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武林要出一本很特别、很有意思的书,内容全是儿童文学作家人物的随笔。这些随笔,有的我很早就读过,有的正在读,有的我没有读过,读与不读,都有一份温暖和敬意存在心里的。我了解这个人,所以我信任他的文字。这些随笔曾经在作为他个人的专栏刊登过,在出版圈内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相似文献   

2.
武林要出一本很特别、很有意思的书,内容全是儿童文学作家人物的随笔。这些随笔,有的我很早就读过,有的我没有读过,读与不读,都有一份温暖和敬意存在心里的。我了解这个人,所以我信任他的文字。这些随笔曾经在  相似文献   

3.
说经典阅读     
说起读古书,我们会想起鲁迅。 鲁迅说过逆耳的话,那是忠言。有人说,他自己读了很多古书,却反对读古书;不让别人读,自个儿躲起来悄悄读。我读过鲁迅的书,他的想法没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4.
郭兴文 《今传媒》2006,(2X):49-52
作为一名编辑,我负责打理的《西安晚报》“曲江漫笔”版,近两年来连续刊发了一批谈贫富差距及批评“主流经济学家”的章。在前一段我还亲自动手操刀写了几篇。这些章只是报刊上一般的随笔和杂,若从专业角度来讲既不深刻、也很不到位,只不过说出了几句真话和真相而已。想不到这些章竟引起了如此强烈的读共鸣与社会反响。有的群众来信叫好,说这些章真正反映了他们的心声,有人写诗称赞,  相似文献   

5.
相比于用500多页的篇幅细致分析从但丁到贝克特的《西方正典》,哈罗德·布鲁姆在2000年出版的小书《如何读,为什么读》更像是一本枕边读物。面对这类导读式的书籍,我们的矛盾在于,如果这些作品我都读过,何必要让另一个人絮絮叨叨地再介绍一遍?而倘若我没看过,又何必把时间浪费在二手阅读上?正如老年布鲁姆所说:"我快七十岁了,不想读坏东西如同不想过坏日子,因为时间不允许。"这也暗示着,他不会写坏东西,更不会把坏的作品介绍给普通读者。从书的标题,我们就可看出布鲁姆的坦诚。他想说  相似文献   

6.
拾遗补阙  标新立异──蒋路和他的新著《俄国文史漫笔》吴道弘尤开元同志推荐我读一本关于俄国文史的新著,作者蒋路先生是资深的翻译家和编辑家,长期从事外国文学书刊的编辑工作,翻译过车尔尼雪夫斯基、屠格涅夫、卢那察尔斯基等人的著作。早在50年代,我就读过他...  相似文献   

7.
梁衡 《今传媒》2005,(8):57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一些文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2篇他已经  相似文献   

8.
《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2):105-105
英国著名的学者培根曾写过一篇关于求知的随笔。他写道: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     
在我想把一些新春祝福转发给班上一个新加坡男生前,犹豫了一下:他过不过春节,有没有羊年的概念呢?但我还是发了,因为那个男生的中文说得很溜,也是我这里惟一可以用中文交流的同学。收到祝福,他向我表示感谢,但说他对春节不很在意,因为自己不是百分之百的华人。他爷爷是福建人,外公是海南人,父母都是新加坡出生的,会说一点中文。他小学开始学中文,说得非常好,但阅读上不如英文,所以连《论语》和金庸也是读英文版的。开始我总忘记他的身份。常常是“你国语很好啊!呵,对不起,是中文。”或者  相似文献   

10.
书话随笔,是文章中的一颗耀目的珍珠。鲁迅的域外小说介绍奇光异彩;叶灵凤的读书随笔珠圆玉润;巴金的书话一如他的小说,情怀如火,灿烂夺目:孙犁的《书衣文录》于平和简淡中透着清丽的光彩;香港作家董桥的《书城黄昏即事》俊逸高华而多绅士气…… 这些文章读多了,我便不  相似文献   

11.
从1951到1964的十几年间,胡乔木对《人民日报》和新华通讯社的新闻文稿中的遣词用字和标点符号,提出过大量的批评性意见,其中有的话相当尖锐,有的话非常幽默,曾在新闻界传为趣谈。这些批评性意见,有的是他在评读报纸的时候说的,有的是他同个别人谈话的时候说的;有我当面听到的,也有别人记录传抄的。现在汇集起来看,因为都是随  相似文献   

