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意志及道德行为的过程,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贯穿于各门课程当中.英语教学要有效地实施德育.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普遍存在道德观念薄弱的情况.本文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学生道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的不断改变,高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挑战。当今多数大学生存在着道德责任意识差,道德选择不明确,道德观念缺乏等问题。只有解决好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才能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本文围绕如何有效增强德育实效性这一课题,从德育的内涵、德育面临的问题和增强德育实效性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行为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德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许多学生对正确的道德观念模糊不清甚至产生怀疑,道德情感淡薄,道德意志薄弱,出现了漠视社会公  相似文献   

5.
对德育主体及其作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德育主体”不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德育工作者--教师。人们对于德育主体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权威主义、中立主义和调和主义三种立场。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占:第一,德育主体之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第二,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第三,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美国德育模式转换与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澄清学说的式微说明放弃道德内容和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如同传统知性德育模式偏重道德理论知识灌输那样,依然解决不了德育实效性低下问题。文章认为完善教师主体性,培育学生主体性,将道德认知教育和德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传授道德内容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和自我教育能力,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李伟言 《教育科学》2005,21(1):34-37
本文以道德类型学的视角对德育价值取向进行前提性的反思。指出在道德层次论的前提预设下,德育在价值目标上逻辑地走向“乌托邦”,引发灌输和学生的道德反叛;德育功能错位,整体教育功能失调;通过批判和借鉴道德类型学的有关理论、考察道德的实存状态和伦理学的理论构成、立足于道德不同的内涵、功能、作用领域、价值取向,将道德分为圣德和常德两种类型。认为德育价值取向定位应以常德为本位,避免某种终极性的道德价值传授,不能要求学生成为道德楷模;德育要改变“建构学生意义世界”的价值期许,担当起应有的职责;鼓励学生的道德热情和基于自愿的道德作为。  相似文献   

8.
体验: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统德育低效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生活的体验,体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有其重要的价值,我们必须创造条件,诱发和唤醒学生丰富的道德体验,以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德育低效一直是困扰当今我国学校教育的普遍问题,德育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是德育低效的根源性因素。要明确德育本应为道德教育,坚持德育为教育的道德目的,使道德教育成为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10.
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并且对其思想品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网络环境下的海量信息、文化间的交叉传播,也使学校德育面对着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多元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并存的德育环境。学校德育如何针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掌握主动权,是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面临的迫切任务。面对青少年学生在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上的量变,以及由网络延伸所导致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质变,学校德育不能只以传播知识的身份立足,而必须以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判断、分析评价、选择和创造力为目标,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审慎思考和理性选择的道德能力,把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选择和自主构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德育低效一直是困扰当今我国学校教育的普遍问题,德育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是德育低效的根源性因素.要明确德育本应为道德教育,坚持德育为教育的道德目的,使道德教育成为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12.
辽海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基于编写者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生活化和综合化的独特理解,以及对地理和历史等社会学科知识与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编写而成。该教材直面学生生活中的难题,注重提高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增强德育的有效性;具体、细致地展现协作、创新和敬业的社会图景,以达到对社会的深度理解;以新颖的教材和编排逻辑实现历史、地理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的有机结合,并凸现史地等知识的德育价值;突出呈现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方式,为介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式教学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3.
吴亚峻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72-173
德育环境影响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形成,也影响大学生成长的方向与动力。以宿舍研究为例论述了德育环境与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关系,充分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的德育环境现状,最后就优化学生生活园区德育环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实践对德育模式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实践是道德发展的天然"关系场",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必然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通过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体验,能够更真挚、更鲜活地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意识的觉醒,形成明确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因此,高校必须优化德育模式,纠正对"灌输"模式的片面理解。高校德育并非道德原则的单向"灌输",而是做出理智的道德选择的逻辑基础,德育重在结合社会生活实践,唤醒个体自我对美德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5.
高中政治课堂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凸显其直接全面的德育功能。高中政治课德育课堂的构建必须调动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让学生在教学愉悦中认同道德观念,在情感震撼中陶冶道德情操,在激情互动中提高道德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条把道德知识传授、道德情感陶冶、道德意志培养和道德行为引导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寓德育于不知不觉和潜移默化中,论道而不说教。  相似文献   

16.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都没有完全发育,属于成长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作为小学班主任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对学生的成长方向进行引导,对德育管理工作高度重视,避免因为道德问题给学生日后的生活带来影响,因此结合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7.
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试论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建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欣赏型德育模式"希望解决这样一个道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的巨大的矛盾--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目标是"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这一具体目标的实现从逻辑角度可以具体表达为:1.建立参谋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2.德育情境的审美化;3.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欣赏型德育的前提是在德育过程中存在可以被学生欣赏的审美对象即"德育美".德育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是这一模式建构的关键.为此必须进行道德教育活动的形式美、作品美和师表美的创造与欣赏.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需要打破学科教育与德育课程的壁垒,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然而,物理教育的德育价值在实践中却未必能够有效实现,物理德育流于形式的现象依然显著。当下,物理德育存在德育观念不当、德育目标预设不明、德育要素呈现方式不妥的困境。有效实施物理德育,需要重视物理教育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其有效途径在于:正视物理德育价值,发掘物理德育基本要素;进行物理德育教学设计;在情境中巧妙呈现物理德育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9.
白丽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80-82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确立新的道德教育哲学取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精神追求和懂得生活意义的人;对生活意义的求索要建立在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中;生活德育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源泉;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提升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在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教学活动往往只重教师而忽略受教育者的作用,因而其效果与教师预期相差甚远。德育内容认同感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德育低效的原因:输入学生脑中的道德内容在与既有的道德观念匹配后才能成为道德认知,在充分达到评价、感受、行为倾向三个层次后才能转化为恒常的外显道德行为输出,成为学生稳定的道德心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