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静 《电大教学》2014,(1):87-95
TPACK(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信息时代全新的教师知识框架,对于理解信息化教学诉求之下的教师知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TPACK的知识内涵与特征,亟待更加丰富而深入的阐释。通过文献分析,首次提出了理解TPACK内涵的三重视角:在跨学科视角下,TPACK是教师对跨学科认知方式与信息技术的交互所做出的明智设计和无缝衔接;在解构视角下,TPACK是教师对信息技术与特定学科(或主题)活动和特定主题表征之间的有机融合;在纵深视角下,TPACK是教师采纳技术并使之融入学科教学的多方面进阶与渐进式改变。据此,进一步阐述了TPACK的特征为融合转化性、复杂多面性、动态层级性、实践生成性和个人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shra和Koehler首创的设计型教师教育课程,提倡"通过设计学习技术"来推进教师的TPACK知识发展,是一种代表性的新型教师教育课程。通过文献分析揭示出该教师课程的本质特征:其理论缘起于对"设计"与TPACK发展之间内在关联的深刻认识;其课程模式采取基于"深度玩耍"的设计型学习;其课程活动遵循"微型设计→大型设计→TPACK整体反思"的螺旋上升式。设计型教师教育课程对于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在教师的发展定位上,从技术"消费者"转向技术"设计者";在课程内容上,从普适的技术"处方"转向整体的TPACK"境脉";在课程活动上,从技术应用的传授灌输转向技术设计的深度体验。  相似文献   

3.
TPACK框架为探索信息时代教师教育课程的变革提供了全新视角。国外一项面向TPACK发展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项目,为国内职前教师TPACK培养提供了典范借鉴。从课程方案、技术模块和教师教育者三方面对该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范例的特色进行剖析可知,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重构应关注以下方面:在目标定位上,从培养教师成为技术"消费者"转向技术"设计者";在培养机制上,要打破分割支离的局面,形成融合统整的培养机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从零散孤立的结构转向贯通的整合式课程。  相似文献   

4.
为响应教育部提出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目前亟须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TPACK是融合学科、教学和技术知识的理论框架,被认为是在信息化时代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工具。首先,以TPACK框架为基础,提出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为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以实现教学目标;其次,从提升教师TPACK运用能力、推广信息化教学技术以及制定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以促进教学综合成效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5.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一个新的教师知识研究领域.关于TPACK理论的研究在国外教育技术界已经比较流行,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而在国内的研究则刚刚起步.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从教学实践的情况看,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发展教师的TPACK势在必行.关于TPACK,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如何准确方便地测量教师的TPACK,教师的TPACK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何关系,如何基于TPACK框架设计出有效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选择与使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采用的周期、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阶段、层次、方式三个实践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不难看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应该关注信息时代教师知识体系和能力构成的发展变化。同时,通过对教师知识体系的研究,TPACK框架指出了新的研究视角,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是技术知识与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融合后产生的一类特殊的知识,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知识要求。教师能力的构成应包括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这一核心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包括六种子能力: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体现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及从内外两个方面不断促进。  相似文献   

7.
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信息时代全新的教师知识框架,对于理解信息化教学诉求下的教师知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对J省N市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考察了教师TPACK的现有水平以及各维度知识在人口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N市中小学教师TPACK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教师的技术知识TK在学校阶段和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的TK、TCK、TPK、TPCK四种技术相关知识在学历因素上有显著差异;不同的教龄和学科教师在TPACK各维度上都呈现显著差异以及一定的内在规律.据此,进一步提出了面向TPACK发展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建议.  相似文献   

