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汉语大词典》第九卷第862页“经典”条目中,给这个词作出三种解释: 1、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 2、指宗教典籍,举例有“三教典籍”的话语,具体指儒释道; 3、权威著作,具有权威性的。  相似文献   

3.
“经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以此类推,“文学经典”自然指那些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文学著作,在这里传统和权威具有不可替代性。当然传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权威要有社会的认可。之所以翻看词典并在此照录原文,是因为这几年伴随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物的丰富,更伴随着图书的商品化,举凡出书必称精华,满目所见皆为经典,致使笔者固有的观念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不得不再查词典以确认。商贾重利,以经典为噱头,明清之际已大有人在,不足为奇;奇在一些堂堂国家出版社,在新闻出版总署一再强调…  相似文献   

4.
“名家解读经典名著丛书”的定位是一套高品位的学术普及丛书,乃山东人民出版社倾力打造的品牌读物,它选择了中外最具代表性的100部经典作家的经典名著进行解读。100部解读作品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所史、宗教、美学、心理学、法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和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科学著作。所选经典名著及其著者,在我国知识阶层均有广泛影响。因此  相似文献   

5.
王纯 《新闻世界》2008,(8):53-53
唐王昌龄认为诗歌创作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格》)。这里,物指自然景物;情指人的情感;意指意识、意念、意趣;境指作品的境界;如是而已。  相似文献   

6.
经典文献概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京山  王锦贵 《图书与情报》2006,(1):103-105,115
“经典”是由“经”、“典”二字组成的复合词,该词融汇了“经”、“典”二字的含义,同时具有“重要”、“规范”和“恒久”几层含义。今天“经典文献”的内涵更为丰富,外延大大扩展。经鳆文献是各个领域的大师们用艰苦劳动(创作的)凝结而成的能第深刻反映人类文明并经过一定肘间考验的伟大成果。经典文献是文献总体中的少数,但它是优选的信息源,具有巨大的艺术及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第三条著作权法所称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均不视为创作。第四条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中下列作品的含义:(一)文字作品,是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二)口述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三…  相似文献   

8.
陈恒  庞爱忠 《新闻窗》2014,(1):63-64
含义,是和字面义相对而言的,它是透过字面义表现出的附加意义。例如,“时装”有“高档服装”的含义,“刻舟求剑”有“拘泥不化”的含义等。赵毅衡教授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区别了符号过程中的三种不同“意义”:发送者(意图意义)——符号信息(文本意义)——接收者(解释意义)。应该说,当一个文本脱离了作者进入大众传播后,便不再受作者控制,每一个文本的读者、依据不同的情境进行生产性解读,形成自己的解释意义。含义,就是隐藏在文本意义之后的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档案与建设)1996第2期上读到朱建新同志的论文(关干科技档案“保管单位”的探讨)(以下简称《探讨》),文章从保管单位的内容、档案保管的形式(卷册盒袋)等方面对科技档案“保管单位”的概念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本人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在此提此来与朱建新同志商榷。1、(探讨)认为:就“单位”一词而言有两层含义:一是计量事物的标准量的名称;二是指机关、团体或属于一个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而“保管单位”的概念应基于“单位”的第二层含义引伸—-“自成段落、系统、一组有机联系的档案材料,是档案保管的…  相似文献   

10.
走进文本 走出文本——陈善“读书出入法”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知入知出——文本阅读的大法 (一)文本——“有字书”的统称 何谓“文本”?汉文指文字作品,英文指text,国外有“文本学”。从传播媒体看,“文本”包括纸本文和电子文;从言语结构看,“文本”包括“文篇”和“书本”;从作品体裁看,“文本”可大别为“文章”和“文学”。  相似文献   

