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许梿评选的《六朝文絜》是六朝骈文的著名选本。对《六朝文絜》的评选特点、方法和体例加以全面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许絜的文学批评观,从而窥测清季文人的六朝骈文接受史观、并探寻清代骈文复兴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六朝骈赋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的渐趋成熟,使它在传统的抒情功能之外,更增加了叙事的便利。沈炯的《归魂赋》将家国之事融为一体付诸骈文,突破了骈文难以叙事的缺憾。《归魂赋》叙事结构、叙事文体和叙事语言的成功运用不仅推动了骈文叙事的发展,而且代表了六朝骈文的较高成就。  相似文献   

3.
由彭兆荪辑选、徐达源参校的《南北朝文钞》,体现出了选者以六朝骈文为尊尚的编纂旨趣和反对俳俗、推崇渊雅的骈文主张。在文学史价值上,该选本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为骈文正名的效果,同时对后世骈文选本编纂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堪称清代以六朝为主要收录对象的骈文选本中重要的一部总集。此外该选本也有不小的文献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4.
“事类”与“典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有古代史实这一层含义。因此,把“事类”等同于“典故”或者说“事类”的范围比“典故”大得多的观点都是不甚恰当的。现代意义上的“引用”比“事类”的范围要宽泛得多,笔者认为“事类”大致相当于“引用”这一修辞方法。六朝时候,“事类”与“事义”既可通用,但有时它们的含义又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用典、对仗、声律、藻饰,是以四六言为主的骈文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其中,典故的大量运用最能反映文人高雅典奥的审美趣味。王勃《滕王阁序》为骈文翘楚,时风所及,差不多句句用典。其隶事用典的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以人事。”(刘勰《文心雕龙》)典故的运用,包括造语、用事两个方面。造语即摘取典籍的词句,用事即依据故  相似文献   

6.
自清代以来,明代就被认为是骈文的衰微期。其实,晚明骈文已从明、暗两线振起。明线主要表现为四六表启走向繁荣,特别是启文盛行;暗线则主要表现为不以“四六”为名,但具有骈文之实的六朝文流行,序跋、辞赋等都可使用骈体。清初骈文延续这一态势,但偏重于学习六朝骈文而不是宋元明四六,从偏于应用性转向更重文学性。这种演进不仅实现了骈文对“四六”的超越,完成了体裁、题材和风格新变;同时又追认六朝之文为骈体,区分骈文为六朝体、唐体、宋体,批评宋元明四六局限于馆阁公牍等,从而确定了“大骈文”范畴,进一步彰显了骈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推动了清代骈文的复兴,促进了中国骈文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我们讲《师说》,总不免要提一下唐代古文运动。那么,《师说》与古文运动是个什么关系呢?弄明白了这一点,对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无疑是有帮助的。先从古文说起。“古文”这个概念,是韩愈最先提出来的。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之为古文,并把它与“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开来。在中唐德宗统治的后期,由于韩愈等人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到宪宗元和时期,又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于是业绩更著,影响更大,终于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的“古文运动”。从贞元十二…  相似文献   

8.
在《骈文通义·流变》和《上家大人论骈文流变书》中,钱基博和钱锺书对骈文的流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认为骈文在西汉初步形成,历经汉、六朝、唐宋明和清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特点不同。骈文产生变化的原因与时代背景有关系,也与作家个人的"才力"、"才气"有关。  相似文献   

9.
骈文研究论六朝骈文是文学自身的畸形回归马立军 (1.1)六朝骈文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文学中心主义论系列论文之二莫山洪 (2 .1)六朝骈文审美情感的历史演变莫山洪 (3 .1)近百年清代骈文研究综述吕双伟 (4 .1)柳宗元研究界标 :韩、柳古文成就的文学史意义曹虹 ,陈曙雯 (1.6)柳宗元文学思想中的“情”“意”观述论刘绍卫 (1.12 )《江雪》诗的背景与寓意吕国康 (1.17)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杜寒风 (2 .5 )柳宗元对问文学研究郭莲花 (2 .8)“惠化”的思想行为与柳宗元柳州诗文阮璐 (2 .14 )论柳宗元的主体意识与文化心态模式化肖扬碚 (3 …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于庾信晚年,是《哀江南赋》前的序文。“哀江南”取自《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哀江南”句。作者自伤身世,眷怀故国,作赋以寄托乡关之思。赋中记梁朝一代兴亡,叙个人家世盛衰与一己飘零。这篇序文概括了全赋大意,着重说明创作的背景和缘起,虽属赋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可独立成篇,为六朝骈文的典范篇章。开篇十八句,以极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三件恨事。首六句叙侯景一乱,金陵沦陷,自己  相似文献   

