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印象派画家莫奈一系列“荷”题材油画的诞生,为后世研究“荷”题材的画家树立了一面旗帜,他的“荷”题材系列绘画表现出不同的调性,画面体现出光与色的相互交融,他率性的笔意直追东方写意画的精神,使“荷”题材油画产生出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气韵,直达氤氲化醇之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应该是世界上最了解“荷”的民族,单单对于荷的称呼就不知有多少。荷的叶叫“荷”,荷的苞叶叫“菡菡”,荷的柄叫“茄”,荷的实叫“莲”,荷的茎叫“藕”,荷的花叫“芙蓉”,至于那咏荷的诗篇文章,写荷的丹青绘画,更是不计其数了。  相似文献   

3.
民族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西方绘画题材的文化差异中探讨了民族绘画题材的艺术魅力和其重要的美育价值,并且思索在新媒体环境下,民族绘画在高校如何与当代教育相融,从而得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4.
建国后的二十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间先后有15部以鄂伦眷民族为题材的连环画作品问世,鄂伦春题材连环画形象地呈现了鄂伦春民族的历史风情和精神风貌,作为一种系列完整的图像文献,不仅有助于鄂伦春题材的绘画研究,而且为深度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图像素材。本文试从绘画的视角对其中的民族标识及“蟒猊”图像进行解析研究,从而考察鄂伦春游猎民族的文化发展与变迁。  相似文献   

5.
一般说来,同一绘画体系下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在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其艺术理念与技法材料都应当是在同步发展的。可是工笔画发展到宋代这一文学艺术全盛之时,人物、花鸟、山水在表现手法上出现了不同,山水画因其表现对象特殊性导致与人物花鸟不同的技法与风格,但是同为勾线染色的人物画和花鸟画却在造型法则上发展不平衡。花鸟画呈现出精致人微的高度写实的造型法则,而人物画是一种相对概括与提炼的装饰性的写实法则。二者同样生在“皇家”出自“院体”却出现了“同体不同法”的现象。这种不平衡是因为二者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传统、各自的绘画理论、封建礼教的影响、题材的功能有所侧重、以及尺幅大小的几个方面原由使然。  相似文献   

6.
大仲马这样形象地阐述他与儿子小仲马创作方法的区别:“我从我的梦想中汲取题材,我的儿子从现实中汲取题材;我闭着眼睛写作,他睁着眼睛写作;我绘画, 他照相。”这番话看来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历代名画记》中与绘画相关的新词新义的考察,可以看到晚唐时期新兴的绘画术语是与颜色、技法、用具、题材等方面相关的。经过对这部分词汇的详尽研究,展现出随着晚唐绘画的成熟使得其术语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洪绶绘画以高古奇崛之风著称于世。在其人物画中,芭蕉形象主要在三类题材中出现:1.高士、仕女题材;2.历史人物故事题材;3.佛教及佛教相关题材。本文拟通过对陈洪绶此三类题材的人物画的研究,探析其人物画中的芭蕉意象。  相似文献   

