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央视新年的开篇大剧《汉武大帝》播出之初。很多报纸在推介的同时.也发表了对该剧编导的访谈。编剧说,《汉武大帝》与《雍正王朝》有某些细节上的相似。并不能证明前是比着后画的;导演说,这两部作品没有可比性,要是打分的话,他给《汉武大帝》打100分。“要不就是99分”。这些话电视上大概也会有。  相似文献   

2.
高明 《图书馆杂志》2005,24(5):76-78
王穉登所辑《虎苑》一度被认为亡佚,因此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陈继儒编辑《虎荟》直接利用的《虎苑》,在材料来源和编纂体例上有其独到之处。《太平广记》“虎八卷”和《太平御览》“虎二卷”与《虎苑》、《虎荟》在内容上有种前后相承的关系,可以说在中国古代“虎故事”至少有过北宋初年和晚明两个时期、四次大规模的结集活动。  相似文献   

3.
猫就是猫     
看这题目,也许您会说:“猫不是猫,难道是鼠么?”如果您真这样说了,那么您的想象力绝对可以打优秀分,因为这正与明代刘元卿的一则寓言不谋而舍。刘元卿《应谐录》载:齐奄家畜一猫,自以为奇,便号于人曰:“虎猫”。有客说之曰:“虎诚猛,然不如龙之神,请更名为‘龙猫’。”又有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龙升天须云,是云胜于龙,宜名‘云猫’。”又有客曰:“云霭蔽天,风倏散  相似文献   

4.
胡然 《东南传播》2014,(7):83-85
《一虎一席谈》是凤凰卫视推出的一档抗辩式新闻谈话类栏目,在播出后在业界和学界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为我国的电视评论类节目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而该节目获得巨大反响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从观众心理入手,对节目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要。本文拟从受众心理中的注意和需要两方面对《一虎一席谈》如何满足受众心理进行剖析和解读,并对其不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正义》:"《说文》云:璿,赤玉也。"(卷一/页24)(中华书局1982年版点校本,下同) 吉案:赤,南宋黄善夫本(以下简称黄本)同,殿本作"美"。《说文·玉部》:"璿,美玉也。"《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璿,美玉。"孔颖达疏:"《说文》云:璿,美玉也。"《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索隐》:"案《尚书》旋作璿,马融云:璿,美玉也。"殿本是也,当据改。  相似文献   

6.
徐家的天价“猫” 前不久,台湾收藏家查先生携着从诗人徐志摩家流出的一幅《猫》画离开北京回台北。这幅画是他以336万元人民币的竞拍价,今年六月底从北京2009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得的。  相似文献   

7.
刘娟 《新闻世界》2009,(9):68-69
《实话实说》开启了电视谈话节目的序幕,《一虎一席谈》则代表了电视谈话节目的一个新高度。本文从《实话实说》与《一虎一席谈》在选题、谈话模式以及节目中人的魅力几个方面的比较中探讨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嬗变。  相似文献   

8.
人们习惯把写稿编稿草率、敷衍、粗枝大叶的人称为“马虎先生”,何以叫“马虎”呢:据说宋末有位画家,一次刚画好一只虎头,有人就请他画马,于是他就在画好的虎头后面画了个马身子。画家的大儿子问他“是马还是虎?”他说是虎。可是小儿子问他,他又说是马。后来,大儿子去打猎,遇见一匹马,误认为是虎,将马射死,结果不得不给马主赔偿损失;小儿子在野外遇到虎,又误以为是马,便去骑它,结果被虎咬死。画家痛定思痛,愤然把《马虎图》付之一炬,还写诗自戒:“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大儿依图射死马,小儿依图喂了虎。草堂焚烧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相似文献   

9.
罗婷婷 《青年记者》2007,(18):21-22
一个城市自有其性格。《新周刊》曾经把武汉评价为"中国最市民化的城市"。这个评价当然非常之暖昧,也有点让人心酸。近年,"中部崛起"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自称要担当中部崛起的武汉也喊出了"大武汉,中国城市第四极"。武汉是著名的报城,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订有报纸,武汉强势的是市民文化,远离生活的高谈阔论或者太严肃的事情没什么市场。表现在版面上与其他地方媒体有很大的不同就是情感故事多。《楚天金报》的"百味人生"、《楚天都市报》的"讲述"、《武汉晨报》的"倾诉热线"、《武汉晚报》的"红娘周刊"等都是情感故事专版。有人说,这是因为《知音》的老家在武汉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黄炎培于1914年先后对皖、赣、浙、鲁、冀等地进行考察。学界普遍采认其考察身份是《申报》旅行记者。通过对黄炎培著作和相关资料的考辨得知:1914年,黄炎培的考察身份是江苏省教育会常任调查干事;他为扩大考察范围,解决旅费问题,与《申报》馆和教育杂志社协商,并得到两家机构资助;其考察所得也根据与《申报》和《教育杂志》约定,民生疾苦类发表于《申报》,教育情况和评判类发表于《教育杂志》。黄炎培以"旅行记者抱一"名义写稿,发表于《申报》,现今流传"黄炎培以《申报》旅行记者的身份考察"说是其误传。同时,以"黄炎培"真实姓名写稿,发表于《教育杂志》。现今各种版本说法忽视了资助其考察的教育杂志社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11.
叶安然 《图书馆杂志》2005,24(11):91-92
高大的旧书库里昏暗阴森,书墙木梯边,一位穿着背心短裤的青年斜身蹲在书堆中,一手持书,一手向摊在地上的薄本摘录,表情陶然,灰尘扑鼻的环境和令人手腿酸麻的姿势他仿佛浑然不觉。这就是王亦秋漫画“虎闱蹲在书库地上摘资料”中的情景,熟识虎闱先生的人都说此画传神,正是他钻在旧书堆里的模样。二十多年前,虎闱先生还是旧书库里一名爱书如痴的工作人员,二十多年后,他成为同行称道的旧书业老法师,而那副传神的漫画,出现在他的新著《旧书鬼闲话》正文首页,展卷如见其人。  相似文献   