8.
学科教育技术课程是培养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能力的重要载体.为了探讨如何建设深入学科的教育技术课程,采用内容分析和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门在线教育硕士项目课程--"运用技术教数学与科学".研究发现:该课程以TPACK理论和有意使用技术的教学思维框架为指导,其课程特色是以融合为导向,以问题为纽带,以探究为核心,以作品为中心,以协作为形式.这充分体现了整合性STEM教育的5个关键特征:STEM多学科融合,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研究启示:(1)以学科教育技术为依托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3)以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教育为切入点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进程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前提。TPACK理论是一种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理论,如果教师的TPACK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即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文章以410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对中小学教师TPACK水平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使用改良的TPACK量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呈现某县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根据调查分析,提出了基于TPACK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处于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思想与技术已经渗透进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从学科内容、教学法和信息技术三个方面对教师知识进行整合,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基于TPACK框架优化改善教师培训模式是当前我国教师发展的专业诉求。在教师培训中,应强调持续性,完善由获取到提升的TPACK五阶段培训框架;强调主动性,构建虚拟网络学习共同体;强调独特性,设计差异化培训内容与团队;强调系统性,实现三大核心知识的有机结合,最终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TPACK教师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1.
TPACK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作为教师整合技术教学的知识框架,已经在教师教育和教育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运用TPACK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还需对理论本身进行检验和反思。库恩关于好的科学理论应具备的五个标准对于我们重新认识TPACK理论及其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库恩科学理论思想我们还需从三个方面深入研究TPACK:多领域、多角度研究教师TPACK增加其广泛性,强调TPACK研究的情境性增加其精确性,完善TPACK的逻辑结构增加其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是教师将技术有效整合到课堂中所必备的一种知识框架。通过对2005—2011年出版的55篇英文文献(包括一本书中的一个章节)和23篇中文文献的系统化梳理,发现目前对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和技术知识(TK)的理解存在不同观点;不同观点的应用带来了不同的TPACK测量和评估方式;学科领域中的TPACK研究较少;教师TPACK和教师教学信念、技术信念相互作用且共同影响教师是否用技术来教学;积极参与设计、实施技术整合的课程是教师TPACK发展中非常有发展前景的策略,最后展望了TPACK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TPACK框架从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新框架、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为"现代教育技术"公修课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章探讨了TPACK框架在"现代教育技术"公修课实验教学的改革理念、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实验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方法的选择等几个方面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技术应用、关联学科内容、理论实践一体化、以‘设计学习’为主要教学策略"的实验教学新模式,以期为师范生提供全新而简约的技术整合视角,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教师作为提升教育水平的主力,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以信息环境下的翻转课堂为切入口,基于TPACK框架,对H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不到位、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不佳等问题进行剖析具有必要性。针对上述问题,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基于TPACK框架下的技术知识(TK)、教学法知识(PK)以及“技术-教学”知识(TPK)等,提出高校英语教师翻转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及培养策略,以促进培育高校英语教师TPACK框架下的教师素养,助力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关键技能。TPACK的全称为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考验的是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此研究将围绕TPACK框架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展开综合分析,为教师完成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效整合和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技术、学科内容和教学法及其三者相互融合的产物。通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重庆市某小学一名小学数学专家教师的TPACK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师TPACK的整体水平较高,处于融合水平,但在某些方面还比较薄弱;教师TPACK的各知识维度的表现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应从技术与学科内容的相互照应、技术与教学评价的相互结合以及技术、学科内容、教学法的相互融合三方面提升教师TPACK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外研究者针对21世纪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TPACK的新概念。TPACK对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国内学者也越来越注重TPACK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但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前教师培养和中小学教学领域,对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关注较少。"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是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的教育电视节目编制能力为主要目标,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对教师的整合能力要求也较高。作者在梳理TPACK整合模式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以"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为例,具体阐述TPACK整合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教育技术知识在教师知识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辅助性知识要素到核心知识要素的过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影响下,"整合教育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已逐渐成为教育技术知识研究的基本取向。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应寻求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与学科具体目标及内容的深度整合,并于该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关涉教学情境""针对学科特征"及"持续建构生成"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开辟了外语教学改革的新时代,在为全面开展智慧教学奠定技术基础的同时,也促使外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其配适,发生改变。本文以TPACK知识框架为指导,从整合技术的英语内容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和整合技术的英语教学法知识三个维度,重构外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旨在为外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AI)技术的教育应用给教师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智能教学环境、“AI+教学法”的创新到教学内容表征形式的智能化,AI的影响日渐广泛,但同时也伴随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伦理问题与伦理风险。进入智能化时代,教师扮演着新的角色并面临更加复杂的AI应用伦理问题,这需要重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此,基于TPACK概念框架,将伦理知识作为一种新的教师知识构成要素引入,提出并构建了“AI+学科教学”伦理知识框架(AIPCEK),即教师的基本知识构成包括教学知识、学科知识、AI知识和伦理知识。在原有TPACK框架基础上,生成新的融入伦理的复合型知识形态:教学伦理知识(PEK)、学科伦理知识(CEK)、AI伦理知识(AIEK)、学科教学伦理知识(PCEK)、“AI+学科”伦理知识(AICEK)、“AI+教学”伦理知识(AIPEK)和“AI+学科教学”伦理知识(AIPCEK)。AIPCEK继承了伦理知识所具有的复杂性、情境性、实践性、协商建构性和多元化等特点,其发展模式有三种:AIPCEK发展的金字塔需求模型;基于在线实践社区的教师AIPCEK发展模式;基于项目驱动的AIPCEK发展模式。AIPCEK的提出,有助于揭示智能时代教师知识结构新的特点及伦理内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教师的知识结构研究及教学实践,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