12.
在我与新中国的出版事业中,每每回忆起我在湖南省出版局工作期间的往事时,我总会想起文艺界的许多新朋旧友,其中有不少是在延安时的老朋友。他们对我工作给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我一直铭记在心,永远不能忘却。每当我沉浸在往事思念联翩之中时,一个久经考验、饱经风霜、乐观开朗、慈祥和蔼的形象,就会活现在我的眼前,她就是丁玲。 1935年秋,我在上海投身革命。我喜欢读书,读马列的书,读左翼社会科学的书,读左翼文艺的书。就在这时,我读过丁玲的《田家冲》和《1930年的上海》,这是我第一次读丁玲的作品,后来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赞佩曹雪芹的。他著《中国小说史略》时,谈及《红楼梦》,语气很是实在,评价之高,在他的学术随笔中,是很少见的。《红楼梦》影响了鲁迅没有?看看《呐喊》、《彷徨》,以及他的杂文集,大约可看出一些。鲁迅一生,得之于古小说的知识很多。他幼时读了大量野史、笔记,而尤对小说垂青。其中《红楼梦》,一直是他很爱读的书。他晚年写杂感,也常引用曹雪芹笔下的掌故,有的很贴切,我们读了,可以感到他是个深解《红楼梦》的人。 除了《中国小说史略》与《〈绛洞花主〉小引》中那些谈《红楼梦》的漂亮文字外,我们至今很难看  相似文献   

14.
吴静 《图书馆杂志》2006,25(11):94-95,M0004
有的书,要正襟危坐地读。有的书,要准备好几支不同颜色的笔,一个本子,一杯咖啡,端好架子研读,还要一笔不苟地做好笔记;但也有的书,只需或卧或坐,随便翻到哪里,便从哪里开始看,读着读着,不觉间时针便过了几格,看着看着,或笑或叹,不自主的,心就跟着文字在走了。以下是我夏秋间陆续读过的三部新书的札记——  相似文献   

15.
王元化是我所尊敬的一位作家。读他的著作并不多,他的有名的《文心雕龙疏》就未曾涉猎。但是一本《思辨随笔》引我走入他的宽阔的思辨世界,已使我十分地醉心和满足了。当代据说正在兴起陆笔热,可能也是从西方引进的:卢梭的《孤独者漫步》,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帕斯卡尔的《会思想的芦苇》,兰姆的《伊利亚随笔》……不但是美文,更常常引人进入沉思和悠想。我们的随笔则似乎显得飘浮一  相似文献   

16.
梁衡 《新闻三昧》2005,(7):53-53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一些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两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并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17.
梁衡 《今传媒》2005,(8X):57-57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些文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2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文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18.
(一) 在我的案头放了一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这些佳作,我虽然过去读过,有的还读了不止一遍,然而,现在读起来依然是那么新鲜。它们又把我带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去,我谛听到那时候的时代声音,感触到那时候的时代脉搏的跳动。在《飞兵在沂蒙山上》(作者韩希梁)里,我看到:蒋介石的御林军七十四师深入解放区的腹地,在孟良崮找到了自己的坟墓,而人民解放军,用“武器的批评”,对这个御林军作了正义的裁判。在《英雄的十月》(作者华山)里,我看到骄横  相似文献   

19.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长篇报告文学《不知天命》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宇宁 《视听纵横》2008,(5):104-105
韶良又要出书了。记得还在1994年的时候,韶良送过我一本书,书名叫《绝顶的梦》,汇集了他历年所写的报告文学、散文和随笔。那本书很好看,书名富有诗意。我至今还藏着。这次,韶良为他的新作取名《不知天命》,其意蕴耐人寻味,和前一本书讲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不同,《不知天命》为读者讲了作者自己的故事——一个关于创业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得很生动、很感人。  相似文献   

20.
提鞋     
上大学有什么用?在人才市场好不容易谋到两三千月薪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很困惑。"鼠目寸光!"对于类似困惑,我侄儿常常嗤之以鼻。虽然他如今也只拿2000多元的月薪,虽然他某个初中没毕业就去当木匠的同学已经月入8000了,不过他坚信这只是暂时的,假以时日,读没读过大学肯定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