11.
在版权范畴内,“域版权”是区别于“大版权”,即综合性的涉及所有文化内容作品的版权.“域版权”是其中的一个细分领域,按照地理范围或者内容范围细分,属于局部文化内容作品的版权. 一、“域版权”的概念 从地理角度来看,“域版权”可参考地域的“域”概念,有区域、区位范围或界限的含义.各地域范围内的数字版权运营中心,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方面是其区域范围划分,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原则上建议这种标准应具有一定的推广度;另一方面是在运营业务的遵循原则和法律制度方面,除了受一般普适性法规影响,一般情况下会受当地部分法规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一、“一稿多投”行为的界定及其法律后果一稿多投指著作权人(作者)把自己的作品(稿件)在法定期限内同时投寄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出版单位(报社或杂志社)。它是发出要约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四条的规定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作为一般经济合同的要约 ,其相对人可以是特定的 ,也可以是不特定的 ,如符合要约规定条件的商业广告。但精神产品(作品)的特殊性 ,使与其有关的要约行为也具有特殊性。向报纸、杂志投寄的稿件是知识劳动成果———作品 ,不论其是否发表 ,都享有著作权 ,因而这种要约是转…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一词在我们的使用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新闻事实,或新闻信息。一是指新闻作品。“新闻策划”如果是指新闻事实的策划,有如企业在公关工作中,策划、制造出一些新闻由头,以便让新闻机构报道,那么这是不足取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反映、报道事实。如果他们的活动本身也成了新闻,如“质量万里行”的报道活动,那只是“无心插柳”的结果,而不应刻意为之。否则他们的活动就有制造新闻、甚至使自己成为新闻之嫌,就会损害新闻工作的声誉。“新闻策划”如果是指新闻作品的策划,那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作品只有如何构思写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玮小传:男,53岁,汉族,中共党员,高级编辑,现任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主持电台日常工作)。先后荣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山东省“泰山新闻奖”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参与创作编辑的作品有7篇获中国新闻奖,有9篇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和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出版著作《传媒精品解读》、《新闻纵横》等。  相似文献   

15.
“抄袭”和“剽窃”是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棘手而头痛的问题。抄袭是指公开的、比较完整地照抄窃取别人著作的行为;而剽窃,则指对别人著作中的研究成果、重要观点、思想或意念等方面的窃取,其特点是变换表述形式和词句,改头换面,比较隐晦。从版权角度讲,抄袭是窃取他人著作以为己作的一种侵犯他人版权(著作权)的违法行为。关于抄袭,除了“抄袭他人著作”外,还存在“自我抄袭”的问题。著作物应该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从这个角度看,抄袭问题,  相似文献   

16.
所谓经典,其魅力在于常读常新。美学一科来自西方,尽管美学所讨论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经典中也有很丰富的体现,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本无美学,要梳理出一种中国美学经典资料汇编来殊为不易。正如张法教授所言,中国古代有文论、诗论、书品、画品,等等,但是就是没有一本以“美”命名的著作(《中国美学经典·总序》)。不仅如此,中国古代也没有集中讨论什么是“美”的著作。  相似文献   

17.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18.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19.
“人物”一词,始见于《庄子》,原指人和物,两个字的含义是并列的。《隋书·律历志》:“有天地焉,有人物焉。”天,包括日月星云,地,包括山川河流;物,包括世间万物;人则为万物之灵。 后来,“人物”逐渐演化为偏义词,其含义主要指人,多指有影响、有声望、有才智的人。近世以来,常用以指文艺作品、新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从这个词的形成及其含义的演化,也可以看出,人和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实中的人,其衣、食、住、行、劳作、交际等等,随时随地和各种各样的物  相似文献   

20.
所谓“《春秋》笔法”(也说“春秋笔法”),是指一种“寓褒贬于记事”的写作手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回避了明确的褒贬之词,而在“微言”之中流露出“大义”,让人们自己去揣摩、体会作者的倾向性。这种写作手法据说一开始主要用于历史著作《春秋》,后来广泛地用于一切需要表达作者倾向性的文史作品,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具有很深远的渊源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