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化危机,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化品格。鲁迅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主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2.
个性主义是“五四”运动以后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在反对封建思想和军阀统治的斗争中.曾发挥过重大社会作用。但仅用个性主义来作为武器是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鲁迅笔下的青年知识分子利用个性主义来反对封建主义和军阀统治,以求个性的彻底解放,也总不免要成为“失败者”。最后必然走向妥协或奴从。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受到晚清启蒙主义大师的影响之后,就自觉将自己民族与整个世界作比较,并以此作为产生自觉精神的源泉.本文从静滞停滞与动态进化;“缺失主义”与追求“独立精神”;“易趋虚假”与“力图真实”;“压抑个性”与“个性解放”四个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深入独到的比较.这种鲁迅式的“比较”,显示了鲁迅的洞察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鲁迅的伟大之处,也是他超越同时代人的地方.鲁迅这种“”比较即周,爱生自觉”的比较功夫,对于我们正在建设的新文化,无疑是值得学习且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有许多的中学生朋友来信询问,“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鲁迅小说中的“我”有些有他自己的故事,有些则未必,而有的并非以“我”出现的人物则又有鲁迅的影子,但无论哪类作品,鲁迅的小说都有他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下面就从叙述、故事、“意思”(鲁迅语)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广播电视大学是采用广播、电视、印刷和视听教材等媒体进行远距离教学的开放性高等学校。也就是说,广播电视大学的特殊本质和个性,一曰“多媒体”,二曰“远距离”,三曰“开放性”。我们听说的要办出电大的特色,就是要保持住电大的个性,如果失去个性,就失去了电大存在的根据,也就失去了电大本身。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7,(Z1)
孩子想体现他高深的文学素养,每每作文改词造句,先生总会谆谆教导“:不要乱改,要这种个性得不了高分!”孩子就说“:为什么鲁迅可以改,我不可以?”先生倒也实在,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因为他是鲁迅,而你不是。什么时候你成了鲁迅再改吧!”孩子自知有生之年不会变成“鲁迅”,于是老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散文《雪》中描摹了三个意象,作为雨的精魂的朔方的雪契合了鲁迅的“尊个性而张精神”的主张,也是他不绝的希望象征物。  相似文献   

8.
张箭飞博士在《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文中,通过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除了那些“无我性”的病态人格和“空心人”之外,“的确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格”。其实不然,鲁迅小说中,除了那些病态人格的“我”之外,同时也塑造了如“狂人”、“疯子”和《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样一些自我完整、人格独立、个性鲜明的健全人格的典型,他们是鲁迅笔下另一类中国国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9.
师话实说     
徐珊 《大学时代》2003,(1):28-29
个性时下的学生越来越喜欢有个性的老师。个性一词含义丰富,但大抵也不过以下三种:最有生命力的个性是学识突出。鲁迅上课,把讲义一丢——“态度冷静而又充满热情,语言朴素而又娓娓动听,无论是评论历史,或是分析社会,都能入木三分,他的言论是当时在别的地方难以听到的”(冯至)。学识渊博即便技巧不济也无伤大雅,沈从文初次上课,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消息传出后,有人说:“沈从文上课,半小时讲不出一句话。”这议论传到胡适的耳朵里,胡适笑笑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作…  相似文献   

10.
吴艳华 《沧州师专学报》2003,19(1):14-15,71
鲁迅杂文中有一个显在的命题——“苦”:“生”之苦与“战”之苦。这正是鲁迅先生执着一生的“路漫浸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个性与精神本质的具体写照。对“苦”的透视、剖析,“苦”中的挣扎、搏击,使鲁迅在虚妄与绝望中杀出一条“血”路,从而获得“过客式”的悲壮动人的精神拯救。  相似文献   

11.
既为人也为己的人生,必然拥有“人生中最伟大的东西——爱与友谊”。而“爱与友谊”则在入际与性际之间展开,鲁迅与茅盾自然也不例外;一切内在与外在的追求都是为了充实人生,鲁迅与茅盾也由此成为真正的“人生派”。从“为人生”包括也“为自己”的“人生”角度来看鲁迅与茅盾,可以更真切地走近他们的人生世界和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这对理解他们的个性和文学,辨析他们的异同、关系和遗训也会有所帮助。论文主要从交友和婚恋这两个人生基本主题,来考察和理解人生场和文学场上的“人生派”鲁迅与茅盾——说到底人们关注鲁迅与茅盾,也是为了建构今生今世的人生世界。  相似文献   