12.
蔡总编: 最近,我看到一则报道,说的是有的观众批评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快成"一家讲坛"了.对于这个问题,《百家讲坛》的编导说,只要观众喜欢,收视率不减,就行.  相似文献   

13.
1933至1936年间,《大公报》赵望云"写生通信"栏目以旅行速写画反映民生状态,是当时报界的一项创举.在《大公报》的主导下,赵望云"写生通信"连结了新闻业务改良与绘画艺术"走上十字街头"的实践,完成了从速写画到有大众影响力的新闻画的转向.该栏目酝酿、设立与发展的历程,与《大公报》"普遍调查民生疾苦""明耻教战"等思想...  相似文献   

14.
据说宋末有位面家,一次刚画好一只虎头,有人就请他画马,于是他就在虎头后面画了个马身子。画家的大儿子问他“是马还是虎?”他说是虎。可小儿子问他,他又说是马。后来,大儿子去打猎,遇见一匹马,误认为是虎,将马射死,结果不得不给马主赔偿损失;小儿子在野外遇到虎,又误以为是马,便去骑它,结果被虎咬死。画家痛定思痛,愤然把《马虎图》付之一炬,还写诗  相似文献   

15.
《西京杂记》《续巳编》为明代隆庆年间刊行的文言小说,题杨穆、郎瑛著。目前可知此二书最早见于《类编古今名贤汇语》丛书,后又被节录、收入《说郛续》。明后期特别是入清以来,《说郛续》本被诸家书志沿录、注引不辍,然此二书之性质实大有问题。笔者今据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今贤汇说》《类编古今名贤汇语》,考证《西京杂记》《续巳编》为伪书。希望可以订正相关著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学术史的视角,论述了《说文》与《尔雅》在中国古典目录中的分类旨趣,及两者在"小学"学术研究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宋朝丞相吴正肃,一次到文学家欧阳修家作客,进门看见桌上的一幅古画,说:“好画,画的是正午牡丹,作者功力不浅啊!”“你怎知道是正午牡丹呢?”欧阳修为之惊异。“花瓣是张开的,中午阳光强烈,花的颜色有些发干。”吴正肃接着又指牡丹下的猫说:猫眼的瞳孔眯成一条缝,正是猫在中午的瞳孔。如果画的是早上,那末花上带露水,色泽就滋润,猫眼的瞳孔也会是圆的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名人轶闻六○○篇》P164)吴正肃对牡丹和猫了解之深,观察之细,令人钦佩。一些职业文字工作者,对文字的了解和观察远无吴正肃对牡丹和猫的识辨功力,所以疵  相似文献   

18.
1934年秋,川籍画家张善与其弟张大千联合在北平举办画展。善先生展品中有一力作:一幅丈二巨虎,名《黄山神虎》,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当时,任29军军长兼军委会北平分会委员和察哈尔省主席的宋哲元将军也参观了画展。他看到张善的《黄山神虎》顿觉眼前一亮,赞不绝口,观赏良久,不忍离去。副军长秦德纯、总参议肖振瀛等人看出他有买下此画的意思,遂向主持画展的人提出:宋将军打算买下此画。主持画展者不敢作主,一再表示:《黄山神虎》已标明了是非卖品,是否请宋将军另选一幅虎画,别说买,就是相赠也无妨。但宋哲元将军却偏偏最看重这幅《黄山神虎…  相似文献   

19.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0,(3):115-121
《四库全书总目》将《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归入"诗文评"类,并溯源至《本事诗》,认为其广收"无事之诗"有乖体例。这样的观点被后代学者沿用并扩大范围用以批评所有"纪事"作品,颇有不妥。馆臣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编者的编纂意图以及作品与《本事诗》间根本差异。馆臣批评的形成与清代重史的时代思潮有关,同时重史的时代思潮也使清代出现的"纪事"作品史学色彩有所加重。"纪事"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自成一体,表现为:记一朝之诗与"事";诗有独立地位,非仅为系事而存在";事"广涉轶事、评论、考证、本事等个多方面。而《清诗纪事初编》在体例与主旨上与他作异趣,不宜算作"纪事体"作品。在性质上,"纪事体"是一种特殊的总集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七略》系刘歆一己之力所创,之所以采用"六分法",是为了弘扬《周礼》经义,故比类《周礼》"六典"而六分群书,即治典:六艺略;教典:诸子略;礼典:诗赋略;政典:兵书略;刑典:术数略;事典:方技略。因而笔者的观点与现今目录学普遍采用的余嘉锡先生的观点相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