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余数的除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时,要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并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乘除法基础知识。通过对比操作过程、计算过程和练习过程,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除法迁移到有余数的除法中,从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分法和算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4页。【教学目标】1.借助"分不完有剩余"的经验,了解余数的含义,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并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2.通过搭一搭、猜一猜、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在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除数和余数大小关系。3.积累操作和寻找规律的活动经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1-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相似文献   

5.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下册)表内乘法、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1.初步理解余数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2.初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3.结合计算,解决一些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和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一、帮助学生在“分一分”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剩余,为形成余数概念打下基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生活经验,如在家分糖果,在学校分组组织活动等。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够再平均分,这里“剩余”的…  相似文献   

6.
<正>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能列出算式进行计算,但不代表学生能理解在生活中的平均成绩、平均产  相似文献   

7.
巧填算式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每个方框中只能填一个数字),使下面的两个算式成立。首先看第一个算式,要写出符合条件的除法算式关键是要知道除数是多少,知道除数后,就能很容易求出被除数了。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除数应该大于余数,第一  相似文献   

8.
对比,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把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  相似文献   

9.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看制小学第四册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进教学的,这时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已有初步的了解,并能够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一步计算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页例1、例2。教学目标:1.结合问题情境了解余数的产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借助实际操作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初步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3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相似文献   

11.
数学知识是有系统性和关联性的,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但是有的时候,前面的知识却为后面的知识带来负迁移,所以知识间的前后照应、转化融通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从减法到除法的转化融通,关键在于算式中要留有"余数",每次剩余的余数将进行再次分配,直到分配"干净",从而实现减法与除法完美对接。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三册教材第39页—第40页的练习四1~6题。教学目标:1.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通过对两个算式含义的比较,体会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2.能用学到的语言,正确交流思考过程。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竖式记录每一步计算的过程。要理解其算理,就要在教学中做好情境意义、操作过程与竖式记录的关联。“有余数的除法”单元的核心目标有两个:(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2)理解除法竖式的合理性并掌握除法竖式。从有余数的除法开始学习除法竖式,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竖式的合理性。同时,学习除法竖式的过程,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含义。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一)认识与记忆1.认识除法算式及其读法。2.认识除法各部份的名称。(二)理解1.懂得“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2.能说出除法算式的意义及除法各部份所表示的含义。3.初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三)掌握1.能根据除法算式、运用实物或图形动手摆出来;能根据图形或文字叙述写出除法算式。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六年制课本第三册第58页例1、例2。教学目的: 1.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2.初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观察、判别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上册第55-56页《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余数的名称.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93~94页例5、"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七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使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2~53页。 教学目标: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51页、5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横式的书写格式;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3~94页例5,"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七第1~5题。【教学目标】1.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根据商不变规律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2.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转化思想的价值,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