12.
从表面上看,鲁迅一直被捧得很高.但实际上,建国以后,鲁迅一直处在被“利用,限制,改造”的地位,面临着不断被意识形态化的命运。文革中.鲁迅更成了毛泽东的“小兵”.鲁迅研究的任务.也变成了用鲁迅来证明某种现成理论的正确性。这就是说。无论是鲁迅,还是鲁迅研究,都在事实上失去了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文学史发展和寻绎鲁迅的思想文化个性来说,鲁迅是真正的小说家,或者说是现代文学在近代萌芽以来真正相信文学的纯粹性的小说家,而且是以相当的勇气选择了这样的学术理路和人生追求,并且贯注了他历史文化批判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思想。鲁迅梦想着“摩罗诗力”的反抗权威和专制,“以战斗精神的新文艺”达到改造国民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4.
从鲁迅的笔下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存在的价值。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孔乙己可有可无,唯一的价值就是成为当时无聊人们生活的笑料(被笑),并消解在当时人的愚昧麻木、无知无聊的“笑嘲”的过程中。鲁迅先生也曾说:“我的取材多乐于向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把当时人的愚昧麻木、冷漠不仁和孔乙己悲惨命运作为揭示当时“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综观《孔乙己》一文的“笑”,总共出现了十多次,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类人的不同的“笑”.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5.
高根弟 《现代语文》2006,(12):44-45
钱理群认为,鲁迅的小说与杂是偏于“为别人”写的,而散则是偏于“为自己”写的,鲁迅要借散这样一种更具个人性的体,来相对真实与深入地展现其个人存在———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学个人话语的存在。作为鲁迅唯一的散专集《朝花夕拾》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既不同于他的小说杂,又不同于他的散诗,为我们走进鲁迅的情感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6.
尼采为了改善人类,“刺取进化之说,别说超人”。鲁迅的“立人”是舍弃了尼采“超人”的“渺茫”及“宗教与幻想之臭味”,而吸取了它的“进化”的合理内核的、与文化及社会改革相联系的现实的人的进化。鲁迅“立人”的本质内涵是争取人的权利与地位。这是外来的现代观念,尼采的相关思想也是“立人”思想资源之一。鲁迅的“立人”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先声,与尼采相关思想属于同一思想谱系。在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研究中,尼采对德国国民精神的批判是一面用来借鉴的镜子。  相似文献   

17.
这里说的看,指的是观察;想,是指思考。什么是观察?鲁迅先生说过:“要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多看看。”鲁迅先生所说的“留心”、“多看看”就是观察。什么是思考呢?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吧。观察和思考是写作的重要技巧之一,如果观察不细致,思考不到家,文章就会千人一面,失去特色。  相似文献   

18.
冯媛媛 《都江学刊》2001,13(3):48-50
阿Q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存在,这种“非我”性既表现在阿Q的“无名”状态下,也表现在他的“失语”状态中,“无名”与“失语”体现了阿Q的悲剧性存在和鲁迅先生独特的观照视角。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本质上是阿Q怨恨心态的外在表征。他通过虑幻的胜利来平衡内心,反抗欺压,其中潜藏着一种对自尊、平等的追求与维护。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风筝》是一柄“双刃剑”:既解剖了他人,也解剖了自己。鲁迅的《风筝》是一出悲喜剧:既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毀灭了给人看,又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开了给人看。这柄艺术的“双刃剑”纵横捭阖,所向披靡:解剖自己淋漓尽致,剖析他人亦入木三分。这出人生的悲喜剧匠心独运,神采四溢:既升华了艺术真善美的意境,又揭示了假丑恶的本质。它们共同构成了《风筝》的艺术个性。 “双刃剑”的个性,是《风筝》这篇散文最引入注目的艺术内容。它不仅尽显了鲁迅一贯的精神品格:解剖他人,也  相似文献   

20.
<正> 鲁迅一生为寻求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上下而求索。从早期的“立人”思想到“五四”时期对“真的人”的呼唤,鲁迅努力探索通过人的个性解放运动而达到民族乃至社会解放的道路。但是,当“五四”退潮之后,鲁迅才发现,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制下,通过个性解放运动是无法达到社会的解放的,鲁迅遂开始寻找新的符合中国实情的战斗武器,其思想重心也开始由个性主义而向唯物史观转移,这种倾向,在他前期小说《呐喊》《彷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