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科诨是我国古典戏曲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李渔在他的戏曲小说中对科诨的广泛应用并不是无意识的 ,而是他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他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就专列“科诨”一节 ,从理论上阐述了科诨的重要性 ,论述了科诨与观众接受的密切关系 ;认为科诨是刻画喜剧形象的重要手段 ,科诨要为塑造喜剧形象服务 ;一方面科诨要贵自然 ,注重娱乐性 ,另一方面又要注重科诨的教育作用 ;科诨语言要个性化、通俗化 ,但同时要“戒淫亵”、“忌俗恶”。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还应把李渔所讲的“词采”、“宾白”和“科诨”联系起来理解 ,这样就可系统掌握李渔对科诨语言的要求。李渔的科诨理论是对元明戏曲科诨创作经验的全面总结 ,是自身创作和演出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科诨乃独特的喜剧艺术.元杂剧有利用少数民族语言、道佛语、谜语与及俗事俗物作科诨:剧中汉族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往往是带有赶时髦色彩的诨语,道佛语作打诨呈现了出人意表的喜剧形态,谜语用作科诨自见宋金杂剧对元杂剧的影响;至于使用俗事俗物打诨乃元杂剧作为大众文学的表征,然其往往用得恰到好处,既近俗又不太俗.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部杰出的喜剧之作,其浓烈的喜剧性体现于戏剧冲突之中,显示在人物性格之中,蕴含于科诨、俗谚、口语之中.<西厢记>正是因为含蕴着丰富的喜剧性而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李渔不但在戏曲中令人发笑的科诨来构建他的戏曲中的喜剧性情境,而且把科诨引入小说之中,在小说中插科打诨,形成李渔小说独特的喜剧性品味。李渔小说的叙述语言大量运用科诨,具有笑话体的特色;善于抓住人物滑稽性的动作和语言,塑造喜剧性人物;熟练运用谐音、谚语、熟语,善于创造富有个性特色的科诨语言;科诨富有机趣、理趣和雅趣。  相似文献   

5.
王季思先生所主编的《中国十大喜剧集》中,列入了杂剧《西厢记》,至今《西厢记》已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喜剧,经过多次的研读和体会,我认为杂剧《西厢记》的某些喜剧因素中是具有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庄子》中的喜剧性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论述,揭示了作者造成喜剧性的常用手法及其喜剧性的特征。认为奇诡怪异、诙谐滑稽是《庄子》喜剧性的体现,庄子的笑是苦命者的笑;《庄子》中的幽默,属于黑色幽默;书中大量喜剧性的故事,机锋玄深,雅者足以玩味,辞浅风趣,俗者亦可愉心。最后提出了“究竟可笑的是谁”的问题,是喜剧研究中关乎社会价值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救风尘》是元代著名杂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它被人们誉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中的一部佳作。作为一部优秀的喜剧作品,其剧情冲突的喜剧性是十分地道的。但是,该剧的喜剧性是如何形成的呢?只要我们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作品的喜剧性来源于巧妙的情节结构,来源于情节结构中悲剧、正剧、喜剧因素的奇特组合。 所谓情节,是从贯穿于戏剧中酌冲突而言的,它既是指外部事件、人物的冲突,也指人物之间或人物性格心理上的内在冲突。 从内在冲突上说,《救风尘》的喜剧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情节发展的离奇和冲突刻划的精巧上。  相似文献   

