编版教材双线组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让学生因意会、理解、体验而有所领悟。笔者以人教版第八册《生命生命》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让感悟成就阅读教学的精彩。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一篇集故事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文章。本课设计是想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文本.体会情感。在学习中教师相机诱导,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获得知识,在品读感悟中情感得到升华,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这一要求的提出正是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也就是语文的学习要重感悟、重体验。“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这种感悟不仅限于对书面语言的感受,也包括在口头语言交际中,能直接、迅速地聆听、领会对方言语内涵,并且还包括对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深刻体验。可以说,感悟能力是一个人智商、情商、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因为汉语本身就是充盈着主体意识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丰富的想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