9.
广西画论家王拯的形神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与超越.首先,王拯提出绘画以神为先,“神之所存而形寓焉.天下有形存而神或亡,未有神存而形能遁之者”,这是对传统形神观的继承.其次,王拯认为绘画“超万物之表”、“会其精者而神以出”的关键在于重“形”,即“入乎万物之中微窥”,他从绘画手法上提出“形”为“神”的支撑,这是对传统形神观的发展.第三,王拯提出:有的绘画题材必须以“形”为要,使人看到绘画就如同看到现实,以感激而有所兴发,这是对传统绘画形神观的超越.王拯之所以有如此对传统绘画形神观的超越,是有感于群众在瞻仰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将遗像时的情绪感发,感到绘画要起到鉴戒、教化功能就要“以工而得似”,让人看到绘画就联想起生活场景,为此,王拯又常常以“画记”、“画序”勾勒绘画的情节,以期强化绘画的“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重“形”来增强绘画的感染力.王拯提出绘画重“形”的观点,在古代绘画理论向现代绘画理论转型中领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0.
陈洪绶绘画以高古奇崛之风著称于世。在其人物画中.芭蕉形象主要在三类题材中出现:1.高士、仕女题材:2.历史人物故事题材:3.佛教及佛教相关题材。本文拟通过对陈洪绶此三类题材的人物画的研究.探析其人物画中的芭蕉意象.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的诗歌、绘画以及音乐舞蹈文化中有着大量的关于荷(莲)花的记载。发展到今天,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歌舞中,依然还保留了"采莲船"、"莲花落"、"荷花灯"等表演形式。在全国舞蹈重大赛事中,我国特设了"荷花奖"舞蹈比赛,有关荷花形象的舞蹈作品更是不胜枚举,诸如《荷花舞》、《爱莲说》、《荷花梦》、《小荷才露尖尖角》、《六月清荷》等。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生活,同时,也凭借它清丽的色彩、优雅的风姿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荷花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舞蹈艺术中的荷花形象,具有优雅之形、和雅之意、清雅之韵。它是我国人们生活中雅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之一,有着深刻的象征寓意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莲花崇拜(或莲花信仰)为佛教早期崇拜之一。佛教借助莲花形象以宣传佛教理论,借助莲花生物特征以阐述其义理,提供了引导教内僧众和教外信众追求的理想目标。佛教和其它宗教一样,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认真审视其发展轨迹,挖掘其基本理论中与当代社会现实有价值的精神内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主流文化实现新一轮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及寺观园林中都大规模栽种荷花,此时荷花的文化意义也是多层次的。它是天子恩泽的祥瑞化身,是洁身自好的隐士,是婉约孤寂的女子,是佛国仙家的精神归宿。同时,它也是美丽、才德、爱情及宗教世界的代表。唐人对荷花的喜爱是一种集体意识形态,唐代则是我国荷花审美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并成为宋代及以后荷花审美文化趋向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14.
荷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原型意象。自《诗经》开始,荷花频频出现在诗人词客的笔端,无论是纯以咏物、或借以抒情,还是托物言志,都为古代诗歌增添了美艳芬芳的色彩并蕴寓着极丰富的内涵。荷花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既与美相关联,又与爱情相交通,还与理想相契合,并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高洁清雅的"荷"是中国历代词人喜于吟咏的对象。在姜夔笔下也不乏红莲、秋荷等"荷"意象,数量虽不及其咏梅词,但姜夔笔下的"荷"意象自有其清雅而衰颓的独特风韵,表现了词人身世飘零之感、人生迟暮之悲、离愁怀人之苦,饱含了词人丰富的人生体味,具有独特的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16.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抄本《钵中莲》是一部民间宗教剧。剧名本身就极富有宗教意味:钵,为僧人食具;莲,莲花,西方极乐世界的宝花。钵中莲花开,意味着僧人得道成阿罗汉。剧作本身生动地反映了万历时期民间宗教思想:既融合了弥陀净土思想、禅宗思想与白莲教、罗教教义,又杂糅了释教和儒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相似文献   

17.
根据史料,解读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时的真实思想,对“性”精神分析论者的观点进行探论,这篇散文是作者对自我道德人格的一次思考与确认,是非常时期朱自清灵魂挣扎的一面镜子,而不是来自作者自然生理的“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冯杰《一窗晚雪》《讨论美学的荷花》《冯杰诗选》为研究对象,以历时性写作和审美变化为轨迹,探讨其现代乡土诗艺术特质:从北中原意象到中国意象,从乡土诗歌传承到现代精神的探索,从民间文化到传统文化的写意袁征,体现其对现代乡土诗狭窄格局的突破;荷花象征体系与现代诗境的开拓等体现了其诗歌运思模式及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姚华的题画词依据性质可分为“解画词”、“咏画词”、“名义题画词”三类,其题材非常广泛,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通过这些题画词,姚华向我们展示了他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就是那种理想破灭后的落寞心境,“含凄欲语谁”的苦楚心情以及对自然、对生活、对艺术的无限的热爱与赞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