8.
论《围城》的喜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城》是一部富有喜剧性的讽刺小说 ,其喜剧艺术具体表现为运用“围城”名篇 ,形象而富有哲理 ,以及精心选择讽刺对象 ,幽默诙谐的喜剧风格得力于幽默俏皮的语言 ,运用比喻、通感、活用典故等手法也增强了喜剧色彩。而《围城》的喜剧艺术主要渊源于古代喜剧性作品特别是《儒林外史》 ,鲁迅等人的讽刺艺术对其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鹿鼎记》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作品。作者金庸运用狂欢化喜剧、讽刺性喜剧、幽默喜剧三种形态及高超的喜剧手法以观察社会,解读世事,使该小说成为其喜剧性小说中的里程碑之作。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形象,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具有比较鲜明的喜剧性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以张飞、曹操等为代表的人物的喜剧性;二角或三角的喜剧性人物关系;以及用对比和白描的刻画手法来增添人物的喜剧性色彩。这些,使《三国演义》这部民族史诗著作,于悲剧意蕴之外,另具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浅谈音乐剧     
起源于英美的音乐剧是一种现代舞台剧,通过各种情绪表现动人故事,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有力工具。音乐剧不同于大家熟悉的歌剧,但与歌剧又有着连带的关系。本文就音乐剧的概念、起源、历史、音乐剧与歌剧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音乐剧这一西方音乐的重要体裁。  相似文献   

12.
1789年至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喜歌剧不但占据了歌剧舞台的中心,而且在法国歌剧的发展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喜歌剧艺术形式的发展、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创新、观众和剧场的扩大以及歌剧语言的发展几个方面,探讨了这一时期喜歌剧中所蕴含的自由元素,并指出对自由的追求不但是这一时期喜歌剧发展的动力,也是其艺术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3.
布里顿的室内喜歌剧《阿尔贝.埃林》以音乐为手段,展现了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个体的命运,塑造了英国封闭的小镇居民的群像,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重要的社会意义,堪称20世纪室内歌剧的精品之作。  相似文献   

14.
“相声”被冠以“剧”之名,成为相声剧,明显地演员从相声中的“叙事”身份,转变为代言角色。在这转换过程中,除艺术本身的缘由外,台湾传媒亦对相声剧的生成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藉由传媒之助力,“相声剧”之名为大众所接受,进而在学理上得到确定,推动了相声剧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净脚小考     
古典戏剧中脚色装扮,配以上场时的搬演程式,都有助台下的观众了解脚色,容易投入搬演的故事之中。净脚在元杂剧中所扮演的都是负面人物,非故事主角;但净脚在戏剧滥筋之初的参军戏中本是主角,可扮演正面和负面人物。发展到元杂剧它却有如此大的改变,从后赵至唐朱元之间,净脚的扮演性质经过一定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莫扎特维也纳时期的三部喜歌剧中女仆角色作为第三等级的典型代表,人性的真善、虚浮在她们身上都能得到深切地反映,从她们身上透射出的人性特质可以说是集莫扎特人性歌剧之大成。研究这三部喜歌剧中女仆的戏剧形象特征,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莫扎特的喜歌剧作品及塑造这些人物的音乐形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以其"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与艺术价值,而且还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文章从传统音乐、传统文学、传统观念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戏曲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喜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剧精神是喜剧之魂,其内涵包括四个彼此联系又相区别的方面,它们是:讽刺批判精神、乐观自信精神、理性超脱精神和自由狂欢精神。喜剧精神是否充盈和高扬是评判一部喜剧作品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也是衡量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喜剧是否发达的最高尺度。从喜剧精神的角度研究喜剧是一条有待进一步开拓的接近喜剧本质的新途径,它从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结合上研究喜剧的本质,将为喜剧理论研究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由著名作曲家关峡作曲、剧作家刘麟编剧于2004年创作完成的《木兰诗篇》是新世纪中国歌剧的代表之作。该部歌剧以《木兰辞》为主要框架,又在原作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扩展引申,赋予历史文化题材以更丰富的时代内涵,用歌唱、交响乐、戏剧、清唱剧、情景剧、舞蹈表演的崭新形式,抒写了伟大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嫁嫂》开创了"紫阳民歌剧"这一新的地方戏曲艺术体式。从文本的角度分析,其普世价值的戏剧主题、强烈的喜剧效果和极富生活情趣的戏剧语言,使剧作充满了艺术魅力。《嫁嫂》的成功,对于当代中国戏曲的创作与改编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