11.
一 明高儒《百川书志》认为: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在“据正史”的同时,还曾“采小说”;此说已是公论。但近年来,研究者对罗氏“采小说”的研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话本小说与《演义》的关系上,而六朝小说对《演义》影响的探讨却鲜有人问津。 众所周知,六朝小说大致可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类,其对《演义》的创作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演义》中于吉、左慈、管辂等人物的原型和左慈戏曹操、孙策杀于吉等神怪情节以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文学”一词含义演变之考证,认为,所谓“文学”即语言的艺术,其特征是形式和唯美。而分析六朝骈文的文体特点又恰好体现了文学这一本质特征。因此,六朝骈文是文学本质回归的表现。同时,联系六朝士人精神状态的畸形事实,本着人的自觉是文的自觉的前提的理论认识,本文认为,六朝骈文是文学自身的畸形回归。  相似文献   

13.
<正> 《论贡举疏》一向为学人视为张衡的作品。明人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录此文入《张河间集》,清人严可均编《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据《通典》将此文录归于张衡名下,上海古籍出版社86年版《张衡诗文集校注》以及当今其它一些论著,同样如此。然近代刘师培在其《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见人民文学出版社59年版《中国近代文论选》)一文,就已指出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误以蔡邕《封事》第六事,误列张衡文”。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事类》篇专论引事引言。事实上,“事”字的含义非常丰富,就行文的具体运用而言,至少可以分为六类。因此具体篇目中的“事”字必须具体对待,不可率意而断。《事类》篇引发了“互文性”的联想,刘勰的“用人若己”说对当代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四六丛话》所保存的李商隐骈文佚作《修华岳庙记》是十分重要的作品。它反映了唐开成六年重修西岳庙的情况,具有极高的史料文献价值。而且它也为研究李商隐早年的骈文创作活动和早年骈文风格提供了重要材料,填补了现存李商隐文章中无“记”文体的缺撼,有助于了解李商隐骈文的文学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韩愈的《师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奉为经典。“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脍炙人口的名言几乎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然而,树大招风,名高多谤,批评之声时有所闻;遗憾的是这些批评很少切中肯綮。有人认为,《师说》是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那么,韩愈在《师说》的创作实践上是怎样作出表率的呢?一般评论家只看到他在形式上摒弃六朝以来不重内容、只讲求声韵、辞藻的骈文,而学习自由活泼、明快练达的先秦两汉散文,殊不知他刻意仿古复古还表现在修辞、用字上——黄侃述、黄焯编撰的《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相似文献   

17.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品种,同时也是一种颇受非议的文体样式,长期以来被扣以“形式主义”、“浮艳轻靡”的帽子,而其创作的全盛期魏晋六朝,更被目为“文学误国”的口实。此后的唐宋古文运动、宋代理学文论,更是对之口诛笔伐,骈文便被作为形式主义的代名词而被归入“另册”。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惨烈的社会转型,惊醒了当时的学界,催生了由空转实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学术取向,由空疏玄虚的“宋学”,首先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之后又转向了崇实师古的“汉学”。在“汉学”全盛的乾嘉时期,“汉学”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骈体文学和骈文理论的发展,促进了骈文的复兴和骈文理论观念的转变。乾嘉时的《四六丛话》,便是这一骈文复兴过程的理论总结和骈文理论观念转变的突出代表。以《四六丛话》为例,研究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术转型对骈文及其理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文化宏观背景中寻求骈体文学、骈文理论嬗变的动因与根据。  相似文献   

19.
曹魏正始年间出现的《人物志》,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人才理论专著。刘劭的这部著作在人力资源方面给予后人莫大的启示,同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着诸多可研究之处,尤其在骈文发展史上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人物志》骈散兼和,逻辑严密,有上承两汉诸子遗风,下开六朝徘丽风尚之文学特质,《八观》是其中人才思想与文学特质具有代表性的篇章。管中窥豹,笔者但就此篇着眼来探索《人物志》的过渡性特点,以期待对汉魏六朝文学认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薛英杰 《考试周刊》2009,(27):28-29
《昭明文选》在中国古代骈文与散文的分离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沈思翰藻”说为骈文奠定了文坛的正宗地位。《文选》的选录标准与后世的骈散之争有重大干系,特别是持骈文正宗论的学者,纷纷通过对《文选》选录标准的辨析,从而确认骈文的地位。本文以骈散之争的历史眼光.梳理阮元、刘师培、章太炎等学者对《文选》选录标准的论证,并探讨了《文选》的选录标准及这种论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